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上上下下的员工们都沉浸在喜悦和欢乐之中,接受人们的祝贺和赞扬。人们赞扬他们每天为患者谱写的曲曲生命之歌。
一、 危重病人在这里新生
湘雅二医院是新中国在百废待举的1958年建立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锻造,现已发展成为占地28.16公顷,业务用房25万多平方米,总资产10多亿元的功能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大型三甲医院。这里有最先进的医疗设施,8000多台医疗设备价值3亿多元,其中仅100万以上的高端设备就有20多台;这里是湖南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最大的三甲医院,其年门诊人次110万,住院病人4.2万人次,各类手术3.2万台次;而最令他们自豪的是这里有最出色的医生——他们几乎每天都在创造医疗奇迹,不少投医无门的疑难重症病人在此重获新生:
长沙县有位28岁患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孕妇,怀孕34周时出现危象:心界扩大、心律失常、双下肢水肿、胎儿宫内窘迫,母子危在旦夕。是该院妇产科、胸外科、心内科、新生儿科、麻醉科的20多名专家连夜紧急会诊,冒着风险在全麻下为产妇做了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心功能改善后又抢做剖宫取胎术获得母子平安的。不夸张地说,这两条命都是二医院从死神手中夺回来的。
该院儿科主任易著文说,过去对小儿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十分头痛,但10多年来,他们从基础到临床、从诊断到治疗、从临床指标分析到分子基因检测,对此病进行了全方位研究,通过临床诊断和病理活检的结合,优化了治疗方案,使此病缓解率上升19个百分点,复发率降低50%以上,现已有数以千计的小儿肾病患者得到了新生。该院脊柱外科31岁的王冰副主任也描述了矫治种种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弯病人的情景:有的颈椎后突95度,不能抬头看天;有的胸、腰椎120度弯曲,只能驼着背行走。但经他们矫治后,都能像正常人一样行走自如,数以百计的驼背青年在这里成了健步如飞的帅哥。
在这些成果的背后,是该院一直把提高医疗质量作为永恒主题常抓不懈:他们坚持从基础医疗质量抓起,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质量管理体系。在我国疑难重症误诊率高达40%的情况下,他们一直坚持全院多科专家大会诊制度,使94.62%的会诊病人达到或部分达到明确诊断和治疗的目的,病人及家属满意率达98.41%,无愧于湖南省医疗质量管理优秀奖的称号。
二、生命禁区在这里突破
笔者在心胸外科采访时听到了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面对一位心脏被刺破,送到医院心跳已停止20分钟的青年,专家们来不及穿手术服就给病人开胸放血减压、修补心脏、除颤复苏。虽然心跳终于恢复了,但心脏停跳超过4分钟对脑细胞的损伤通常是不可逆转的,而这位心脏停跳时间大大超过生存临界线的青年还能起死回生吗?这里的专家没有放弃万分之一的抢救希望,把全靠药物维持、毫无知觉的患者置于临床亚低温状态进行对症治疗,用药物和冰块使其体温恒定在摄氏33度至34度之间。一天两天过去了,没有动静;十天半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动静。家属以泪洗面,开始准备后事,可是监护室的医护人员仍在夜以继日地关注心电监护屏幕,19天后患者终于下意识地抽动了一下;20天后有了动作反应;28天后有了点头意识。最后,经过彻夜不停地用药、输氧,病人3个多月后得到了康复,高兴地出院了。
人们还记得不久前的一天上午,由胸外科、呼吸科、心血管内科、移植中心等12个专科的30多名专家组成的手术大军,在无影灯下有条不紊地为一位先心病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症的患者,在体外循环下做心肺联合移植手术的场景。专家们一丝不苟、精心配合,3小时后手术获得成功;40分钟后移植的心脏复苏跳动,肺脏舒张吸氧,血压稳定,体征正常,患者至今已健康生活200多天,这无疑是该院创造的又一奇迹。
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心胸外科专家谢陶瀛就开始了深低温冷血脑灌注停循环心内手术研究。此后,胸外科的专家一代代地冲刺在心脏病这个生命的危险区中:1977年成功开展了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1985年成功开展了冠状动脉搭桥术;2001年完成的原位心胸移植患者至今健康地生活了1200多天。今天,各种胸心外科的高难度手术在此均能开展,患者大到84岁老翁、少到出生仅6天的新生儿,年手术量达2000多台,其中仅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就有1200多台,且手术总死亡率降到了1.5%以下。该科当之无愧地跨入了国家重点学科的行列。长江后浪推前浪,目前,低温体外循环心肺保护、器官移植临床及供体研究、牛心包无架生物瓣膜及牛颈静脉带瓣导管、围产期新生儿心脏病诊治、胸心血管疾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等方向的研究也都获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而新近成立的心血管介入治疗中心更使数以千计的心脏病人免于开胸之苦。
三、医学难题在这里探索
肾病内科主任彭佑铭绘声绘色地介绍着:有位20多岁的狼疮性肾炎病人,由于严重的血栓使病人内脏血流受阻,直径2厘米的下腔静脉被堵塞了三分之二,造成大量腹水并形成严重的低蛋白血症,腹部隆起像锅盖,皮肤透亮。患者在其他医院辗转治疗三个月,入院时已奄奄一息,而通常来说血栓超过一个星期便无法化解,至于如此危象的病例在国外文献中也没有记载。他们经反复会诊,开创性地采取持续溶栓、削层化解的治疗措施,将导管步步深入下腔静脉血栓处持续输滴溶栓剂——尿激酶,并配合腹水浓缩冷冻回输以化解纤维蛋白。20天后奇迹终于出现了:顽固性的血栓开始化解,腹水日益消退,肾病缓解,患者至今仍健康生存。
正是这种探索医学难题的精神使该院造就了三个国家重点学科、三个省级重点学科和4个医疗中心以及3个临床质量控制中心。近几年更是获得300多项各级科研成果奖,其中仅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华医学奖和国家专利就达18项。该院国家重点学科——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老教授伍汉文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着手探索代谢性骨病、糖尿病和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当国内外医学界徘徊在糖尿病的糖紊乱研究领域时,他独辟蹊径,率先开展了糖尿病无机盐代谢的研究。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的食物、粪、尿中钙、磷和其他营养素的含量测算分析,发现了糖尿病人骨钙丢失的机理和规律,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了糖尿病人发生骨质疏松是因矿物质和维生素代谢紊乱以及因无机盐代谢失衡而出现各种并发症的学说,并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这项艰深繁杂的研究工作历时15载,终于获得糖尿病研究史上第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写下了光辉篇章。
该科年仅28岁的博士生罗湘杭在导师廖二元的指导下完成的《雌二醇对人成骨样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的作用》获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该课题不仅对骨质疏松的研究和防治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临床应用价值,而且还有望由此创立骨质疏松发病机制的新学说。而今,他们已从分子、细胞和整体上系统阐明了基质金属与骨质疏松的机理,建立了骨质疏松新一代的生化标志物和正常骨代谢指标数据库,开展了骨质疏松防治优化方案的研究,并在国内首次诊治了脊椎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关节病、碳酸酐酶缺乏性骨质硬化症等顽?ⅰ?br>
四、医林新秀在这里成长
人们还欣喜地看到,一代医林新秀正在这里崭露头角、茁壮成长。39岁的血管外科专家舒畅打开他的笔记本电脑,津津乐道地讲述他是如何填补多项高难度手术空白的。有位患腹主动脉、右髂动脉、左髂总动脉、髂内动脉等多发性动脉瘤的患者,年高七旬、病情罕见,但舒畅在三次专家会诊的启迪下采取支架隔绝的栓塞疗法,成功栓塞了所有瘤体,保持了双下肢的血液循环流畅。就这样,他主持组建的湖南第一个血管外科在不长时间内就创造了该省血管外科史上的10个第一和国内的1个第一。
该院国家重点学科——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科更是人才辈出、新秀云集。该科拥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达29人,正教授平均年龄不到50岁,副教授平均年龄不到40岁。主持临床心理评估、精神应激、成瘾行为、儿童精神病学和生物精神病学等5个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都是颇有成就的中青年专家,他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很多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虽然湘雅二医院现已有博士生导师53人,硕士生导师200多人,但仍从多方面举荐和培养医林新秀。大批老教授主动让贤,让中青年专家挑重担。在新聘任的120名业务科室负责人中,91.7%是30岁~50岁的中青年。他们还坚持重奖科技人员:对获得各级国家科技成果者分别给予10万~30万元不等的奖金;对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作者分别给予2万元不等的奖金。仅每年对科研有功人员奖励就高达200余万元。此外,还先后从国外引进一批血管外科、放射科、器官移植、肝胆外科和儿科等方面的博士后专业人才,给他们委以重任、优先晋升职称、拨给科研经费、提供优异工作生活条件,多方为他们建立施展才华的平台。这些人才引进不久,以上学科就开始跻身国内先进行列。该院每年还选派一大批中青年骨干赴国外深造,近3年仅3个国家重点学科就有110多人出国进修。
五、人间爱心在这里升华
三病室护士长杨玲凤接受采访时回顾了她们学习“三个代表”,开展出院病人电话回访活动的情景。该病室早在1994年就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而近十年来,一直坚持给每位出院病人打温馨回访电话,每次打电话者的姓名、对方接话人、通话内容都记得一清二楚。有位42岁的女病人19年前因产后流血过多引发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因神志不清一直被当作精神病治,进院时已处于昏迷状态,尽管经多方救治和精心护理后大有好转,但患者却因经济困难等原因匆匆提前出了院。该病室的共青团员和青年医师很快通过真情电话回访对她的院外治疗进行了具体指导,终于使病人逐步恢复了健康。现在这种真情回访活动已在27个病区广泛展开。近三年来,各病室还在病人住院期间开展“五谈话”、“五明白”、“五知道”、“五放心”活动,让患者对院情、病情、医情、药情、费情都一清二楚,对整个治疗过程明明白白,对医疗收费清清楚楚,对治疗康复充满信心,使患者入院像回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搞好治疗工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院各级党政领导个个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病人的康复尽心尽责。该院院长、心胸外科专家尹邦良教授说,我们要用爱心和技术打造医疗品牌,这要体现在一刀一剪、一针一线上,体现在每一个诊疗环节上。42岁的副院长、心脏病介入治疗专家周胜华用爱心创造了3000例心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无事故的惊人业绩。他常说,没有专找岔子的病人,只有不经心的医生。好医生要做到热心服务第一、医疗质量第一、病人生命第一,牢记这三个“第一”你就很难出差错了。
该院由于不断强化爱心服务,全院职工基本上做到了“语言文明、态度和蔼、有问必答、解释耐心、有求必应、服务精心”。该院除实行智能化电脑导诊以外,行政和后勤管理干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主动挤时间到门诊导诊,深入科室为一线医疗服务,各种物资供应、设施修理均上门服务,形成了“全院一盘棋、人人为病人”的新局面。
六、优良作风在这里光大
该院还极为重视医疗作风的建设,把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优良作风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目标。他们从思想教育入手,把行风建设与创建“百姓放心医院”结合起来,与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制结合起来,与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结合起来。并层层签订、人人签订行风建设目标责任书,通过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考评检查制度直接与奖金挂钩。20名配有摄像机的检查人员常常会兵分几路,深入门诊、病房,检查全院各级人员的劳动纪律和医风医纪,而一旦发现着装不整、胸牌不带、上班进食、看病叼烟、诊疗拨打手机或其他违规者均会被摄入镜头,在查明情况后则被批评扣奖。
该院党委书记、肾内科专家刘伏友教授强调说,湘雅传统的关键是一个“严”字。“严”要从小事抓起,医疗是生命和健康攸关的大事,怎能在诊疗工作中吸烟、聊天、拨打手机呢?他说,为了把作风建设提升一步,党委要求“八不准”(不准诊疗时拨打手机、不准诊察病人时谈论与诊疗无关话题、不准工作推诿拖拉等),“八倡导”必须深入人心。
在抗击非典期间,医院的作风建设便已初见成效。他们在组建三批抗非志愿队的过程中,全院1500多名职工,纷纷报名请缨。当上级确定该院为抗非涉外医院时,有关人员一呼百应,一个晚上就配好了两个隔离病房的抢救治疗设施和隔离病房工作人员的生活场地。为了确保长沙市医疗单位的“过氧乙酸”的供应,该院药剂人员戴着消防面具,连续10多天彻夜战斗,生产了各种规格的过氧乙酸700多万毫升。这种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好作风使他们跨入了全国抗非典先进单位的行列。
作风建设也让病人直接受惠:各种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收费的现象基本被遏止。抽查表明,CT、核磁共振、彩超等特殊检查的阳性率高达80%以上;先后取消了30多项不合理收费项目;清退医药购销中不合理的处方费、统方费、介绍费20多万元。医务人员主动退交红包、礼品价值38万多元,极大地减少了病人的不合理开支。
湘雅二医院还从多方面改善医疗环境:这里冬暖夏凉、清新舒适、绿草如茵、鸟语花香,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文明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和“百姓放心医院”。正在抓紧装修的23层、9.2万平方米的第二住院大楼,也将以智能化管理的新姿态迎来生命复苏的新曙光,高奏起死回生的新乐曲,传颂医患情深的新佳话,谱写当代医学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