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霍金——金展鹏
来源:广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2-09-12   
[字号: ]
摄影 作者联系电话

金展鹏,中国科学院院士,广西荔浦县人。14年前,金展鹏突发疾病导致高位截瘫,只有脖子以上能够动弹,生活无法自理。但他以这样的残疾之躯,创造了一系列中国科技界的奇迹,被誉为“中国的霍金”。

被各国同行誉为“中国金”

金展鹏是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金相学专业。1955年,金展鹏离开家乡广西,来到湖南就读中南矿冶学院金相学专业。金展鹏始终坚信,祖国需要科技人才,国家建设离不开材料科学。他静下心来抓紧研读,并自修英语,终于在1979年以全校第一的成绩,通过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批出国留学外语考试,赴瑞典皇家学院做访问研究,开启了他的科学斗士之路。

在瑞典留学期间,金展鹏潜心钻研,他将传统材料科学与现代信息学巧妙糅合,首创了三元电子扩散偶——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方法,实现了用一个试样测定出三元相图整个等温截面,而在此之前,德国科学家必须用52个试样才能达到同样目的。这一方法,轰动了国际相图界,被誉为“金氏相图测定法”。

即便国外科研机构极力挽留,可金展鹏仍坚持回到国内。回国后的金展鹏组建起自己的相图室,众多课题组活跃在他的周围,先后取得了多项重大研究成果,成为国际知名的材料科学研究机构。当时,声誉鹊起的金展鹏被各国同行誉为“中国金”,而从他团队走出来的“金家军”,大多成为国际相图界的高端人才。

高位截瘫他仍坚持培养“金家军”

今年7月的一天,上午9时,中南大学校园里,金展鹏就让老伴胡元英推着轮椅出门了,目的地是校园另一头的办公楼。金展鹏今年已经74岁高龄了,虽然他早已“桃李满天下”,但他仍然坚持每天去办公室,和学生们一起研究课题。

今年是金展鹏患病瘫痪的第14个年头。正当金展鹏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谁也不会料到,1998年2月的一天,灾难突然降临了。这一天,正是金展鹏所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验收的紧张时刻,他特地早早出门,为稍后的主题汇报做准备,刚下楼梯,金展鹏突然感觉身子一软,随即瘫坐在地上,这一坐就再也没能站起来。严重的脊椎病让他落下了高位截瘫,脖子以下丝毫不能动弹。这一年,金展鹏整好60岁。从此他被命运禁锢在病床和轮椅上,生活彻底改变。但很快,金展鹏和他的团队从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中走了出来,金展鹏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指导学生,虽然身体不好,但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的水平越来越高。“老一辈知识分子他们的胸怀是这样,不管个人遭受多大的折磨、困难,这种对国家、对祖国的爱,在金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金展鹏的学生们如是说道。

这天上午10时,原本安静的办公室,在两位老人到来之后,便随之忙碌起来。现在,只要身体允许,每天上午10时到12时、下午16时到18时,金展鹏都会风雨无阻地出现在这个办公室里,这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这里有一帮等待他学术指导的博士生、硕士生,一群钟情于材料科学,和他志趣相投的年轻人。

有人比喻他为中国的“霍金”

外人也许不知道,当这个轮椅上的老人神采飞扬、驰骋在他的精神殿堂时,其实正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肉体折磨。金展鹏和学生在一起时,他的脸上总是写着快乐。

14年的执着坚守,轮椅上的金展鹏院士完成了1项国家863、3项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国际合作项目;培养了20多位博士和硕士;撰写了17份关于中国材料科学发展战略的建议书。2003年,金展鹏以杰出的学术成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9月,获第二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殊荣。

看到金展鹏,很多人都会想起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因为两人有着相似的命运,上帝止住了他们的脚步,同时给了他们智慧的大脑,让他们在轮椅上更好地思考。不过每当有人把金展鹏比喻为中国的“霍金”时,他总是这样轻描淡写地调侃:“不准确,他是很著名的物理学家,我的数理化还来不及学好。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每天过得有意义,扎扎实实做好眼前的小事。”

广西日报 2012-09-12 第四版 http://gxrb.gxnews.com.cn/html/2012-09/12/content_7297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