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子求学远离门,西藏常州两家亲。父母爱子天下同,不是亲人胜亲人。”一位西藏学生家长给江苏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寄来的一首诗,感动了全校师生。在今天举行的教育部2009年第9次新闻通气会上,该校校长张中治介绍,学校多年来以“育教相寓、师生相长、藏汉相融”作为办学理念,使学校成为一个充满亲情友情和关爱的家园。
在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民族教育司及全国各地部分高校、中学的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创新思路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徐建军说,该校开展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民族知识教育周、“我们拥有一个家”民族摄影快速手工艺作品展等活动,吸引了各民族学生的参与,拉近了各民族学生的距离。“同时,我们提出教育细化、管理细致、服务细心的‘三细’工作思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素质,多方位解决少族民族学生的困难,形成了各民族学生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的氛围。”
有着5700名51个少数民族学生的西南大学,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做好组织、制度、后期、思想和质量等“五个保障”,给少数民族学生创造了一个舒心的学习生活环境、良好的成长成才平台。
该校党委副书记徐晓黎举了一个小例子,学校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风俗习惯,累计投资300多万元修建了面积达1100平方米、能够同时容纳1000人就餐的民族餐厅,并高薪聘请回族、维吾尔族的厨师主厨。“现在这个食堂远近闻名了!”徐晓黎欣慰地说。
“做好民族团结教育,要倾注真情、真爱!”吉林省长春希望高中校长林絮发自肺腑的话语打动了每一个人。该校从2005年8月起,就承担了吉林省首届内地新疆高中班的任务,现有四个年级330名新疆学生。对于民族团结教育,学校上下付出了无数心血。每逢大年除夕夜,学校领导为了排解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来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同参加篝火舞会,一起吃年夜饺子……4年来,“内高班”的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各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进步。
据了解,自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今年8月印发《关于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以来,教育部召开多次会议部署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大力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落实。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刘贵芹介绍,各地各高校及时部署,在暑期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认真上好“开学第一课”,抓好入学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全面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搭建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平台,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等等。
刘贵芹表示,要加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教学力度,把它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加大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同时,加强辅导资料建设和师资队伍培训,继续加大对民族问题研究的支持力度。
对今后全国中小学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民族教育司司长阿布都说,要确立民族团结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科学安排各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保障机制,促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有序、有效开展;加强领导,大力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阿布都表示,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是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列入地方课程实施的重要专项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各中小学要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在思想品德类课程的框架内,在小学进行中华民族大家庭教育,在初中进行民族团结常识教育,在高中阶段进行民族团结政策教育,在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中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