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改善了艾滋病人的生活质量
来源:长沙晚报   
发布时间:2010-12-03   
[字号: ]
摄影 作者联系电话

指导专家 郑煜煌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感染科艾滋病研究室

核心提示

日前,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承担的三项国家“十一五”防治艾滋病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取得重要进展, 三项课题共治疗210名艾滋病人, 有效地延缓了病情的发展, 减少了发病率和死亡率。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综合研究、肺结核与艾滋病、丙型肝炎与艾滋病,这三项一直是医学界及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相关人士称,截至2010年10月,我国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已达1.4万例。

郑教授介绍,我省接受中医药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病情明显缓解,各项实验室指标有所改善。

中医药参与“治艾”有天然优势

【信息通报】课题组自2009年6月至2010年11月,对来自全国各地近2000名艾滋病人进行了病情观察和相关检查,对其临床表现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并对其中符合中药治疗条件的病人开展了规范的中药治疗。

至2010年11月,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接受治疗的病人,各项实验室指标有所改善,病人症状均有缓解, 无一人中途停止服药、无一人病情恶化或死亡。

【专家解答】当前推广的抗艾滋病病毒治疗,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病毒耐药,并不得不忍受药物的毒副反应,西药处理效果欠佳。

而多数中医专家认为,在艾滋病前期和艾滋病期,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外防御体系对入侵邪毒必进行抵抗,或邪毒犯表,出现头痛、发热、乏力、咽痛、全身不适等;或邪毒入侵犯肺,出现咳嗽、咯痰、头身疼痛等。因此,中医治疗多以“扶正祛邪”为主,目的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控制机会性感染,改善生存质量,使患者带毒生存。

此外,中医药在治疗艾滋病时,注重人体整体功能的调整。中医药对发热、乏力、咳嗽、腹泻等症状有明显改善,其中以乏力改善最为突出。治疗后,患者体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症状体征改善,部分患者恢复了劳动力,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肺结核病成艾滋病患者主要死因

【信息通报】课题组对来自我国各地的1139例艾滋病人,用痰菌检验、X光胸片检查、结核抗体或病理检查,发现其中合并结核病者287例,合并感染率为25.20%。发现静脉吸毒传播的艾滋病人更容易合并结核病,有吸烟史或其他慢性肺部疾病史的结核患者中,得艾滋病的比无该类病史的患者更多。

我们于2009年4月-2010年4月,对其中适合条件者先后启动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和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至2010年11月,除2人因去外省打工停止用药外,所有接受治疗的病人,病情明显缓解;CD4细胞上升、HIV病毒载量明显下降,痰菌检验持续阴转;少数人用药有副作用但均已纠正,无一人恶化或死亡。目前仍在坚持抗艾滋病病毒治疗中。

【专家解答】艾滋病的蔓延,加速了肺结核的流行。而肺结核与艾滋病的结合,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世界卫生专家警告说,肺结核病已成为当前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肺结核与艾滋病不应该再被看作两个独立问题。

医学资料显示,肺结核缩短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期望寿命;反过来,艾滋病病毒也攻击免疫系统,从而促进结核菌的传播,并使得许多结核菌携带者最终发展成肺结核患者。

事实上,近年来肺结核与艾滋病交互作用的趋势十分明显,目前全世界大约每3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就有1个人同时得了肺结核。

国内艾滋病合并丙肝发生率较高

【信息通报】课题组对来自我国各地的1251例艾滋病人,进行丙肝病毒抗体检测、艾滋病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载量检测、CD4细胞检测、各项常规化验和生化检测等。结果发现艾滋病合并丙肝病毒感染者398例,合并感染率为31.8%。

我们于2009年7月-2010年8月,对其中适合条件者先后启动规范的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和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至2010年11月,除3人停止用药外,所有接受治疗的病人,两种病毒载量均降到可检测水平以下;少数人用药有副作用但均已纠正,病情有明显好转, 无一人恶化或死亡。目前仍在继续坚持治疗中。

【专家解答】艾滋病患者一旦感染了丙肝,就会促使丙肝更为快速地发展。相反,关于丙肝病毒是否会对艾滋病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这一疑问却一直困扰着国内外的临床医学研究者。近日,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的一项研究明确给出了否定答案。

艾滋病和丙肝的传染途径很相似,都可以通过吸毒或者血液传播。跟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艾滋病毒经血液传染比较多,这恰恰又是国内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发现我国艾滋病患者合并丙肝发生率比较高,2008年的数据显示为33%,而西方则不到20%。这就意味着,我国艾滋病合并丙肝患者,需要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

来源:长沙晚报 2010-12-03 C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