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做新疆的‘儿子娃娃’”
来源:新疆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5-07-08   
[字号: ]
摄影 作者联系电话


张乐(中)正在和同事讨论病例。

 

新疆的美食、新疆的朋友以及新疆的患者,这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张乐来说,已成了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第八批援疆干部,虽然来新疆不到一年,但他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7月5日,记者见到张乐时,他刚从内地参加完一个会议回疆,来不及休息,张乐就披着白大褂来医院工作了。   

“这是我的第二个家,快要离开了,真有点舍不得。”张乐说。   

 

新疆美食美景让人难忘

“我从电视上看到过新疆,美丽又神秘,所以特别期待去新疆。” 2014年9月,作为第八批援疆干部,张乐从湖南来到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他回忆道,“湖南有个‘八千湘女上天山’的事,那时湘妹子为了建设新疆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个传奇,我也想为这片土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湖南到长沙需要跨越3000多公里,尽管要转一次机,经过4个多小时才能来到乌鲁木齐市,但对张乐来说很值得。   

“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而我是苗族,也是少数民族之一,来到这里一点都不陌生。”张乐说,以前在长沙时,具有新疆特色的房子让他印象深刻,没想到来了之后才发现乌鲁木齐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来新疆后,张乐每次一发朋友圈,长沙朋友都会点赞。“你发的地方太美了,是新疆哪里啊,我们也好想去。”张乐学着朋友的口气告诉记者,等有机会休息时,一定会让朋友组团来新疆玩儿。   

“新疆的美食很吸引我,还有红枣、巴旦木、紫皮核桃等特产,我每年过年都会带些回长沙给亲朋好友吃。”张乐说。   

将先进医学理念带入新疆

张乐说,来到新疆后,结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实际情况,他迅速制订了详细的为期三年的特色学科发展规划。   

2015年2月3日,张乐指导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开展了第一例急性脑梗死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技术带到了本地。   

记者了解到,虽然rtPA溶栓已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成熟技术,但该院还未开展过。   

“当时一个患者因急性脑梗塞已导致右半身偏瘫,生命危在旦夕。”张乐说,当时立即判断可以对他进行rtPA溶栓治疗。治疗第二天,患者右半身已经能活动,之后完全康复出院。不仅如此,为了能让更多的脑梗塞患者赢得生命的时间、提高愈后的生活质量,张乐积极组织在该院开通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溶栓治疗”绿色通道,让更多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截至目前,该院已使用rtPA溶栓技术治愈了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   

张乐为该院争取到两个“西部人才援建计划”名额,将该院神经内科两名医生送往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进一步系统学习深造。同时,积极帮助联系国家卫计委举办的“脑损伤质控和脑死亡鉴定”培训的名额,目前该院神经内科已有2名医生、2名技师获得了脑损伤质控和脑死亡鉴定培训合格证书,为未来新疆开展脑死亡鉴定、医院开展器官移植奠定了基础。   

“看到病人健康出院,就是当医生的最大快乐!”在来新疆的近一年时间里,张乐接待了来自南疆四地州的患者,即使语言不通,但他也在积极学习维吾尔语以便顺畅沟通。   

新疆是我第二个家

“我刚到新疆时,父亲就出车祸去世了,每每想到这件事,我就觉得很愧疚。”提起家人,张乐的声音变得很低沉。   

“父亲是老共产党员,生前非常支持我来援疆。”张乐说,刚到新疆没几天,就传来了父亲车祸去世的噩耗,张乐匆匆赶回湖南处理父亲的后事。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考虑到张乐的特殊情况,表示他可以暂停援疆工作,可是不回去,医院的病人咋办?张乐毅然选择了回到新疆。   

张乐说,爱人从没埋怨过自己,一对双胞胎儿子虽然才上五年级,却像小大人一样经常打电话叮嘱他注意身体。他希望一家人可以在新疆团聚,到时会带他们好好游览一下新疆。   

“新疆是我第二个家,这里的人也是我永远的朋友。”张乐说,新疆人的热情和豪迈是最打动他的,当第一次和新疆朋友聚餐时,看到新疆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时都惊呆了。“我在这学到的印象最深的一个词,就是‘儿子娃娃’,我想我已经是新疆的‘儿子娃娃’了吧。”   

不仅如此,张乐也把热血献给了新疆。“当时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新疆小孩儿急需要血,生命危急。”张乐说,当天他就和其他4个援疆干部一起去献血,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献血,能多救一个病人,他觉得挺好。   

“援疆即将结束,但这应该是我人生中非常美好的一段经历,我希望能再来。”张乐说, 未来的几个月将会走访南疆各地州,随医院医疗队开展巡诊,为当地老百姓带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