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摸透了地球的心
--“地洼学说之父”一生与大地为伍
★作为地洼学说的创始人,陈国达院士一生都与大地为伍
昨日,一代“地洼学说之父”,与“地质之父”李四光并称为“南陈北李”的陈国达先生因冠心病突发,溘然长逝,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石头和书本,享年93岁。
依稀泪眼中,无论是这位学术巨人的同事、好友,还是他的学生、亲人,都不由得对他的学术和人品肃然起敬。
创建“地洼”学说
走进陈老家的客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天山顶上出奇景,动定递井好证明”。
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办公室主任龙淑贞介绍,天山奇景与陈老的“地洼”学说有密切关系。“而陈国达这个名字,他的事业,与地洼学说更是连理一枝,密不可分”,龙淑贞言语中透着自豪。
1956年,陈国达发现大陆地壳的新构造单元──地洼区,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壳体大地构造学,发展成为地洼(活化)构造理论体系。地洼学说的诞生被列入世界科学技术史年表。地洼学说与板块学说并列,是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两大学说之一。
如今,地洼学说已经飘洋过海,走向世界。广泛应用于地质找矿、油气勘探、工程地质评价、地震地质、海洋地质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敢于质疑权威
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龙淑贞给记者娓娓讲述了陈国达先生奋勇拼搏、敢为人先,在探索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历程。
1912年,陈国达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1928年,只念过小学的陈国达自学高中课程,跳级到中山大学预科,两年后直升本科。1934年,陈国达进北平研究院读研究生,从师地质学家翁文灏。
年轻的陈国达重视书本知识,但更重实践。通过对几个典型地质构造的比较研究,他惊奇地发现,自距今2亿年的中生代中期以来,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动不是逐渐弱化,而是周期回春。这些现象,用经典的大地构造理论是解释不通的。是迷信书本和权威,还是正视现实?陈国达带着一大堆悬而未决的疑问,1936年告别了研究生生活,到两广地质调查所工作,通过实践寻求答案。
当年,广东灵山(今属广西)发生强烈地震。陈国达在他读大学时的老师、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何杰的支持下,冒着余震危险,徒步赶赴震中地区,他从调查来的数百份材料中,得出一个惊人的数字:东汉以来,灵山周围几百公里地带,千余年间发生过150多起地震。按“地槽—地台”学说的观点,中国东部从大兴安岭到海南岛这片辽阔地域,已进入稳定的地台阶段,与眼前所见的地震带密布、褶皱成列、断层广见的事实不相符合。“地槽—地台”学说的权威性在他心中动摇了,他要作出新的回答。
1937年,他来到我省衡山考察。在考察中他发现,广东、湖南、江西境内的地壳构造,对回答“地槽—地台”学说无法解释的现象极富代表性。他辞去中山大学教职,自愿去江西地质调查所作野外考察,一干就是10年。
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实行调整,在风景秀丽的岳麓山下创办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工业大学前身),陈国达从中山大学调来担任地质系主任。 1956年,陈国达发现大陆地壳的新构造单元──地洼区,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壳体大地构造学,发展成为地洼(活化)构造理论体系。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由陈国达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
一生触摸地球心跳
有一个情景让人感动,陈国达的左手和左腿在1995年的一次中风中偏瘫了,耳朵也已很背,显得已很苍老。龙淑贞回忆,当他与人交流时,总是用助听器费力地倾听,用语言极富逻辑地表达,用笔工工整整地写。为完善地洼理论中的“壳体大地构造”部分,他每天从早上八九点到晚上十一二点都坐在桌子前思考和写作,以其偏瘫和苍老的躯体不懈地与时光奋争着。
“而就在前天,陈老还在修改自己的论文,没想到就……”龙淑贞禁不住哽咽起来。她给记者翻开了陈老当年在考察新疆地质戈壁滩上为顽强生长的红柳写下的自勉诗:“戈壁浩茫任纵驰,壮心岂减青年时。长学红柳无卑色,沙烈风狂益固持”。
龙淑贞说:“可以说,陈老一生都在与大地为伍,用他的智慧触摸着地球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