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大变革、大发展时代的湖南女性,一直是与时代同步,展示不同时代女性的风采,也诠释着在时代精神感召下的湖南女性的精神风貌。这种风貌或者就是湘女精神。”正如全国知名女性学学者、省妇女干部学校校长唐娅辉所说,一百年来,湘女在投身中国革命、兴办女子教育、捍卫婚姻自由等方面站立潮头,引领时代。
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工为了反对压迫和歧视,争取自由平等,举行了罢工和示威游行。1910年,哥本哈根举行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代表大会,确定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呼吁全世界妇女争取自由平等。而此时,中华民族也正酝酿着一场革命的高潮,女性开始为摆脱“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男权束缚而斗争。
【他时代】
最生猛的湘女:争取妇女参政大闹参议院
同盟会的一批女性在这革命酝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就是湘女唐群英。
唐群英曾与秋瑾一同赴日本寻求救国之道,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唐群英为革命事务奔走长江流域,被推为“女子北伐队”的队长。民国建立后,唐群英发起成立神州女界参政同盟会,倡导男女平权、普及教育、一夫一妻。
可是,同盟会内一些人为了迎合封建势力,取消了同盟会政纲中“男女平权”的内容,不让女子参政。唐群英先后五次向孙中山和临时参议院上书,请在临时宪法正文内写明:“无论男女一律平等,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未被临时参议会接受。唐群英被激怒了,她趁参议院开会之时,率领一群女子冲进会场,打碎门窗玻璃,踢倒现场警卫,这就是轰动全国的大闹参议院事件。唐群英也因此成为闻名全国的“猛女”,她的一举一动,也成为当年公众生活中的大事。
点评:唐群英等领导的妇女参政运动,随辛亥革命的浪潮而来,又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而平息。她在长沙领导创建女子美术学校、自强女子职业学校和女权日报等。虽然此后湖南女子参政运动遭遇失败,但唐群英点燃的湖南妇女参政的火苗却从未曾熄灭。
最悲情的湘女:抗包办婚姻花轿内自杀
赵五贞是长沙南阳街人,知书识字,性情温和。父母为她选婚,在柑子园开古董店的少老板吴某,送来丰厚的聘金。赵五贞不愿嫁给吴某,请父母解除婚约未准,请延缓婚期也未准,于是产生自杀念头。
出嫁之日,赵五贞心神惘惘,将进花轿时,与亲人挥泪告辞,逢人便拜。花轿抬赴吴家的途中,赵五贞用藏于衣中的剃刀割断咽喉。当被发现时,赵五贞已经血如泉涌,奄奄一息。赵五贞将两手所戴订亲金戒指取下交给夫家,赵五贞父亲赶来安慰说:“接你回去,永不嫁人。”五贞点头,却无奈不治,气绝身亡。
赵五贞自杀事件,引起长沙全城轰动,一些人士纷纷就此事及婚姻制度发表看法。毛泽东接连发表了10篇评论文章,集中对旧式包办婚姻进行了尖锐批判,同时提出了恋爱自由的观点。
点评:赵五贞的悲剧只是那个年代妇女争取自由的一个缩影,它发生在“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潮流的历史关头,发生在传统封建纲常开始崩溃但人们并未普遍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历史时代,因而引起了社会强烈震动。1920年2月,另一名长沙女子李欣淑同样因为反对家庭婚配而毅然选择离开家庭跑到北京实行工读。相比赵五贞的自杀,李欣淑的出走让人感到安慰。
【大时代】
1919年的五四运动带着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姿态,这是一个大时代,民族和国家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词,所以我们称之为“大时代”。在五四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新思潮传入中国时,湘女们首先冲破重重阻力,积极行动,将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薪火相传。
最火红的湘女:豪情年代的灿烂火花
神奇的时代与神奇的地点总是奇迹般地交会,诞生出一批神奇的人物。向警予、杨开慧、蔡畅……她们救国家危亡、为新中国的成立甘洒热血。
向警予: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中央委员和第一任妇女部长。她早年参加毛泽东、蔡和森等领导的“新民学会”,首创湖南女界勤工俭学运动。不当“将军夫人”而找“磨豆腐”的,她与蔡和森的爱情传为佳话、人人称羡。她撰写了大量文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中国妇女问题,号召广大妇女团结起来,为解放自身投入到革命运动中去,1928年5月1日英勇就义。
杨开慧:“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同志这首家喻户晓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中热情怀念的“骄杨”就是他的夫人和战友杨开慧。杨开慧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直追随毛泽东同志从事革命活动,在极为艰苦、险恶的条件下从事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开展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英勇就义。
蔡畅:中国第一任妇联主席,中国妇女运动的领袖——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曾参加长征,长期从事妇女运动。新中国成立前后,长期担任全国妇联主席,为中国妇女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点评:她们是当仁不让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主力军,她们既继承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更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她们历经艰难险阻,却以百倍的勇气、惊人的智慧,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最美丽的湘女:残酷戈壁上的青春物语
1949年8月,新疆和平解放。为了边疆的长治久安,1950年2月,毛主席命令驻守在新疆的20万解放军就地转业,屯垦戍边。当时,许多战士都还未成家,时任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的王震将军说了一句掏心窝子的话:“没有老婆安不了心,没有儿子扎不下根。”为解决男女比例悬殊问题,王震向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黄克诚写信,希望能在湖南招收志愿戍边的女兵。于是,从1950年到1952年的3年时间里,约有8000名湘女志愿参军进疆。
1950年初,《新湖南报》连续刊登了新疆人民政府、新疆军区司令部在湖南招聘女兵的启事。启事中说,新疆军区要招募一批女兵到新疆进工厂、学俄语、上学、开拖拉机,条件是16岁到25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未婚女性。此时,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抗美援朝掀起的“参军热”更是激荡着无数年轻人的心。长沙及周边城市的在校女学生、社会女青年争先恐后报名参军。一批又一批的女孩子高唱着著名的苏联歌曲《共青团之歌》,义无反顾地朝着理想飞奔而去。8000名志愿参军进疆的湘女中,年龄最大的19岁,最小的只有13岁。
点评:那是戈壁滩上一抹亮丽的风景,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八千湘女上天山,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她们用50多年的岁月,演绎了为梦想生存的人生。同时也使荒原上第一代母亲成为了第一代教师、医生、农技师、拖拉机手,全面改变了当地的诸多生态,使一个黄沙弥漫的粗犷世界开始绽放柔和、文明和理性的光辉。
最能干的湘女:捐飞机开汽车撑起半边天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在法律上获得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获得了政治参与权、文化教育权、平等经济权和婚姻自主权,她们凝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社会主义革命之中。
抗美援朝时期,湖南各地妇女捐款买了一架飞机,被命名为“湖南妇女”号。
湖南第一名女汽车司机王定,在常德渡口开大车,被誉为技术操作节约用油能手。
衡山县横岳乡妇女康菊英创立的互助组,年年增产,户户增收,1953年初转为农业合作社,康菊英成为湖南第一个著名的女社长。
望城农民冯健兴养殖,敢于创新,三次受到党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的接见。
点评:她们深知,贡献也是一种权利,因此争着为国家做贡献。她们参加社会劳动,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真正撑起了共和国的半边天。
评说“湘女精神”
湘女漂亮,这不是恭维,而是大自然的造化。湖南山水纵横,山美水美,陶冶性情,养育出来的女子自然美丽动人。
湘女多才。湖南人有读书的传统,特别是湘军崛起以后,在湖南广泛办学、出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湘女会给人一种书卷气,特别文雅。
湖南人天生就有一种探索的精神、追求的精神,有一种革命的精神、斗争的精神,这是近代史上湖南人营造出的共同气质,向警予、杨开慧、蔡畅等人身上就凝结着这种气质。
——郑佳明(省委宣传部巡视员、省社科联主席)
湘女拥有的各种精神特征,不仅仅是屈原笔下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时代隐喻,它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新湖湘文化精神的显性象征。
湘女敢为人先、敢于斗争、善良忠诚、乐于牺牲和奉献。湘女多情,对爱情忠贞,对男子尊重,爱家护家,勤劳节俭。
湘女精神穿越历史,传承着湖南女性的积极进取浪漫主义精神和敢于挑战一切天险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气概,正是当下社会迫切需要的。我们应该更加广泛地加以宣传,以各种艺术形式充分发掘出湘女精神的深层内涵,并且使“湘女”日益为大众所接受、欣赏和喜爱。另一方面,要挖掘、保护、开发、利用好湖南女性文化资源,借助产业运作的力量来打造湘女文化品牌。
——唐娅辉(女性学学者、省妇女干部学校校长)
一提到湖南的湘妹子,人们总是喜欢用“火辣辣”来形容。一个“辣”包含着:说话干事风风火火、泼辣能干;也包括待人热情好客;更含有一种锐意进取的浪漫精神和理想主义风貌。所以无论如何说古论今话湘女,仍然离不开湖南人家房前屋后那一串串红红的“辣”。
湖南,尤其是湖南山区妇女的生活是生长在平原的妇女所不能想象的,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的缘故,她们长年在野外劳作。她们由此也比北方妇女幸运,她们受族长家长的约束相对少得多,她们不可能被拘禁在闺房和厨房的深院高墙之内,她们可以亲眼看见江河湖泊、大川小溪如何从崇山峻岭间穿石洞,凿石窟,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山峰地貌。九嶷山有帝子乘风下翠微,君山的七十二峰是二妃的倩影,潇水河畔的湘妃庙,资水江畔的羞女山,还有女儿河、望夫石,等等。有学者认为文化上的“潇湘意象”,无非两大主题:一渔父,二湘妃。如果说中原大地是孕育儒学的温床,无疑三湘四水曾经是中国神话的摇篮,这些神话和传说的产生,寄托了湘女对美的向往,包含着湘女的激情和创造。
——骆晓戈(作家 湖南商学院女性研究中心主任)
[小资料]
国际妇女节100周年
1909年3月8日,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市的女工和全国纺织、服装业的工人举行规模巨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这是历史上劳动妇女第一次有组织的群众斗争,得到全国乃至世界妇女群众的热烈响应,最后取得了胜利。
1910年,一些国家的先进妇女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代表大会。大会根据主持会议的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克拉拉·蔡特金的倡议,为了加强世界劳动妇女的团结和支持妇女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
1977年大会通过决议,请每个国家按各自历史和习俗,选定一年中的某一天为联合国妇女权利和世界和平日。对联合国而言,国际妇女节定在3月8日。
进入改革开放,传统女性当然是“过时”了,女权主义者也早不时髦了。新时代的女性仿佛很贪心,什么都要,家庭的幸福要,事业的成就也要;与男人一样坚强的性格要,最最女性化的柔弱体格也要;老辣的处世能力要,美丽可爱的外貌也要,美貌与智慧并重,叫男人甘拜下风。曾经女权主义者最反感的LADY FIRST,现在是名副其实了,也由不得男人不让。
最神奇的湘女:创造生命神话的新女娲
她是生命科学界的花木兰,她是生命神话的创造者,她是侠骨柔肠的“将军”,她是“试管婴儿”之母,她是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生殖工程研究室主任、遗传学与生殖医学专家卢光琇,在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以“试管婴儿”技术,为数以万计的患者解除了疾苦,挽救了成千上万个濒于破碎的家庭,也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在科研领域叱咤风云的卢光琇,有着刚毅与柔情并重的性格。卢光琇曾经是一名出色的外科大夫,父亲卢惠霖是我国医学遗传学奠基者,1978年以前生活在父亲光环下的卢光琇很从容、恬淡,直到四十岁那年,为替年迈而声名显赫的父亲“出征”生殖遗传科学的疆场,她舍旧业从“童子功”开始苦练。1988年,经过10年屡败屡战的攻关,卢光琇“制作”的第一例试管婴儿呱呱坠地,同年,她创造性地实现了将人卵体外授精、体外发育和胚胎移植,成功“制作”出我国首例供胚移植试管婴儿。如今,已有逾2000名试管婴儿、近4000例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婴儿经她的巧手诞生。
点评:有一点传统,有一点前卫,有一点美丽,有一点温柔,有一点能干,有一点糊涂,有一点聪明,有一点笨……什么都有一点,这就她时代的女性。如今,妇女从政不存在制度性障碍、婚嫁对象可以自由选择、家庭荷包由女性掌握……女性的空间越来越广阔,如果世界变得更和平、更安宁、更精细、更和谐,女性特征当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彰显个性、打破规则的时代。穿衣我要DIY,消费我要我喜欢,“我时代”到来。同时,现实映射到网络上,QQ、论坛、贴吧、博客——Web3.0时代的“我媒体”立刻波澜起伏:愤激、呐喊与宽容、理性交织,沉痛、悲伤与欢乐、喜悦共存。
【我时代】
最快乐的湘女:超女时代没有门槛的狂欢
这对包办婚姻中的夫妇似乎是新婚不久。男的两脚朝外撇着,站立的姿势很放松。女的却很拘谨,两脚并得紧紧的,且微微向里。女人的脖子稍稍扭向了一边。这里面的尊卑和女人的态度很鲜明地表露出来。
唐群英
向警予
杨开慧
1951年前后参军进新疆的湘妹子。
蔡畅
卢光琇
姐妹花一起参加超女海选。
自2004年5月的某个中午起,经常收看电视的观众不经意间,会看到一个歌手选拔赛——一个蓝色幕布的小房间里,“不加修饰”的参赛选手报上自己的编号,清唱30秒, 三位评审按铃中止,点评,选手聆听,感谢,然后离开。这样一个叫《超级女声》的电视“选秀”节目给很多人带来快乐。
超女让另一个词流行,就是“海选”,与之相对应的是数以万计、不惜长途跋涉前来报名参赛的各地选手,这是一场“无门槛”的狂欢。每个参加的选手都经历了一个艰难成长和从中体味快乐的过程。超女诞生了草根明星和平民偶像,不论走到哪里都让人尖叫。
点评:秀是一种大胆的自我表达。超女是平民英雄,一夜之间成名,体现了一种民主、民意、众人参与的选举文化。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每个人都是一羽话语蝴蝶,同频共振即可掀起舆论风暴。而互联网给了每个人一只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作家、新闻发言人,蝴蝶又有了麦克风,更容易形成话语声浪、文化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