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博士找到抗排异药物合理使用"秘诀"
来源:三湘都市报   
发布时间:2006-09-20   
[字号: ]
摄影 作者联系电话

据三湘都市报9月18日报道 器官移植后,病人每个月抗排异药物的费用都在5000元左右,药物的运用还不一定是准确剂量,这直接影响器官移植的效果。通过3年的研究,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检验科聂新民博士终于发现了器官移植抗排异药他可莫司用药剂量相关的两个基因位点,为病人合理使用抗排异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半药物使用不合理

众所周知,肝、肾等器官移植病人对外来组织、器官都存在异体排异反应,一般都需要终身服用抗排异药(免疫抑制药物)。由于个体差异,各人对药物的耐受能力是不同的,如用药过量,将导致病人的免疫力降低,容易并发各种感染性疾病;若药量不足又会出现致命的排异反应。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周宏灏教授近日在出席第15届世界药理学大会长沙卫星会议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传统千篇一律的‘经验型’用药相比,根据病人个体的遗传结构差异,实现‘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用药方式,将成为未来理想的治病新模式”。

据聂博士介绍,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约有一半左右的药物被不合理使用,每天都有用药不当导致死亡的案例出现,“个体化药物治疗”作为药物治疗的发展方向将带给民众实惠。

找到药物敏感基因

在30亿之多的位点中,聂新民在进行了大量筛选工作后,终于发现了与抗排异药物相关的基因位点。

聂博士研究发现:当病人口服相同剂量的他可莫司时(抗排异药物),基因不同的患者的血药浓度不同,这就意味着某些基因型的病人可以服用较少剂量的药物就可以达到其他病人同样的血药浓度。

也就是说,不同基因型的病人应该服用不同剂量的药物。这个研究结果得到了国内国际移植界专家的认可。此项研究论文将于今年12月在国际移植医学知名杂志《TRANSPLANTATION P》上发表。

试剂盒有望面世

在检测方法上,聂新民博士指出:只要留取病人100微升左右的血样标本利用简单的分型,就能确定病人的最佳用药剂量,为临床医生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他正准备将这一成果开发出试剂盒,为广大的器官移植病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