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长沙4月23日讯(实习记者 谢伦丁 摄影 明健飞)“出身贫穷,我追求的就是财富;经历了苦难,我追求的就是幸福;人家以为我是弱者,我追求的就是坚强。”说话的男生,身高刚够1.65米,如果不是话里的机锋,很难将眼前这张透着书卷气的面庞与他头上曾经耀眼的光环联系起来:2005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06年全国十佳青年……而现在,他的唯一身份,就是中南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大三学生——洪战辉。
2005年,这位十二年来带着妹妹上学的男孩子,他所历经的苦难,他的自强自立,对生活的乐观,通过媒体感动了无数人,也让无数人记住了他的名字。
荣誉接踵而至,随之而来的则是无穷无尽的讲座、报告会以及被冠以各种公益名目的代言邀请。自去年九月份,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中南大学的洪战辉,没有一个周末是在学校度过的。
一次次的宣传与报道将他塑造成了苦难的代言,道德的楷模。穿一件好一点的衬衣受责难,用手机和笔记本遭非议。
2007年4月7日,来到“郑州作报告却推销新书”的事件,再一次将二十四岁的洪战辉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事情的真相是怎样?模范后时代的洪战辉是否在光环与现实之间取得平衡?接下来的路他将如何走下去?红网记者独家专访洪战辉,并遍访了他所就读中南大学的老师和同学,试图拨开虚虚实实的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本色的,同时也是成长中的洪战辉。
“我不接受捐献,但凭双手赚来的钱没有理由不要”
“他从郑州回来之后就病倒了,打电话给我请假时声音也没精打彩。”薛锦萍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形,她是04级工商管理班上的团支书,大三插班生洪战辉是他“一帮一”学英语的“扶贫对象”。有活动安排时,如果来不及当面向学院请假,洪战辉就会打电话给她或者托她交请假条。
见到洪战辉本人,他的气色并不好,皮肤也很差。“晚上休息得很晚,最近脸也有点浮肿了,肉都没弹性。”他用手捏了捏泛着不健康陀红色的脸,感叹体质在下降,郑州之行,洪战辉体会到了一种伤及元气的累。
4月7日,经中南大学商学院团委安排,洪战辉来到郑州为六所中学做报告,听院团委说,“那边的邀请很执着,几乎天天都有他们的电话诉说着同学和老师们的期待与盼望。”
实际上,报告的“热烈”程度超出了洪战辉的预期,“这一天我做了四场报告,一场报告结束,马上就被装到车上运到另一个现场,一下午竟然都没有上厕所的机会,回到住处我的喉咙已经发不出声音了。”至今说起这事,洪战辉仍有当时那种累到吐的感觉。
其中有一个学校,安排了领导跟洪战辉见面,由于接连不断的报告会,陪同的同学只得给对方打电话,希望能把时间安排在六点以后。接电话的人很强硬,要求一定在三点钟见到洪战辉,还不由分说一顿乱批,说是作为模范人物,答应了见面却不守信用。
事情最终以不会喝酒的同学陪着那位领导喝酒收场。说到这里,洪战辉神情激动,又不由然地心酸。
8日,洪战辉休息了半天,但还是参加了一个座谈和晚上的一场互动报告会。
9日,是两场报告会和一个为救助白血病患者的募捐活动。活动在郑州紫荆山广场举行,主办方“只是邀请我参加活动支持他们就行了,但是看到现场,我还是把自己刚分到的卖书的钱给捐了。”
捐出去的这笔钱,也就是某些媒体报道中洪战辉在报告会上“推销新书”所获得的1600元版税收入。
书名叫《当苦难成为人生的必修课》,由洪战辉口述,他的朋友卢曙光整理、执笔,北京出版社出版,内容记述了他十二年的苦难经历,出版方承诺付给洪战辉10%的版税。
“我是到了报告会现场,组织者才告之书的事。”考虑到这书也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洪战辉答应主办方的要求,在报告会结束时顺便提一下,但无论是跟学生还是校方,他都反复强调大家完全凭自愿购买,并且一再嘱咐学校不要压任务。
事情几天后经媒体报道,标题被写成了“洪战辉做报告只为卖书赚钱”,一时间引起舆论哗然。报告会实际的热烈情况,以及第二天洪战辉捐钱的事实都被“异议”掩盖了。
无端的责难给无从辩解的洪战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谁愿意一辈子贫穷?我就应该一直苦难?”无论在什么场合,洪战辉从不掩饰自己对财富的追求。从小家境的困窘,逼着他不断靠卖书和帮人打工来承担起养家的重担。即便在关键的高中时期,他也没有放过利用每一个双休日打工赚钱的机会。高考报志愿时,以为读了经济类的专业就能赚钱,洪战辉毫不犹豫地填了经济管理。参加专升本考试时,他又考了工商管理。
十二年来,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洪战辉一个人支撑起了整个家,但即便在成名之后,“我个人也从来不接受捐献,书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又是以自愿购买的形式(提及)。”他觉得这正是自强的一种表现,而自强的“洪战辉”才是真正的自己。
成名前的洪战辉就是靠着双休日打工赚点钱,作为下一星期的日常开支;现在,每周的这两天就没再属于过他自己。
这一次郑州之行,如果不是因为卖书拿了点版税,洪战辉连回长沙的路费都没有了。而之前,去什么地方参加活动,自己买了火车票飞机票,到了地方,活动结束了找不到人给报销的事情就常有发生。“其实真的想象赵本山大叔那样潇洒地问一句,‘来前的火车票谁给报了?’”拿着一大把没有地方报销只能留念的票据,洪战辉无奈地开着自我安慰的玩笑。
“‘名人’使人产生理解错位,我个人能够做的其实很有限”
“我其实并不算道德楷模,”这是采访中洪战辉一再重复的一句话,他希望能用这一办法来纠正他在人们心目中被媒体强化了的完美形象。
“高中有一段时间,我曾经愤世嫉俗,见人就骂,骂过很多人。”
“派人打瞎我眼睛的书店老板,他病了后我捐了三十块钱,但我心里还是恨他的,一直很恨他。”
与老师和同学众口一词地称赞不同,洪战辉本人展示自己少为人知的真实那一面时,大方而坦然。这对丰富“洪战辉”这个名字,是一种难得的补充,大家在媒体上看到的总是很有限:苦巴巴、忍辱负重,由此衍生出与圣人相关的品质也连带地强加在了他的身上,洪战辉的博客上,大部分留言表达着高度的崇敬,这种道德的苛求对于一个八十年代生的孩子,自然地成为了不小的负担。
“他才来我们班时,大家对他的生活状态并不了解,都只知道他很穷,很苦,”中南大学商学院大三学生杨茜的说法,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人对洪战辉的认知,“看到他有两个手机,还用笔记本时,真是很不理解。”
戏剧性的是,帮洪战辉卖过书的高中同学,却是在多年后看到媒体的报道,才知道这么多年来,他经历的人生磨难。在他们眼里,洪战辉从高中起就颇有商业头脑,家境的变故与自?淼亩嘟伲僬孤冻隼础?BR> “我从来就不想靠宣扬自己的苦难来博取同情,”在博客中,洪战辉表达了走出过去的强烈愿望,“我最怕做报告,每次做报告,都要提到过去,再刻意的回避也总是避免不了提起过去的事情,就像一次次揭开一个人的伤疤一样,一次次的疼痛,一次次的难受。”所以,他更愿意和学生讲现在,讲努力和成就。“出身贫穷,我追求的就是财富;经历了苦难,我追求的就是幸福;人家以为我是弱者,我追求的就是坚强。”
高中几年,爸爸治病、弟弟妹妹和自己的学费,以及平常家里的生活开支,近十万块钱都是靠洪战辉一个人努力赚来。
“对待同学,他总是很关心。平常自己却很节俭,经常是买馒头面条当饭吃,”住对门的周文波是洪战辉玩得来的同学,即便这样,大家平常也很难得出去吃好的,“偶尔在外面点的小菜,吃不完的他都要打包回来。”
“洪战辉的这种自强精神,应该是我们能从他身上得到的最大财富。”对于找到寝室上来求助的人,周文波总是尽可能这样劝他们。
半个月前,有一个从湘西来的十九岁的孩子,找到寝室来,他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眼睛也要动手术,他的目的就是想要得到经济上的帮助,实际上洪战辉根本就没办法给那么多钱。
采访前一天,又有两位记者带着《法制周报》关于“孝子”邓星的报道来找洪战辉,请求帮助。
“我手上正好有两千块钱,这钱说来还有点来历:去年底,有一位叫乙凸的老人,骑自行车环游中国,但实在是没钱了,当时他跟我借了一千块钱。前不多久,他打电话说要寄两千块钱给我。我说过我个人不接受捐献,他告诉我,这钱不是捐给我洪战辉的,而是用于帮助那些真正有用的人。”
孝顺的洪战辉将这两千块钱送给了“孝子”邓星,算是完成了这笔款项的使命。“但是你们真的不要把这事写出来,”洪战辉的请求有着他的考量,“很多人有一个感觉错位,以为名人就神通广大,其实我个人能做的有限,只有尽可能地起这样的调节作用。”
“来找洪战辉求助的人总是很多,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残疾人,得病的,生活上遇困难的,还有不少是告状(求他帮忙)打官司的,……哭脸,寻死觅活,或者呆着不走,每个月都有,省内外的都有。”周文波就替他接待过不少,“有的直接要钱,有的希望他帮忙找政府或者出面说话。”除了劝导之外,很多时候洪战辉给盒饭,还要送车费,但大部分的事都不在他解决的能力范围之内。
“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才走到这一步,”洪战辉对这种无奈感体会至深,“但帮助不等于救助。”
“考过英语四级,把双截棍练得更好一点”
“我没有订婚”。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洪战辉和女朋友在内蒙古草上订婚,很多人信以为真,连江苏的同学为洪战辉办的官方网站上都转载了这则消息。顾不得吃饭,他急急地给同学打电话,要求立即撤掉这不实的报道。
“不过现在被两个人管着,我觉得很幸福。”一个是与洪战辉深深相爱但一直努力回避着媒体的女友,而另一个则是升上初中不再小不点的“小不点”。“包括穿着什么的,都是她们替我操心。”
小不点的成绩不是很好,但生活中比洪战辉还懂事,每次听说哥哥要捐钱,她总会像个小大人似的“教训”洪战辉:“你天天四处救火,别忘了家里还着着火呢!”
“平常买东西,她特别会砍价,买点小菜都要缠着摊主加个辣椒什么的。”洪战辉的辅导老师井雨霞跟“小不点”接触比较多,在她看来,节俭,对于这一对兄妹已不是什么奢侈的品质,而是一种生活的本能了。
“少一点活动,有多一点的时间来学习,争取在今年六月份过了英语四级考试,还能多陪妹妹爬爬山什么的。”对于一到周末就在全国各地到处跑的洪战辉,他现在最大的愿望仅止于此。
象一个普通大学生一样安宁地享受校园生活,也只能作为他常常挂在嘴上的一个想法。
06年9月份,洪战辉通过专升本的招生考试,以插班生身份进入中南大学商学院04级工商管理专业。为了实现学分的对接,在怀化学院就是念经济管理的洪战辉重修了好几门专业,去年上学期,一般同学的必修课只有四到五门,洪战辉一口气修了十一门。一向拉他后腿的英语和数学也通过了考试。
“进到我们学院之后,洪战辉就明确表示要好好学习,”中南大学商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余文武不止一次听到反映,去外地做报告,洪战辉是带着书走的,“前不久教育部高校的一个校长论坛,要求他参加有关年轻人的责任心的讲座,组委会的人反馈,洪战辉深夜还在看书。”
而学院的“一帮一”学习小组,也特意找了两个过了六级的同学帮助洪战辉。
“老师和同学一直鼓励我开口讲英语,”英语老师还用心良苦地开展各种活动,“有一次,老师要求每个人用英语描述一样事物,其它人来猜。我当时描述了‘电’,完了同学们都没猜出来,老师奖了一瓶牛奶给我。”
这个奖更多地包含着鼓励的意味,却让洪战辉记忆深刻,也让他找到了专业学习的信心。
在余文武副书记的指导下,洪战辉和学院的另外八个同学组建了一个创新创业团队。
“最开始我们有一个实践的创意,围绕这个创意,我们做了一些社会调查。九个人每个星期一中午聚在一起讨论实践的进展情况,”2004级电子商务的刘榕就是创新创业团队的成员之一,在市场营销方面敏锐的洞察力,是洪战辉最让队员们佩服的地方,“讨论时,他总是最积极、最有激情的一个,也总是能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点子。”
有一次聚会时间,恰好碰上洪战辉安排了外地的活动,临行前,他硬是带着陪同的人,参加了半个小时的讨论,才匆匆忙忙地赶去坐车。
“我们这个团队将不仅建立在一个单一的实践项目上,也将不仅满足于参加学校的创业大赛或者全国的挑战杯,而更应该对学生长远的职业规划有指导性意义。”对于洪战辉的这个团队的远景发展,余副书记充满了信心。
然而,模范后的洪战辉的大学生活仍然是不完满的,“从去年九月份到现在,我没有和同学打过一次球,也没有在学校运动过,只有一两次偷偷地去爬了岳麓山。”
“象每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一样,过正常的学习生活,把大学英语四级过了,再好好练练双截棍,是我现在的近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