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2023毕业季】再回首,我们闪闪发光的中南记忆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14日 作者:罗一琛 刘亦婷 范一凡 易嘉新

实验室深夜的灯火通明,推翻再来的数据模型,记录了科研人向光而行的身影;通宵开会推敲细节,互帮互助答疑解惑,凝聚着一个集体聚光成阳的努力;指尖流转的动听旋律,一字一句的耐心讲授,照亮了更多人与光同行的道路……

“让大学时光聚成人生光源。”几年前开学典礼上的师长嘱托仿佛还在耳畔,又一批中南人即将向着心中的光源迈出校园。蓦然回首,他们看到了自己熠熠生辉的青春时光。

成为“闪闪发光”的科研人

学理论、看文献、写综述、推导公式、做实验、实地考察……这是2019级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研究生沈鹏的科研日常。“通过大量阅读建立知识树状图,把兴趣的苗头建立在涉猎上,找到兴趣点和能够深挖的点”。这是沈鹏开展科研的诀窍。从大三时点燃对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最初的激情,到深造读博期间从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的学术前沿,兴趣的光芒指引着沈鹏在极化InSAR技术应用的道路上不懈探索。

读博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沈鹏把传统的形变监测技术扩展更新到围绕植被区InSAR地表形变监测这一学术前沿难题,这一技术的实现能对植被区的地震、滑坡和沉降等“大地伤痕”进行全方位诊断,具有极大的生态意义。

“科研要承受很多次的失败,还有孤独。”沈鹏坦言,某个理论方法在反复实操中总是未达到预期效果是他常常面临的状况。如何克服困难?沈鹏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如果短期内没有突破就将它暂时放下,转而进行另一个研究内容的实操,过段时间再来思考这个问题,基本都会通畅了。”在不断探索中,沈鹏积累下丰富科研灵感、独特科研方法、缜密的专业知识网络,让他在极化InSAR技术领域做出不少创新成果。

2023年,即将毕业的沈鹏获得“李小文遥感科学青年奖”,成为全国仅有的5位获奖学生之一。“十年中南科研路,十载青春寻梦人”,看似重复枯燥的科研工作中背后,是沈鹏闪闪发光的无悔青春。

科研到底要怎么做?这个问题或许没有唯一的答案,社会学系硕士毕业生陈贝卓的回答是“坚持,一切经历皆是成长。”回想起刚进校时的“科研小白期”,陈贝卓依旧感慨万千。“有两大困难,一是数据分析、一是学术英语。”探索大型数据库无从下手,就一边学习数据方面的课程,一边及时向老师和同门请教答疑,边学边练、及时补漏;初期不适应学术英语写作,就去精读优秀期刊文章,在导师指导下不断打磨修改自己的文章。克服困难的努力让陈贝卓度过新手期的训练,也让她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兴趣——老年人健康问题。

明确选题只是第一步,通过在阅读前沿文献、做项目的过程中获得灵感、形成初步研究假设、寻求数据库验证可行性……“每次都会遇上不同的问题”,陈贝卓说,“可解决范围就立马解决,超出范围就转向或替换”变量的选取和构建要不断尝试、谨慎考虑,模型的搭建也要根据数据形态和研究问题多方面考虑。一遍遍的调试与探索、字斟句酌地修改和打磨,在学术枯水期的煎熬与等待中,陈贝卓依然坚持做好自己的阶段性计划,以脚踏实地的努力应对未知的结果,汲取前进的力量。

三年过去,研究生期间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担任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的她,已成为许多学弟学妹眼中的“闪光学姐”。“接下来我会去延续我之前的研究方向,可能会有一些更新或优化,希望我之后可以做出一些对社会有价值的研究。”陈贝卓说,“我要坚持做自己的光!”

让集体的力量聚光成阳

“我们的初衷很纯粹,就是想把这个学生组织做好,让同学们能真正得到帮助。”即将毕业,再次谈起当年建立中南大学学生基层公共部门人才发展中心的初心,交通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李翔如是说。

学校每年有大量有意愿赴基层工作的同学,但苦于不清楚相关政策、对基层工作不了解、没有实践经验等,而常常在基层就业方面“走弯路”。2019年4月,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李翔很快组织了一个8人的初创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准备工作:通宵拿出初版建设方案、广泛调研了解现状下的问题、到外校学习“取经”、确定建设思路与组织架构……5月19日,团队面向全校同学召开了第一场选调生信息分享会,校本部科教南楼最大的教室座无虚席,参加的同学们都表示“干货满满”。6月1日,基层人才中心正式成立,李翔担任首届负责人。

如何举办有意义的活动,让参加的同学们收获实实在在的成长?这是李翔和团队始终在思考的问题。成立伊始,分散在不同校区的主要成员克服空间的距离,每周进行头脑风暴、调查研究、细化落实,团队的主动性与高效率让这个初创的组织很快步入了正轨。针对学生信息认识不足、实践经验不够、专业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团队围绕“宣传引导、学习交流、实践认知、培训提升”四个维度,逐步打造了贯穿全年的系列品牌活动:“筑梦中南,共话选调”政策宣讲会、助力百余位学子走入基层实践的“星火计划”、为应届毕业生免费提供系统全面技能培训的“燎原计划”、为校友与学子建立交流平台的基层工作校友论坛……成立4年来,一批批同学通过基层人才中心了解了政策信息、积累了基层工作经验、锻炼了服务基层的本领,坚定了志在基层的决心。

今年,博士毕业的李翔也将奔赴基层工作岗位,“‘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永久奋斗,奉献国家’是我们的‘团训’,也将一直是我日后工作的信条。”

“我们毕业啦!”毕业季的灿烂阳光下,校本部校门前,来自机电院机械1904班的23名同学定格下一份集体回忆。2个月前,他们刚以第一名的成绩获评2021-2022学年校先进班集体标兵。

“我们想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简明愉快的班级氛围,在几年时光里不断磨合,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梦一起做,路一并闯。”连续3年担任班长的刘正阳说。2020年9月,机械1904班经过大类分流后成立,刚当选班长的刘正阳迅速与大家共同制定了完备的班级公约、激励制度。大二、大三课程多,任务重。班级同学们定期举行交流会,组织集体自习、讨论会、一对一辅导等互帮互助活动140余次。在课内学业互助的同时,同学们还自发开设互助沙龙,科研竞赛、创新创业、软件使用……班级同学们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分享从未有过壁垒。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3年来,机械1904班的同学们一道奋斗,在学业、科研、创新创业等方面多点开花,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荣誉58项,获得各类奖学金15万元,7名同学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生……“我们的记忆从这里开始,但不会在这里结束。我们曾一起奔赴理想,希望机械1904班的大家,一直走在开满鲜花的路上。”机械1904班团支书常容坤说。

做温暖周遭的一丝微光

“我们现在练习D和弦,这个和弦你可以想象成自己的手指按成一个三角形。”2023年6月,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2019级土木院本科生侯沛汐毕业之前最后一次来到这里参与“寻光计划”。面对一张张熟悉的面庞,再次拨动琴弦,他心中满是不舍。

由中南大学Erase音乐协会发起,为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视障儿童提供音乐教学服务的公益项目“寻光计划”已持续开展了9年。从大一加入“寻光计划”成为志愿者开始,侯沛汐在“寻光”的路上坚持了4年。“我们每两周去一次,最大的困难在于我担心自己不一定每次都有时间。”但每次看到孩子们演奏乐曲时的笑脸,那份从内心涌起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侯沛汐总是提前安排好时间,遵守着每月两次的约定。

对于这些有视力障碍的小朋友来说,学习演奏吉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们在指法的记忆上有困难,他们需要我们的鼓励与指导。”从帮助小朋友一步一步定位指法,到让他们熟悉乐谱,再到牵着他们的手走上每年的汇演舞台。带着一把吉他,侯沛汐与“寻光计划”的伙伴一起,用音乐与爱为这群特殊的孩子点亮世界的一丝光芒。

想要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走得踏实坚定,爱心和责任感缺一不可。2019级物电院本科生黄鑫是中南大学首位“五星级辅学义工”。2020年加入知新馆以来,他累计辅学时长300小时,收获了同学们的大量好评。为做好辅学这件事,他精益求精,有时会备课到凌晨三点,常常连晚饭都忘记吃就来为同学们上课。对于他而言,辅学不只是一份工作、一种义务,更是自己学习的方式,是他“温柔对待世界”的方式。

“辅学,不止学业”。在工程制图、高等数学等课内辅导外,黄鑫也乐于为来求助的同学提供心理咨询、生涯规划等多方面的帮助。这段发散光芒的“辅学义工”经历,让他认识了更多的人,对于自己、对于社会都有了更深一步的思考。黄鑫表示,即使将告别中南,他也会继续在网络上为学弟学妹们答疑解惑,“帮助同学让我感受到了被需要的幸福,这是相互成就的过程。”

成为光、汇聚光、散发光。离别之际,回望来时的路,那里有向光而行的坚定背影,那里是共同走过的璀璨星光,那些不求回报撒下的种子正悄然生长……所有的一切凝聚成了他们独有的中南记忆,闪耀通荡。

(一审:严梦静 二审:邓皓迪 三审:王建湘)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