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归大地 ——追忆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国达
来源:湖南日报   
发布时间:2004-04-15   
[字号: ]
摄影 作者联系电话

4月8日凌晨4时23分,93岁高龄的“地洼学说之父”陈国达院士轻轻地走了。此前几个小时,他还在和秘书龙淑贞商谈传记文稿的修改事宜。在他的书柜里,留下了几本已经签名、尚待寄出的最新著作———《活化构造成矿学》。这部108万字的巨著,凝聚了陈院士多年的心智。他说过:“开发矿业,地质先行。让地下宝藏能得到充分采掘,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他的书桌上,一张纸条记下了他最后的人生思考。纸上歪歪扭扭地写着3行字:要做好孩子的品德教育,需从好品德的家教开始。中科院资深院士陈国达题。儿女们看到这张纸条时,眼泪夺眶而出。

一个从上世纪初苦难中国走过来的普通老人,一个踏遍青山创立地洼学说影响世界的著名学者,一个笔耕不辍视真理信念为生命的大地之子,就这样悄然回归大地。他留给人类的,是博大精深、现在世界上通称为活化结构的地洼学说,更是无尽的精神财富。

穷人孩子早立志

陈国达是广东新会县人,7岁丧母,17岁丧父,家里很穷。

5岁时陈国达进入私塾。父亲是个店员,也是个风水先生,常带着陈国达跋山涉水“寻龙脉”。“左青龙、右白虎”那一套没学会,倒是青山绿水把他迷住了。“山从哪里来?”“海底下有什么生物?”等千奇百怪的问题,父亲回答不了,他便跑上几十里路到县城图书馆找答案。

16岁那年,陈国达考入中山大学预科,两年后如愿以偿进入地质系学习。本科4年,他过得紧张而充实。因为穷,他除了节衣缩食,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做家教、刻蜡纸。因为太喜欢地质学,他除了上课,还想方设法实地考察。结果大学写成的3篇论文三度获奖,毕业时以全班最优成绩被选送国立北平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当研究生。

多年苦修惊世说

1956年9月,《地质学报》发表了陈国达撰写的《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这被国内外承认是地洼学说诞生的标志。此后地洼学说从中国走向世界,让许多原以为没有矿藏的地区奇迹般变成了采矿区,也让一些面临枯竭的矿区重新焕发青春,被公认是决定当代地质学发展的新学说之一。而这个惊世学说的最初一块基石是22年前打下的,即陈国达1934年撰写的大学毕业论文《广东之红色岩系》。这个学说的发展则耗尽了陈国达一生心血,从最初用来刻画中国东南地区现阶段地壳构造活动特征、专门研究大陆地壳构造,演变成为具有5个组成部分和多个衍生学科、兼顾大陆和海洋的理论体系。70年修炼一个学说,多少人耐得住钻研之苦?陈国达做到了,凭着对大地的酷爱,凭着对真理的追求。

1936年4月1日,广东灵山地区(现属广西)爆发了6.9级地震。陈国达闻讯后马上徒步赶到震中灾区开展调查。白天他跋山涉水,晚上就在一座破庙的神案上整理资料。他惊奇地发现:从东汉以来当地先后发生过150余次地震;距灵山不远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除地震外还有近200年前发过的火山遗迹。如果按照当时国际上占统治地位的地槽—地台学说,中国东部广阔地区已进入稳定的地台阶段,怎么会有如此密布的地震、褶皱和断层呢?这一传统学说的权威性在他心中开始动摇。

不久,陈国达与新婚妻子蜜月旅行,也开始了一次地质考察。考察的结果让他极为兴奋:广东、湖南、江西境内的地壳构造都有地槽—地台学说无法解释的现象,这意味着应该有一种新学说来真实反映中国的地质构造。他辞去待遇优厚的国立中山大学教职,到江西省地质调查所当了一名技士。此后10年,几乎每天天刚亮,他就与同伴上山了,穿密林过险峡,不知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大量一手资料,给了陈国达灵感:除了地槽和地台,地壳中应该还有一种新的构造,它和地槽一样活跃,但又不是地槽的简单重复,也蕴藏着丰富的矿床。他不断撰写论文,越来越逼近真相。

踏遍青山人未老

地洼学说的创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它长期受着不公正待遇。学校不准教、生产部门不准用,研究机构被撤销。陈国达被迫将研究转入“地下”,独自撰写了50万字的《成矿构造研究法》,三易其稿,却无法及时出版。

严冬过后,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地洼学说重新得到承认和发展。此时,陈国达年近古稀。当他得知国外在地洼学说的一些领域,尤其是在生产应用领域已走到我国前面,焦急万分。他不顾高龄,先后到青海、云南、贵州、新疆等地考察。1980年秋,陈国达两度进入天山山脉,还跨越天山到达南疆,得以窥见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地洼奇观。站在天山顶上,展现在脚下的居然是一片平坦开阔的地面,可赛马飙车,原来这是古时的地台遗留下来的准平原地貌残迹。今天的天山,实际上是该古地台发生活化,转化为地洼区,再度出现造山作用时,重新升起而成的第二代天山。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陈国达的学生运用地洼学说,在广西找到了三水铝矿,打破了“中国大陆没有大型三水铝矿”的论断。与一水铝相比,三水铝熔点低,易冶炼。但这里的三水铝含铁多,需要进行分离,也需要研究相关的古地

理气候,以便找到更多的三水铝矿。兴奋的陈国达不顾劳累,与何继善院士等一同赴京找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汇报。汇报正在进行中,只见陈国达使劲地将椅子往前挪动,周围人一时不知何故。直到汇报结束,他才告诉何继善一只耳朵突然聋了。以后,这只耳朵再也没治好。

从1980年第一次出访西欧,以后陈国达又相继到美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讲学,每次都有野外考察,到处都发现有“活化构造”(地洼)。莱茵河畔、美国西部、北极圈内,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诗篇。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了地洼学说的价值,越来越多的实际应用显示了地洼学说的“效益”。活化构造,而今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运用,而且最为活跃的地质学说之一。俄罗斯和美国等国的顶尖学者评价:地洼学说,是与板块学说并列为“决定当代地质学发展的两个新学说”。

三次延期敬恩师

大致算来,陈国达培养的硕士、博士、博士后人员等共有100多位,如今他们活跃在国内外地质研究领域。说起导师,几个闻讯赶来送别的学生都服了他的“严”。

陈广浩研究员,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所副所长,硕士、博士学习阶段师从陈国达。1992年10月,他辛辛苦苦写成的博士论文终于获得了陈国达“同意答辩”的签名,高高兴兴将论文复印了20来份,准备交评委们审定。谁知这时陈国达又看了一遍论文,琢磨出一个小问题,当即叫停,并要求严格进行理论和实际研究。等一切弄妥,已是半年后。如今也是博导的陈广浩,说起这事仿佛回到了从前:“当年感觉好委屈。但这次延期答辩对我影响很大。现在我就这么要求我的学生。”

梁新权,是中科院长沙大地构造所招收的最后一位博士生。他记得有个博士生论文写了5年,陈老师还是不签字,又推迟一年补充材料才通过。

陈院士严的不仅是学生,对自己也不例外。2002年开题的“湖南省大地构造数字信息平台”本来应在2003年9月结题,由于非典影响,一些野外工作没做,陈国达便向省科技厅申请延长到今年上半年结题。而今,虽然他已离去,有生之年未能取得这项成果,但他的合作者和弟子更加敬仰这位“地洼学说之父”。

更为可贵的是,虽然陈国达不可能再跟大家一道学术研讨、跋山涉水,但他留下的400多篇(本)上千万字的论文和专著是人类攀登更高境界的基石和台阶。而且,学术之外,他还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这种攀登加油。在他的家?铮颐强吹搅苏馕晃赝菅捣钕琢艘槐沧拥睦先饲迤兑皇赖男凑眨捍彩蔷杉揖吒牡模雷印⒋餐饭袷嵌嗄昵暗睦瞎哦J榉坷铮话烟僖纹凭刹豢啊斯睦嗟呐实钦撸茨贸鏊窆铱萍汲晒慕苯稹⑵绞钡母宸押突钌枇⒘恕暗赝菅到崩稹薄?nbsp;

科学探索无止境,奋斗自有后来人。而今,国际国内“活化构造”的研究不断深化,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正在进行。这,昭示着地洼学说正在“隆起”,形成更多造福于人类的“富矿”。林舸,手捧着4月7日陈国达去世前一天亲笔签名送给他的《活化构造成矿学》,怎么也不相信老师就这样走了。“他会永远活在我们心里!”这位原中国科学院大地研究所所长含着眼泪对我们说。

是的,我们仿佛听到了苍穹的回声:情归大地,生命永恒!

相关链接

<P align=center> 地质学知识简介

①统治近百年的地槽-地台学说

由美国学者于19世纪中叶首先提出,后经各国学者丰富发展而成。这一学说认为:地壳由两种构造单元组成,强烈活动单元叫地槽,相对稳定单元叫地台。起初全世界都是地槽区,其后逐渐向地台区转化,将来终会全部变成地台区。对于找矿而言,地槽岩浆活动强烈,金属矿床较多,地台岩浆活动微弱,金属矿床较少。

②异军突起的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学说)

由陈国达教授于1956年创立。这一学说认为:地台并不是地壳发展的最终阶段,它还继续向更新单元更高阶段发展,活动性重新增强,形成不同于地槽的新型活动区,即活化区,或者叫地洼区。对于找矿而言,地洼与地槽同样蕴藏着较多的矿床。

③地洼学说的国际地位

这一学说的创立,被国际上列为科学史大事之一,载入世界科学技术史年表。1990年,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理事会在加拿大开会时决定,在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中设立构造岩浆活化(地洼)学组,这是第一个以中国学说命名的国际学术组织。至今,地洼学说已先后介绍和应用到五大洲22个国家,受到国际地质学界的高度评价。应用地洼学说,中国和前苏联、巴西、澳大利亚、捷克、法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找到了丰富的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