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雅礼”到“湘雅” ——西医入湘的艰难历程
来源:湖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2-06-20   
[字号: ]
摄影 作者联系电话

李学渊 武海见 摄

刘笑春 武海见 摄

“湘雅”早期建筑群。(资料照片)

胡美(1876—1967)

1963年,毛泽东接见“湘雅”第一届毕业生、“湘雅”第二任校长张孝骞。(资料照片)

“北有协和,南有湘雅”。今天的湘雅医院在国内外声名远扬。然而,湘雅的前身是谁?西医何时入湘?怎么入湘?

记者5月21日求教于著名科普作家刘笑春。刘笑春几乎在原湖南医科大学工作了一辈子,长期担任《湖南医科大学报》总编辑、学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主编或写过《湘雅春秋八十年》、《湘雅人物》、《胡美与湘雅》等著作,回答这种问题权威而翔实。

1

长沙西牌楼

1个两人医院

湖南第一家西医医院在哪?“第一”自然就是“源头”。他说是长沙的雅礼医院。

1906年10月8日,雅礼医院在长沙小西门的西牌楼挂牌了。这是西医入湘的标志。

这个医院就两个员工,院长兼门诊医生是个美国人——胡美博士,传达和挂号倒是个中国人——何师傅。

胡美本名爱德华·休姆(E·H·Hume),来长沙前在印度孟买行医。此时,由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同学组建的“雅礼会”决定打开长沙这个堡垒,特别邀请休姆到湖南来行医,并试图将来建立一所新型的医科大学。雅礼会打动休姆来湘的办法是“悬赏”:承诺让他在湘办一家最新式的现代化医院,在时机成熟时还开办一家像休姆的母校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那样的医科大学。这个诱惑太难以抵挡了。休姆专为此行学习了一年汉语后,终于在1905年夏携娇妻幼儿登船越海踏上了旅程,抵达长沙。他时年29岁。

胡美到长沙后,聘请了一位会英语的教书先生杨熙少做他的中文老师。1906年夏天,他和杨先生来到江西庐山的牯岭,专门研习湖南风土人情和学习中文。之后,他不仅学会了中文,而且还讲得一口地道的长沙话,并在《百家姓》中挑选“胡”字为姓,取名“美”。

这时在长沙办医院却不容易,因为湖南巡抚已贴出告示:“不准任何人将长沙一寸土地卖给外国人”。胡美便托人以“刘先生”的名义,买下了西牌楼罗氏的“中央旅馆”。装饰一番后,也就正式“悬牌济世”了。

医院为什么叫“雅礼”?其实就是“耶鲁”(Yale)的中译音。胡美取这名好理解,因为他受派于“雅礼会”。而中国人在将“Yale”翻译为中文时读作“雅礼”。既然叫习惯了,也就定名了。

当时,谁也不曾想到,这个两人“雅礼”日后会发展成为湖南第一所现代西医医院,比声名赫赫的北京协和医院问世还要早上6年!

2

洋医生自称“敝姓胡,胡美”

西医想在一个拥有中医中药四千多年历史的国度,赢得一席之地是非常艰难的。

胡美却有着坚定的信念,每日守着个小医院,用为一个病人、两个病人服务的方式争取着、等待着。长沙人信不信西医,就看雅礼医院在显山露水中创造点奇迹来。

胡美强迫自己融入湖南、融入长沙。这个高鼻子、蓝眼睛的美国人,也学会了中国应酬礼节,在与中国人打交道时谦和有礼,常躬身自我介绍:“敝姓胡,胡美。”面对简单的设施,少有人进门看病的窘境,他还会用一句长沙话“草鞋冇样,边打边像”来安慰自己。面对上世纪初守旧的湖南人对西医的偏见,胡美一时很难找到治疗的对象,不光是因为西医迥异于中医的治疗方式,还有胡美本人那隆鼻深目的白种人相貌,都是他被病人接受的障碍。于是他专门寻找无钱治病的穷苦人,希望这些命贱如蚁的人们能够有勇气把自己的身体交给“洋鬼子”摆弄,可就连他们也大都情愿忍受疾病的折磨,而不肯冒被洋人“宰割”的风险。胡美不得已,到街上去求,去拉。据说他的第一个病人就是这样从街上拉来的。那是一个患“疖毒”的乞丐。这个乞丐当时觉得自己本是活得生不如死的人,挨上这洋鬼子一刀又有何妨?于是,胡美在湖南的首例手术,就在他那简陋的医院里开始进行,一张门板就是临时的手术台。胡美为乞丐切开脓疮,排脓消毒,上药包扎,最后,乞丐头上包着纱布,用自己的双脚走了出来。后来,乞丐头上的疖毒结痂脱落,毫无疑问地痊愈了。

在半信半疑之间,终于有些胆大的人开始避开别人的视线,悄悄溜进了雅礼医院。

人们总算认识了西医的价值,雅礼医院也渐渐地打开了局面。胡美在这所医院里创造了湖南西医史的许多“第一”,如收治了第一位住院病人;收治了第一例外科病人——大腿受枪伤的绿林好汉;收治了第一位女外科病人;收治了第一位女性不孕症患者;收治了第一例肿瘤病人——一位参加过中法战争的中国士兵……当然,他也于1907年“收”到了第一封感谢信——登在报纸上的。

1908年3月24日,雅礼医院补办了一个小小的开业仪式,许多人送去锦旗、鱼肉鸡鸭,燃放鞭炮。他们都是在这里治好了病的人。巡抚衙门的态度也变,居然有官员前来祝贺。

这标志着西医在湖南立住了足。

3

“抢米风潮”中独得保全

胡美在求诊病人渐多之后,又要小心翼翼地避免为重病人治疗,因为医院条件简陋,他怕一旦收治后出现病重不治死亡者,将引起新的纠纷。但这种情况对于一家医院来说,实在是难以避免的,终于出现了死在医院里的病人。胡美用双倍的价钱买了口棺材,亲自登门向死者家属道歉,才免除了灾祸。毕竟治好的病人比治不好的多,胡美和雅礼医院的名气逐渐大起来。在1910年狂飙突起的长沙“抢米风潮”中,正是这声誉挽救了雅礼医院和胡美本人。

在这次风潮中,激动的饥民先是捣毁巡抚衙门的大门,冲进大堂。巡抚下令巡防营士兵开枪,当即死伤60余人。第二天饥民再次围困抚院,纵火烧房。士兵亦再次开枪,又毙伤20余人,群众却仍围而不退,大有誓死抗争之势。又因有人看到湘江中英、日军舰上的大炮脱去了炮衣,并将炮口朝向城内,乃传言洋鬼子为偷运湖南的谷米受阻,意图轰击长沙以为报复。眼前的饥饿与以往的耻辱,一时汇合成不可遏止的仇恨,泄愤的目标转向了洋人,于是长沙城内的教堂、洋行,乃至海关公厅、洋人俱乐部等,悉数被捣毁焚烧。

在这次风潮中,胡美避开了,而地处闹市的雅礼医院也曾被作为报复对象。在关键时刻,那位被胡美治好枪伤的绿林好汉着力劝阻,又因为这医院平日口碑极佳,也就幸免于难。这既是“雅礼”和胡美的幸运,也是西医影响力已深入人心的证明。

4

从“雅礼”到“湘雅”

胡美和“雅礼医院”影响越来越大。1913年,更是喜从天降。当时任湖南省长、督军的谭延闿的母亲患病高烧不退,中药吃尽,名医看遍,还是在“痨病没有治”的阴影下绝望着。有人建议请洋医生来试试。胡美当即与颜福庆到了谭府,听诊、量体温、询问病史,确诊为谭母患了大叶性肺炎,并且此病体温上升期已近尾声。于是开了些普通的消炎退烧药,嘱病人静卧多饮水而已。谭家半信半疑,以为西医不过如此,只好准备后事了。没想到第二天起,谭母病情即大大缓解,接着不几日就痊愈了。谭延闿大喜过望,视胡、颜为神医,问“如此先进之医术,何不引进中国来培育年青一代呢”?

这当然正是胡、颜日夜所思之事。从此3人结为莫逆之交,筹划起创办医学教育之事来。《谭延闿日记》中,更是有许多与胡、颜亲密交往的记载。

1913年7月,湖南省政府与美国雅礼会签订草约,决定在长沙创办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并且由湖南省政府支付银元20万作为开办费,之后每年支付经费5万,并由双方共同购土地70多亩,建新校舍于北门外麻园岭。然而,谭延闿以湖南省政府的名义,将联合办学的计划上报北洋政府国务院备案时,却被北洋政府以“地方政府与外侨团体订约案无先例”的理由,电令取消合同。谭延闿一方面组织人马四处游说,另一方面又联络35名在京任职的湘籍要员及社会名流,发起组成“湖南育群学会”,以民间团体的名义,与美国雅礼会合作,这才绕开了北洋政府电令禁止的障碍。

为建校,谭延闿自己还带头捐出了一万元银洋。

5

西医的种子在湖南发芽开花

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最初设于长沙西城潮宗街,1914年9月首批预科学生18名正式开课。在这第一批学生中,就有后来成为著名医学家的张孝骞;著名医学微生物学家,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衣原体,生产了中国自己的青霉素、狂犬疫苗,白喉疫苗,牛痘疫苗,卡介苗和丙种球蛋白和世界首支斑疹伤寒疫苗的汤非凡等。同年12月8月,在潮宗街举行了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成立大会暨开学典礼。颜福庆任校长,胡美任教务长兼湘雅医院院长。1915年2月,雅礼医院更名为湘雅医院,原1911年11月胡美创办的雅礼护病学校也更名为湘雅护士学校。这样,“湘雅”形成了医学校、医院、护士学校三位一体的体系。

经过几年建设,湘雅医院和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分别于1918年春和1920年初迁入麻园岭新址。谭延闿很高兴,挥笔写下了“湘雅医院”四个大字。

从此,西医在湖南踏上了发展的里程。“湘雅”不仅培养出了中国的医学家,更多的是造就了千千万万“实用型”人才。故此,孙中山先生在1925年为第五届学员毕业时题词勉励:“学以致用。”今年91岁的李学渊,是湘雅医科大学(后更名)第二十二班学生,1942年入校,1948年毕业。他告诉记者,与自己同时入学的60人,到毕业时被淘汰得只有12人。正是这种高淘汰率,学生毕业后既可从事科研工作,也可以独当一面做医生。就他来说,既是血液病学专家,但更多的时间是做内科医生。

湖南日报2012年6月19日第11版 http://epaper.voc.com.cn/hnrb/html/2012-06/19/content_516760.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