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零点
3月20日,中南大学破格聘用22岁大学生刘路为教授级研究员。3月28日,据人民日报消息,今年起,复旦大学将在全校各院系推开一项新的高级职务评聘办法——代表作评审制度,淡化以往职务评聘的“硬杠杠”,只要教师拿得出够分量的研究成果,并通过专家严格评审,哪怕仅仅是一篇,哪怕没在“权威”与“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过论文,也能获得参加高级职务竞聘资格。试点两年来,已有10多位青年教师通过这一制度破格获得高级职称。
同一月份,两则“破格”消息,给高校科教人员带来了三大希望。
首先是年限上的希望。过往,从“讲师”到“副教授”,至少需要工作5年(博士生需要最少工作2年或3年),从“副教授”到“教授”,又需要工作5年,方能达到职称评定最低年限要求。即使一个从小学读到博士研究生不间断的全日制毕业人才,要成为“正教授”,时间上最顺利也要“熬”到36岁左右。
二则是论文数量减负的希望。就记者所了解的部分高校理工科科教人员情况来看,发表论文,尤其是“权威刊物”(如被“SCI”收录等),并非易事。一篇论文,从查阅文献,到找到课题,再到对具体课题的研究,以及研究结果是否有价值,再加上反复推敲,成文、投稿、送审、修稿、再送审,系列流程下来,大半年轻松地就给“磨”没了。若是再往“SCI影响因子”更高的刊物投稿,所耗费的精力,以及稿件来回审修“打官司”的时间,就更长久。
要又快又好地完成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对于大多数人都是难以达到的。以往的评定职称论文标准,最大的贡献便是将我国SCI论文发表总数排名推到了世界前列。实际上,这些论文中,鲜少有价值的成果。于是,原本“慢工出细活”的科研工作,在此制度下,就演变成了浮躁的“造论文”工厂。抄袭他人成果,篡改实验数据等问题时有发生。
再则是不因“课题”而“课题”的希望。在职称评定上,课题也是硬指标。在理工科教师中,评“正副教授”,要求高的要“国家级课题”主持人,要求一般的也要“省级课题”主持人。于是乎,每每到了这些相关项目申报评审阶段,不少科研人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托关系,求打听,以便能在海量的项目申报中脱颖而出。在这种动机的申报中,研究什么不是重点,经费多少不是重点,能拿下课题的名目,才是目的。我们又何尝能期盼这样的课题做出多少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中南大学、复旦大学的“破格”规则一出,对两所高校科教人员科研创新的激励和鼓舞是不容置疑的。可是,我国不仅仅只有两所高校,那么其他高校科研人员高级职称评定之路,又如何得到更公平的机会和待遇?我们的高校何时能让这样的“破格”成为职称考评机制中的“常态”?
科技日报2012年04月13日第10版:区域科技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