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致敬中南良师】蔺永诚:学生是我“锻造”过的最佳成果

来源:机电工程学院 大学生通讯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08日 作者:IMCM团队 梁馨月 邓任娟

蔺永诚,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获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等荣誉称号,2015年至2019年连续五年入围中国高被引学者。荣获湖南省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2006年至今,已带出60余名研究生,在读研究生20余名。已毕业的研究生获首届“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省部级课题、湖南省/中南大学优秀硕/博士论文奖励50余人次。

“想找到蔺老师很容易,他如果不在办公室和实验室,就是在去办公室和实验室的路上。”这是蔺永诚门下弟子的共识。

早晨8点前到达办公室,晚上7点后离开办公室,不是在办公室处理学院的研究生教学事务,就是在实验室跟学生们一起制定实验方案、讨论实验和理论分析结果、帮助学生修改学术论文。同吃同研、精心培育的结果,就是从蔺永诚的实验室里走出一名又一名优秀的青年科研人才。

“作为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学生都能超过我,真正成为行业里的拔尖人才。”蔺永诚说,“学生,才是我作为教师最得意的科研成果。”

人才越“磨”才会越“尖”

“不求最好,但为更好。”这是蔺永诚挂在嘴边的话。一遍遍,说给自己,鞭策着自己在高品质金属零件的智能加工技术及智能装备的研发领域不断突破;也一次次,说进学生心里,敦勉着门下弟子结队向科技最前沿进军。

2006年从天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蔺永诚就进入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国之重器的核心部件的研发制造领域深耕勤种,一扎就是十四年。不断解决国家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同时,他也践行着从教之初的光荣承诺:要为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在蔺永诚看来,当前国家转入高质量发展,急需拔尖科研人才,而研究生教育无疑是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渠道。既然是研究生导师,就得挑得出科研“好苗子”,更要做好培育工作,努力让每一棵“苗子”结出“好果子”。

是否具备基本学术研究素养是蔺永诚选拔“苗子”的标准。在他眼中,只要具备基本科研素养,能力可以在培养阶段“磨”出来,与是否出身名校无关。

2009级硕士生陈小敏本科毕业于一所普通高校,刚进校时总因感觉和身边同学差了一大截而自卑苦恼。几次接触后,蔺永诚便察觉到了陈小敏的“不对劲”,随即对她展开高密度的科研训练:要求她每次课题组例会上必发言、多发言,实验室里“钻”进去、“钉”下来,一篇论文逐句核正、反复打磨……忙碌起来了,她无暇烦恼了,成绩也出来了。她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6篇国际高水平论文,毕业论文拿下“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此后陈小敏继续跟随老师攻读博士学位、开展博士后工作,先后获得“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首届创新博士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刀,是越磨越尖,人才也应是如此。”蔺永诚认为,科研之路充满艰难与险阻,想要走得更远,科研人就必须怀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和攻坚克难的决心。他将这些作为科研人的必备素养,融汇于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以身示范,悉心教导。

2014级硕士研究生骆顺存对此深有感触:“每一篇论文发给蔺老师后,他都会及时打印出来,对论文的逻辑结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与分析逐字逐句进行修改。我的第一篇论文,前前后后修改了五稿。从那以后,‘抠细节’也成了我的习惯。” 现如今骆顺存也即获得博士学位,开启新的科研之旅。

目前已在华中科技大学任教并担任研究生导师的2017届博士研究生温东旭说道;“刚刚进入高校申请国家青年基金项目时,在选题角度和研究重点方向上还是会麻烦蔺老师指导,即便我已经毕业参加工作了,蔺老师无论多忙,都会和我耐心讨论,并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如今,蔺永诚课题组毕业的6名博士中,5人获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1人获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资助。

2012级硕士研究生刘冠从中南大学毕业后,选择参加了工作。工作不适让他一度迷失自我。“向蔺老师倾诉了内心的苦恼和迷茫后,蔺老师对我说‘或许换个跑道更适合你,在科研道路上继续磨练自己吧’。就是老师的这样一句话,让我鼓起了改变现实的勇气,调整心态,轻装上阵,继续自己的求学之梦。考博期间,蔺老师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被清华大学录取后,蔺老师由衷地为我感到高兴。”

要为国育“有用”之才

“青年学子要成才,不仅要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有较深的造诣,更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蔺永诚说。

2006年,陈明松考入蔺永诚门下,成为他的第一个研究生。“要把国家面临的‘卡脖子’的科技难题,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服务国家发展需要。我国大锻件锻造工艺水平相比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解决这个难题是当前国家的重大需求,我们一定要把握新时代赋予的机遇并迎接挑战。”这是蔺永诚常对陈明松说的话。2013年,蔺永诚、陈明松合作完成的专著《高性能大锻件控形控性理论及应用》出版,回应了国家的需求痛点。

毕业后,陈明松留校任教,与蔺永诚一起深研大锻件的智能锻造工艺及其装备的研发。在14年的师生交往中,陈明松被老师心中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深深影响。现如今陈明松也已成为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始终把国家重大需求放在首位”也成为了他培养学生的第一准则。

蔺永诚认为,人才培养要学有所用。学有所用不是为个人谋名利,而是为国家求发展;学有所用不只是在科研,也可以在“四方”。

“男儿当有志,立志在四方。选择扎根基层,体现了你们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简短有力的话语,如一剂强心针打在2019届毕业生杨辉的心上。硕士毕业后,杨辉放弃继续读博,选择考选调生,到基层工作。“当时身边的同学很不理解我的决定,但蔺老师鼓励了我,也使我更坚定自己的选择。”

“基层工作也需要人才,甚至更需要人才。”在蔺永诚看来,去基层工作是顺应国家需求的选择,展现了青年学子的担当精神。

如今,已投身贫困县乡村振兴事业中的杨辉,回忆起蔺老师对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指引,感激不已。“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蔺老师还常发微信提醒我,作为公务员,千万要干净做人做事,真正为老百姓做点实事。”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蔺永诚认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应该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燃灯者和引路人。“为国家培养拔尖的‘有用’之才是我的使命。”他说。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