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百姓苍生
来源:长沙晚报   
发布时间:2014-10-17   
[字号: ]
摄影 作者联系电话

卢光琇在工作中。 费晓勤 摄

春天一样撒满着嫩绿鲜花的连衣裙,同色系的浅绿小皮鞋;浓密的卷发,灿烂的笑容;脚步轻快,语速叭叭;十几个问题,快节奏回答了整整一上午,不打半点磕巴,水都很少喝,更重要的是时间地点人物甚至细节,记得清清楚楚。

谁能相信,她居然是年过75周岁的老太太?

谁能相信,她69岁学开车,每天都是自己开着亮黄色甲壳虫一路“飙车”准时上班;

谁能相信,那些时尚裙鞋都是她自己网购来的,她是“网购达人”,几乎每天都有快递;

更不能相信的是,这个时髦有气质的老太太,是湖南的一张烫金名片,是全世界都有名气的科学家。

她叫卢光琇,中南大学教授、博导,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院长。

39岁改行,一切从头开始,只因帮助父亲实现梦想和“病人需要”——

爱父亲的女儿

尽管学医,尽管父亲翻译的42万字的《基因论》,是当时还是高中生的她一个个字抄写送到出版社的。但多年前的卢光琇,从来没想到有一天,要跟随父亲的脚步,与细胞、基因、遗传之类,结缘一辈子。

卢光琇的父亲卢惠霖,是中国医学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192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硕士时,就师从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摩尔根教授和著名的细胞学家威尔逊教授,是摩尔根教授的第四个中国弟子。受这些大师的影响,卢惠霖一辈子的梦想就是“创立中国的优生工程”。1978年,身为省政协副主席的卢惠霖,得知英国诞生了世界上首个试管婴儿,再也坐不住了。78岁的他向学校和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研究,用通俗的话表述就是: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办法,做“试管婴儿”,最后还要通过对遗传基因的研究规避遗传病等。

生孩子还要人帮忙?还人工授精?甚至还要建精子库?人工取卵?还可能冷冻卵子?30多年前的中国大地,这些词无异于天外来客,没人接受更没人愿意与父亲一起研究攻关。

作为卢老最小的女儿,卢光琇最能理解父亲的心思,“我来和您一起搞吧。”39岁的她说。当时她已从广东调回到母校湖南医学院(中南大学的前身之一),在局部解剖——外科手术学教研室任教,父亲则是这个学校的著名教授。

此前已工作16年的卢光琇,已是比较有名气的外科医生,擅长做乳腺癌、胃切除等手术,在衡阳工作时,还人称“湘南一把女刀子”,当时正参与肾移植研究且有初步成果。放弃这么好的基础,重新搞生殖遗传工程,能行?说实话,卢光琇自己心里也没底,但仅仅就是一个朴素的愿望:帮助她最崇拜最热爱的父亲实现他的“中国梦”。

“不是帮我,是病人需要。”父亲给她上课,一如当年她大学毕业,学校想让她留校,但父亲一再动员她到基层医院——那时父亲的4个女儿有3个都在北京天津工作,母亲极想小女儿留在身边。但父亲执意不肯,“病人更需要。”父亲说。于是她被分到当时的衡阳地区人民医院。

病人需要,又能帮父亲圆梦,那就做吧。几十年后,回忆当年的情景,卢光琇说自己是“天不怕地不怕”,没想到有这么难,完全是“从实验室的工人技术员做起”,因为十几年只拿手术刀的她“连基本的称天平都不会”,一切从头学起。

“都说湖南人霸得蛮,可能我也是吧”——

不信邪的女人

外表甜美清秀,但骨子里,卢光琇是个不信邪的女人。

当年湖南医学院的院子里满园柚花,别家都是男孩子上树摘果,卢家只有4个女儿,每次都是人称“小野猫”的卢光琇噌噌几下上树;当年三姐喜欢打篮球,经常在一旁“观战”的初一女生卢光琇,看着看着居然“看”成了省队主力;参加全运会一整年没上课,最后所有功课没落下化学补考还拿了个最高分。

搞生殖工程研究,卢光琇不信邪的劲又上来了。“从遗传学和细胞学的基本常识入手,从英文字母的音标发音学起。”卢光琇说。不会做实验?从头学——到北京进修,周日偷偷到三姐夫的实验室,“恶补相关基本知识”;到耶鲁大学学习,从没学过英语的她,将专业单词强记硬背居然完成学业;最初不知如何人工取精子,她硬是用“瞟学”来的从牛身上取精子的办法,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人类精子库;冷冻精子要做冷冻保护剂,用烤箱“灭活”,出来的东西蛋黄似的,她不气馁,继续;没有无菌室,买来一块白布围成“帐子”里面再搞个紫外灯就算;从美国买回来的设备不会安装,自己动手;培养胚胎没有二氧化碳,居然从酒厂进,以致“揭开培养箱一股酒气”……“都说湖南人霸得蛮,可能我也是吧。”采访时,卢光琇笑着数说自己几十年来的一串串“霸蛮事”,69岁时学开车,别人都说这么大年纪还赶这时髦干什么,而且很难考过,她不信邪,“五一”正式报名学,6月底就拿到驾照了,“没开半点后门哈!”她很认真地补充,只是在自己的“甲壳虫”后面贴个条子:“我是新手老太,请多关照。”

1983年1月16日,中国首例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婴儿诞生,从此,男性无精症患者及男性家族遗传病患者的生育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几年,卢光琇又担任了国家“七五”攻关重点课题“人类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湖南医科大学课题组负责人。为了连续观察胚胎的体外发育,她曾经在实验室待了3天3夜,胃痛难忍也没有离开。别人都说卢光琇发疯了,人家教授副教授都评上了,她一个“老中级”(职称),不知天天在实验室忙些什么。“我也不管,也真不知道大家都在发论文评职称什么的。”卢光琇说,她那时心心念念就一件事:试管婴儿。

终于,1988年6月5日和7日,两例试管婴儿先后在湖南医科大学两所附属医院诞生,其中一例还是中国首例供胚移植试管婴儿。父亲终于在他88岁高龄时,亲手抱上了他梦寐以求的“试管婴儿”。

63岁办医院,“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年纪大,

也不觉得自己是女人就干不好”——

年轻的老太太

据说有个美国人拿着一张人山人海的照片问周围的人:这些中国人在干什么?有人说是排队购紧俏物资,有人说是农贸市场,有人甚至说是春运现场。“NO!”那个美国人说,这是做试管婴儿的医院。

这家医院就是中信湘雅。

卢光琇以一种复杂的情绪向记者讲述着这个故事。她说,36年前她从头开始研究试管婴儿的时候,并没想到会将“场合搞得这么大”。一手创办的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医院辅助生殖中心已成为世界上接受试管婴儿治疗人数最多、妊娠率最高的生殖中心,仅2013年,医院就接诊病人超过23万人次,试管婴儿治疗超过2.7万个周期,平均每个月2000多个周期,超过了国内大多数同类机构一年的工作量。

“最初并没想到要办医院的。”卢光琇说,但父亲非常清醒地告诉她:你要做基因研究,要搞干细胞研究。做研究当然得花钱,但当时学院拿不出多少科研经费,“记得要买成个基因扩增仪,几万块钱硬是拿不出。”1993年就跟随卢老师的谭跃球教授说。

被逼无奈,卢光琇和同事们开了个生殖门诊,开始将“试管婴儿”技术用到临床,再用赚到的钱反哺科研。仅仅400平方米的实验室,要做试管,要养做实验用的小白鼠,还要看门诊,显然不够。而且随着就诊人数的增多,实验室全部人马接诊也满足不了病人的需要。

好机会来了。当时中南大学刚刚组建不久,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信集团)来学校寻求投资项目,当时的校长胡冬煦介绍了学校的好几个项目,当来到卢光琇实验室时,“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中信董事长王军大手一挥:就是这个。”

经过一年多紧锣密鼓的筹备,2002年,国内第一家以辅助生殖技术与遗传咨询、产前诊断服务为主的“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正式挂牌,卢光琇任院长。

央企的加入,卢光琇如虎添翼,她带领年轻的技术团队,不断涌现新成果:2000年,诞生了国内第一例经超快速冷冻后的冻胚移植试管婴儿;2005年,诞生了国内首例经孕前诊断排除“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正常婴儿。

在临床遗传学方面,截至2013年,医院遗传中心已为患者做遗传病基因诊断12530例,单基因病产前诊断614例,目前可诊断的单基因病达100多种;染色体检查12万例,进行产前诊断2300例。2014年1月至8月份,细胞遗传总工作量同比增长59%,分子遗传增长22%。

只要不出差或开会,担任院长的卢光琇坚持每周一三五上午接诊。2014年9月17日,一对小夫妻怀抱着8个月大的孩子找到了卢光琇。卢光琇仔细阅读了小夫妻带来的病历,详细询问小夫妻的家族病史,认真检查孩子听力、触觉、站立等情况,“可能是你们俩的基因中致病的基因正好被孩子遗传到。”卢光琇有些遗憾地说,并建议他们甚至夫妻俩的父母、父母的父母,都要做一些检查,“现在还不能确诊。”这个小病人,她整整看了37分钟。此后,来自新疆的一对40多岁的夫妻,他们此前在新疆多次做“试管婴儿”均失败;再后进来的是一个患侏儒症的男子,他妻子3次怀孕胎儿都被查出患有软骨病,“无路可走了。”这个来自浙江的男子焦急地向卢光琇求救。

“大多都是这些在别处失败的病人。”学生欧阳琦告诉记者,卢老师总是能从门诊中发现问题,然后提出来再讨论再解决,很多疑难杂症和科研创新,也就是这样解决的。她还说,卢老师看病极耐心,平均每个病人在半小时以上,但挂号费才50元。

“这一生就愿意做科研,愿意为它死” ——

要创“世界第一”的女强人

“全国惟一”、“亚洲最大”、“世界第一”,采访中,卢光琇嘴里时常蹦出这样的语句。1998年,就做了世界上第一个治疗性克隆;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胚胎干细胞库,240多个系;2012年8月24日,诞生了全球首批经全基因测序的PGD/PGS试管婴儿,这意味着染色体异常携带者的试管婴儿成功率将大大提高,并且部分家族遗传性疾病将有望避免……“这一生就愿意做科研,愿意为它死。”老太太笑眯眯地说着,但骨子里透出一股坚韧劲。

在接连攻克了几个试管婴儿技术的难题之后,从1994年开始,卢光琇把目光转向另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领域:再生医学,这是一项全新的、国际医疗界极其关注的课题,其发展将引起临床医学的革命。再生医学的核心是干细胞技术。

“1993年在加拿大学习的时候,就想做这个。”卢光琇说,“试管婴儿”解决的是占育龄夫妇中约10%~15%的不孕问题,而干细胞技术,造福全人类,可治疗糖尿病、白血病、脑瘫、截瘫、老年性痴呆等多种顽疾。

意义如此重大,难度当然也可想而知。“行吗?”还是有人怀疑。“做事不要计较得失,想了就去做,并且千方百计要做成功。”十几年后,她在跟学生做讲座时坦言。

“有远见,有人格魅力。”谭跃球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从1993年开始,他跟随老师已21年,其中8年读老师的硕士博士,亲眼见到老师“愿意为科研死”的那股不要命的劲: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次看门诊都“拖堂”,一般上午都看到下午1时多;以前病人通宵排队拿号,她凌晨5时多起来维持秩序,最后改变挂号方式,引入指纹及身份证认证挂号系统,杜绝了黄牛党;甚至建实验室的最初,她跪在地上抹地板……

立志干细胞研究后,这方面也是成果迭出。早在1996年,她就和同事们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核移植小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克隆老鼠,这比当时报道的“克隆羊”还早;2000年,发明先注核再去核的新方法,获得世界上首个人类治疗性克隆胚;2003年,又获得首个治疗性克隆囊胚。

在干细胞建系方面,2001年就建立了国内首株人胚胎干细胞系和纯合孤雌胚胎干细胞系,当年被批准成为湖南省干细胞工程技术中心;此后不断探索,“建系”达240多个,2004年,被批准成为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8年抗战才得来的。”卢光琇形容其中的艰难,说最难的时候几乎绝望,想要放弃,但咬紧牙关打起精神,终于挺过来了。

“要把病人看做自己的兄弟姐妹”——

慈悲情怀的母亲

谈到3个儿子,卢光琇比较自豪。当年她和丈夫两人的工资加起来不到120元,日子过得比较艰难,“3个孩子很懂事,能吃苦,很小就晓得帮衬家里,比如喂鸡什么的。”如今3个儿子都事业有成,老大在美国当儿科医生,老二在国内“搞药”,只有老三林戈“子承母业”,如今是干细胞中心的副主任、“中信湘雅”的副院长。“老三不大爱说话,但做事踏实。”

“越做越大,越来越忙,如今老大也准备回来帮我。”卢光琇言语中透出几许疲惫,毕竟75岁的老人了。

为什么要这么拼命?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还不休息?动力来自哪里?卢光琇缓缓讲述20多年前的一个小故事。

那还是在刚开始搞“试管婴儿”的时候,省里给父亲特批了10万美元科研费,她专门跑到省财政去要,“现在手上没钱,要等下半年税收上来的时候才行。”听到这话,她惊呆了,一直埋头做手术的她这才知道,政府给的科研费,分分厘厘来自于老百姓。

“造福百姓苍生。”从此这6个字就成了她的行为准则、人生追求。

为了深入调研张家界汪家山人称“傻瓜村”的成因,从1989到1993年,卢光琇率队连续4年跋山涉水到这个村调研,当时这个村的呆傻发病率高达27%以上,人穷地偏,生活相当不方便。但4年里卢光琇无数次到这个村,从流行病学调查、环境致畸、智力检测、细胞遗传学等6个方面进行研究,甚至还带了几个病人到长沙检查,最后终于找到病因:克汀病,缺碘引起的。值得欣慰的是,这个成果居然成为1994年国务院令《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管理条例》背景依据之一。这之后,卢光琇还利用自己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的身份,到处奔走呼吁,为这个村争取到不少资金,帮助村里建起了简易公路、通了电,建起了幼儿园和小学。几年后村里又遭受山洪,她又专门送上5万元慰问金。当然,这个村再也没有新生痴呆儿了。

隆回虎形山瑶族乡,湖南最偏远的乡镇之一,2003年实地考察后,她回来就通过医院董事会会议,捐款40万元改建医院和学校;张家界杨柳铺乡卫生院条件差,捐20万元;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她专程赶赴绵竹为再生育家庭义诊,几天里加班加点为116位40岁以上有再生育需求的家庭进行了详细评估、检查和诊断……

“当医生最重要的是爱心,是慈悲情怀。”这是卢光琇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她说,当年读大学下煤矿劳动,工作后在基层医院,遗传病调研在特贫乡村,现在经常坐门诊,一辈子面对的都是需要帮助的群体,都是有困难的群体,特别需要爱心同情心,这是做一个好医生的基础。“农民看一次病要卖一头猪”,“要把病人看作是自己的兄弟姐妹”“要知道,是他们在养活着我们”,她经常对学生们说。

“现在我很有钱,但都不是我的,我也不能带走。”卢光琇说,她准备筹集1000万元,设立奖学金。尽管医院要发展,“中心”也正在建设之中,但她仍要捐出这么个大数字,因为“造福百姓苍生”,是她,也是她父亲一辈子的追求。

来源:长沙晚报2014年10月17日第A04:要闻http://cswb.changsha.cn/html/2014-10/17/content_6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