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魂青史壮天山 西域绿洲丛书《湘军出塞》赏析
来源: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9-01-07   
[字号: ]
摄影 作者联系电话

作为一个兵团史学工作者文学爱好者,我常常被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闪烁的“楚魂”所激动:沾溉文林千古流芳的屈原的《离骚》《九歌》不必细说,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但偏偏有人不惧秦的虎狼之师,被灭国之后不被征服,发出豪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豪言深深震撼了我,我开始探索思考漫长而辉煌的中国历史上的“楚魂”。近期出版的付爱琴主编、宋湘绮、杨东合著的《湘军出塞》使我对“楚魂”崇敬仰慕的激情猛然喷发了!开卷捧读,英气勃发,文字激情澎湃,叙事规模宏大;一个个湖湘豪杰金戈铁马慷慨激昂,一个个西出玉关屯垦戍边的故事可歌可泣。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谁是历史上真正不朽的人?《湘军出塞》引起我强烈共鸣:与中华民族的国土的命运紧密相连的人是万古青史不朽之人!岳麓书院正门对联“唯楚有材,于斯为盛”,应当高悬于新疆1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之上,与日月同辉。因为,暂且把阶级、政党、主义等放一放,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讲,是湖南人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六分之一的国土的命运一一当然晚清之前远不止六分之一。

美国总统林肯说一个国家由三部分组成:人民、法律、国土。人民或有数量增減,法律或与时俱进,唯有国土神圣不可变。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是丧权辱国、国土沦丧的屈辱史。但是,一批湖湘英才一群血性男儿,从异族铁蹄下夺回了西域大好河山,“他族逼处,故土新归”,从此,黑暗的中国近代史上迸发出血色的亮光。《湘军出塞》紧紧抓住这个血色亮光,凸现“楚魂”:

“楚魂”之一:1864年,浩罕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侵占我神圣国土13年之久。沙俄趁火打劫侵占伊犁。大清已是“昏惨惨黄泉路近”。清廷爆发了决定西域故土命运的“海防”与“塞防”争论。李鸿章主张“暂弃关外”,“新疆不复,与国家肢体无伤”。左宗棠拍案而起,力排众议,主张收复新疆,“克复新疆,所以保蒙古。守卫蒙古,所以保京师”。清廷支持了左宗棠。左宗棠以65岁高龄扶棺率湘军西征,灭阿古柏,驱逐沙俄,收复新疆。从此,西域故土的命运与湖湘豪杰的英名紧密相连。

“楚魂”之二:1949年秋,一代伟人毛泽东发布号令“将革命进行到底”,彭德怀指挥解放大西北的伟大战斗,王震率大军进军新疆,原国民党爱国将领陶峙岳率部起义。领袖、统帅、将领又都是湖南人!又是湖湘英才在这块广袤的国土上演绎了威武雄壮的活剧,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于巍然屹立的天山,他们是千秋青史万古流芳的不朽之人。

“楚魂”之三:新中国成立后八千湘女出塞,屯垦于万里边关天山南北。她们与齐鲁女兵一起,与男子汉并肩开荒种地,培育后代。《湘军出塞》展开一幅幅感天动地的人物画面:新中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被誉为“新中国的保尔”的王孟筠;全国劳模“水稻状元”刘焕奎;还有许许多多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的女干部。现在她们与孙儿一同成为“三代兵团人”。

纵观历史,如果说这是“楚魂”在西域故土上演的威武雄壮活剧的三次高潮,那么高潮之前有一朵浪花:1826年,张格尔叛军围攻喀什徕宁城。久攻不下,在克孜河上游筑坝蓄水,水淹徕宁城。水漫城墙,万分危急。湘籍士兵黄定湘劈波斩浪,潜入水中,凿通大坝,洪水退去,保住了徕宁城。这就是“方神庙”“定湘庙”的来由。

《湘军出塞》成功之一:“楚魂”是《湘军出塞》的高扬的主旋律,百年西域近代史是浓墨重彩的大舞台,新中国屯垦戍边是新乐章,万里边关雪山大漠是高张的天幕,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胆有识的湖湘精英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大戏。“楚魂”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即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对祖国最真挚最深沉的感情。这也正是兵团精神的核心。

《湘军出塞》成功之二:把新中国的屯垦戍边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观察去体现,把个人的命运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去展现。即有指点江山咤吒风云的伟人统帅,也有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普通人;即有历史的滚滚潮流风云激荡,也有个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即有黄钟大吕一泻千里,也有低吟浅唱涓涓细流。内容宏大,起伏跌宕,引人入胜,美不胜收。

《湘军出塞》成功之三:结构明晰,章节合理;文字激情澎湃,令人心潮随文回旋起伏;图片视觉冲击力强,令人一望不忍释卷。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湘军出塞的历史原来可以写得如此鲜活生动!

民为本,国为根,史为魂。屯垦戍边是西域故土吟唱两千多年的古韵长歌,湘军出塞是中国近代史最瑰丽的篇章,“楚魂”是中华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