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兰在给入院的急诊病人做检查

陈兰
在湘雅三医院急诊科里,这里每天接诊300左右的患者,即将近5分钟内要接诊1名患者,急诊室里基本没有空床位,室内医护人员、家属、病人穿梭不停,整个场面犹如打仗。陈兰作为急诊科里的一名普通护士,十五年如一日,在这医院的“闹市区“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忍让成急诊精神的必备
记者采访当天,陈兰值白班,为了尽量不耽误她的工作,选择了下班前两个小时到达急诊科,在鉴别分诊台,见一个个子矮矮的、脸上露出灿烂微笑、一边登记一边接听电话,将急诊病人送进诊疗室的女护士,这就是陈兰,第一次见到她,初步印象是这个女孩子很爱笑,她的笑很美。
“什么时候开始肚子不舒服的,具体哪个部位?旁边挂号进右侧急诊内科。”陈兰一年前转导诊台工作,她每天要第一时间接到病人、询问并记录详细信息后安排到具体科室就诊,有时还要测血压、抢救、胸外心脏按压等。手脚嘴并用,每天接到急诊病人上百人,每一个环节每天要重复着很多遍,她对工作节奏的描述是:“最忙的时候没有时间喝水、吃饭和上洗手间,嘴一直在说,脚也一直在几间病床间来回走动。”
急诊科病人的特点是急、危、重,患者家属由于惊慌、恐惧、悲伤,不理解是常有的事。就在记者采访期间,一病人家属来势汹汹对着陈兰大骂,“还不快点安排病床,要死人的,不然挂急诊做什么。”病人家属不理解,遭大骂,甚至遭打对急诊科医护人员而言不足为奇,宽容忍让是急诊科护士的基本功,这需要医护人员有高度理解病人的急诊精神。
面对疑似埃博拉病人的勇气
去年10月13日中午,一名来自西非马里共和国的发热患者被紧急送到急诊科,病人当时神志不清,十分躁动、手脚不停抖动,病情十分危重,出现了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高度疑似埃博拉病毒,急诊科的全体医护人员顿时紧张起来。
常人都知道埃博拉病毒很可怕,恐怖。据该院急诊科副护士长郭美英解释,是因为该病毒没有一个明确的传播途径,明确的传染源和有效的疫苗控制,气体、血液、呼吸道、空气中的飞沫、体液都有可能传播病毒。
陈兰接到任务后,马上为患者上心电监护,吸氧,监测体温。在行静脉穿刺时,陈兰奉命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戴着防护镜及双层手套,加上面对的是黑皮肤的外国友人,一时看不到他的血管,经过十多分钟的寻找,终于穿刺成功,此时,汗水已湿透了陈兰全身,防护镜也变得模糊起来。但她没时间休息,继续为患者冰敷,导尿,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随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病情。
“我当时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想到害怕,觉得做好防护就没有问题,万一真被感染了就是命背。”那晚凌晨1点多,患者送往防疫站检验的结果汇报中没有找到疟原虫,这意味着是埃博拉病毒的可能性更大了,这时候所有知情的同事都在紧张地为陈兰祈祷。反倒她自己安慰着疟原虫可能在这一送检的血标本中没有那么快被找到,这个3岁孩子的妈妈回忆起当时那一幕言语中透露出乐观。
从晚上6点到早上8点,整14个小时里,由于病人进入半昏迷状态,没有和陈兰有过任何语言及神态的交流,14个小时里,陈兰一直坐在患者床边,实在困到不行了,在旁边凳子上小眯一会。经过一整夜的严密观察和护理、治疗,患者病情还是不断恶化,最后还是没能抢救过来,送走患者后,陈兰被隔离观察。
由于被高度疑似埃博拉病毒,患者走后,负责搞卫生的工作人员害怕进入隔离室,最终清扫工作是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完成的。后来患者血液检验报告最终确定没有发现埃博拉病毒,陈兰又投入到急诊科忙碌的工作中。
陈兰对工作和生活态度的转变是因10多年前在传染科,护理一名叫洪伟的重型黄疸肝炎患者,陈兰和他很谈得来,患者很幽默,头一天两人还开心聊了很久,第二天却见到了他的空床,陈兰大哭了一场。
在急诊科,每天都有在这里走掉的病人,每天面对他人的死亡,对于从事护理工作15年的兰兰,在经历别人的生死,会觉得自己活着很幸福,但重症病人抢救不过来又很无力,有时候也很困惑。“生活一天便开心一天”,这是她每天依旧绽放笑容的不变真理。
来源: 新华网湖南频道 http://www.hn.xinhuanet.com/2015-01/13/c_1113980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