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邓幼文:2400年的誓言还能守住?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时间:2012-06-11   
[字号: ]
摄影 作者联系电话

    在医学界,2400多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希波克拉底誓言,是每一个医学生步入医师所宣的誓言。这个誓言确定了医生对病人、对社会的责任及医生的行为规范,以希波克拉底的名字命名。希波克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的著名希腊医生。直到今日,在很多国家很多医生就业时还必须按此誓言宣誓。

“仰赖医神阿波罗?埃斯克雷波斯及天地诸神为证,鄙人敬谨直誓,愿以自身能力及判断力所及,遵守此约。凡授我艺者,敬之如父母,作为终身同业伴侣,彼有急需,我接济之。视彼儿女,犹我兄弟,如欲受业,当免费并无条件传授之。凡我所知,无论口授书传,俱传之吾与吾师之子及发誓遵守此约之生徒,此外不传与他人。”

当然了,作为一名普通的医生,湖南湘雅二医院邓幼文在选择了这个行业时,不例外的也立下这样的誓言。但是不同的是,行医这么多年以来,他一直恪守着这个誓言。

邓幼文,30多岁,毕业于南京大学7年学制,先后在芝加哥RUSH大学、波士顿哈佛大学学习,并取得中南大学博士学位,现为湘雅二医院脊柱外科副教授。

一把手术钳 铸造龙山脊柱外科

2011年3月作为湖南省医卫科技特派员,邓幼文被派驻到龙山县人民医院。尽管早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到了龙山,眼前的现实还是很让人震惊,蜿蜒陡峭的山路,凸凹不平的城区街道,破旧的医院门诊楼,以及残缺不全的医疗设备……所有的这些无不告诉他当地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况。

事实确实如此。过来没有几天,就有一个脊柱手术要做,之前有了解这里医疗设备的简陋,但是,直到要做手术时,才发现简陋的让人触目惊心!手术台上要用的“咬骨钳”,锈迹斑斑,因为长年的没有修护,已经残破不全了,剧其他医生说这把“咬骨钳”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更加让他不可思议的是整个手术室只有这一把“咬骨钳”……

手术后,他感触到了作为一名医卫科技特派员真正要做的事情

首先邓幼文着手调查龙山县的医疗现状及现在的形式,走访了机关、医院、街道、乡镇和村落,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从资料中,了解到龙山县医疗问题所在:医疗设备严重匮乏,老百姓保健知识缺乏并且就医意识薄弱,医疗队伍及医疗技术严重落后,医疗人才流失严重。这些问题中,邓幼文发现其他的都好解决,但是,当地老百姓观念意识的问题,解决起来就比较的困难了。除了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刊登广告进行科普宣传外,他自己还上门义诊,尤其是对五保户、孤寡老人、孤儿及留守儿童这些特殊群体,宣传普及卫生保健、卫生防御及脊柱外科的基本常识,消除一些封建思想、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不科学的思想观念。3个月的扶贫期满后,他主动要求延期半年,加固之前自己的努力成果,并且更进一步的发挥这次扶贫计划的作用。在他的带领下,龙山县脊柱外科团队成功实施了127台脊柱外科手术,完成经济指标200多万元,在当地开展了近20项新技术,并且培养了6名合格的脊柱外科人才,把当地的医疗水平提高了一个新台阶。

直到现在,邓幼文基本上是每个月都会去一次龙山授课或者是演示手术,继续关注着和支持着龙山。“只要龙山人民需要,我一定随叫随到。”采访中时,他这样讲。

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

  “地震无情人有情,川湘本是一家亲”,“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渐起渐落参差不齐的歌声从湘雅二院一个特殊的病房——“爱心病房”中传出来。那是2008年5月27日的上午,伤员家属庞健唱自己改编的歌曲,其他伤员和家属也跟着一起唱。

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动员各职能部门与临床科室组建了“爱心病房”。但是这些患者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能适应这里的,在刚刚经历了大地震的满目疮痍、亲人离去的悲痛之后,又来到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他们情绪显得特别低落,有的患者甚至把自己与外界孤立起来,一句话也不讲,也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

这位孤寡老人是邓医生的患者。在确诊他的病情后,邓医生每天都会跟这个病人聊几次天,食堂的饭菜是否可口,讲讲病房其他患者有趣的事情,同时帮他整理病床,尽量避开所有能引起他刺痛的事情,做他主治医师的同时,还是他生活上的朋友。就这样,还没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邓医生一点点把他内心的防护墙渐渐融化,他终于愿意接受手术治疗了。然而,就在手术前,他突然不肯让护士给他打麻醉针,非要让邓医生来。据当时在场的护士回忆,那个患者是握着邓医生的手慢慢地进入麻醉状态的……

说到这件事的时候,邓医生感慨:“从心理上接近他,做一个感同身受的人、与他有共鸣的人,才能得到他的认可,并且接纳自己。人与人之间无论高低贵贱,真正的设身处地,思他所思,想他所想,那么两个互不相识的心还是可以靠近的。”

在采访中,邓医生告诉记者,他特别地认同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O.L.Engel)在1977年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对原来医学模式的超越,认为导致人类疾病的不仅是生物因素,而且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因此除了传统的生物学方法以外,还应当有社会科学法和心理学方法。

据WHO组织的一项多国研究表明,在综合医院门诊与住院患者中,大约有25%~30%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实际上,应加强精神医学会诊意识,提高对这类患者的识别,早期诊断与治疗。

“像我们国内现在经济因素占的比例比较大,但是现在心理因素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平时查房的时候,设身处地的帮病人想问题,对于本身比较乐观的患者,在给他讲医学问题的时候要严肃一点,对于比较消极的患者就要用轻松诙谐的方式。看似不经意中其实每句话里面都有深意”,邓医生说。

网友们发现了这颗“星”

“4月2日,在神龙大酒店一个80多岁老人突然摔倒,呼吸心跳全无。家属连忙拨打120,在等待的过程中家属手足无措。这时,一个陌生人挤进人群,了解情况后马上对老人进行急救,经过20多分钟抢救,老人渐渐有了呼吸。后来有网友认出照片中的那个陌生人是湘雅附二的副教授姓邓,耒阳籍人。”这是发布在“耒阳社区”的帖子。

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等近百家媒体都争相报道此事。当时各大网站上,网友们都在讨论“老人倒地该不该扶”的问题,就在大家争得唾沫横飞、面红耳赤的时候,邓幼文救八旬老人的事件出现了,顿时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焦点人物。

但是,邓幼文却淡淡的告诉记者,“这只是一种职业习惯,一种本能的反映,当时在场的如果不是我,是别的医生,他们也会习惯性地去救他的。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我想这是再正常不过了。”

邓幼文救人的故事传开之后,同事们的反映让记者很是惊讶,他们竟然一点都不感到意外。邓幼文所在的科室党支部书记吴日明告诉记者:“他一直都是这样,很有个性,又很有爱心。”

邓幼文当年扶贫的龙山县人民医院院长贾琳知道后,也反应很平淡:“我觉得他救人很正常,一名非常敬业、极具奉献精神的很纯粹的医生,这就是他。”

医学界这颗被世尘所掩盖着的“星”,终于绽放出了它的光芒,被世人所知。

“视彼儿女,犹我兄弟,如欲受业,当免费并无条件传授之……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当年就业时立下的誓言,作为一名医生,他做到了,并且一直恪守着这个誓言。

一代人一代人地传承了2400多年,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到今天,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样美丽流传下来的职业操守不能不像那个身着白大褂的美丽身影一样,给人以心灵上的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