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设立“林韵玲优秀辅导员奖励基金”
来源:红网   
发布时间:2016-04-30   
[字号: ]
摄影 作者联系电话

中南大学举行林韵玲老师优秀事迹座谈会上。

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31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她把所有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为他们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学生喊她“林妈妈”……4月29日,中南大学举行的林韵玲老师优秀事迹座谈会上,《用一生诠释师魂——林韵玲纪念文集》正式发行,中南大学“林韵玲优秀辅导员奖励基金”成立,林韵玲老师的家人为基金捐资100万元。

林韵玲老师是中南大学一名普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1965年留校后,就一直坚守奋斗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默默耕耘了31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素质过硬、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退休后又为学校老年大学义务工作了10年,把满腔热情和全部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

2014年10月,林韵玲老师病逝。追悼会来了很多人,三分之二都是林韵玲的学生,其中不少是挤时间从全国四面八方赶来,为的是见“林妈妈”最后一面,“‘大老爷们’当场哭倒一片,如同失去了母亲。”

作为大学同窗和丈夫,研究了一辈子爆破技术的陈寿如在想,自己也是老师,也带了五十多年的学生,学问做到了博导,做到了国家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做到了公安部安全技术专家,可论在学生们心中的“当量”,竟远远不如妻子——这位成天围着这帮学生团团转的“婆婆嘴”。

现任国家安监总局副司长的露采85级学生薛剑光回忆,林韵玲老师太“正统”,太执着,太喜欢关心学生的思想、情绪,太习惯动不动就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太擅长找学生谈心交心,太爱唠叨……的确,林韵玲一生只有一个信仰,那就是马克思主义。

林韵玲活了73岁,党龄却有55年。上大学前,林韵玲就入了党,那年她18岁,打那时起,她就抱定把一生献给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的信念。

大学毕业后,林韵玲留校担任学生辅导员,开始了她的辅导员生涯。1966年2月15日,林韵玲在读完焦裕禄先进事迹报道后,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么一段话:“我也是挂着党员招牌的人,也应该学习焦裕禄同志,我活着就是要更好地为党、为人民,当革命事业需要的时候,我也一定毫不吝惜自己的生命。”

老领导、老同事,时任系总支书记的唐祖佶教授,还记得林韵玲带领学生专干和全系学生学习马列学说和毛泽东著作的情景:“读一本书,做一件好事,唱一首好歌,写一篇心得,搞一次义务劳动……”当年林韵玲组织的“八个一活动”,老教授至今如数家珍。

老同事,原中南大学老年大学分校校长王增润回忆,林韵玲病倒之前,老年大学赶排迎接建党90周年文艺晚会,“她一个人上了六个节目”。

年近八旬的老院士古德生教授与林韵玲共事半个多世纪,这位习惯用精确数字和图纸说话的中国矿业工程领域著名科学家,却用诗一般的语言来形容他所熟悉的“小林子”:“大地造化亿年的硅化木,人们能想象出它当年枝繁叶茂的身驱,如今已升华为亮泽晶莹的美玉,它那活体时的年轮,清清楚楚地记载着久远的信念和业绩,它依然素面朝天,忠实地守护着旷世以来的心思”。

在小儿子陈小方幼年的记忆中,母亲大多时候都在与人谈话,“跟学生谈,跟老师谈,跟家长谈,在办公室谈,在学生宿舍谈,在路边谈,每次谈很久,找上门来的就在家里谈,家里房子小,她们谈她们的,我该学学,该玩玩,该睡睡,两不相妨”。

在中南大学采矿楼前,当年林韵玲领着学生们种下的排排小树,枝繁叶茂,业已成林。

在这些小树的生长期间,林韵玲把6000名学生送向了国家建设的第一线,有的成了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有的成了大学校长、博导、教授;有的成了企业精英、领军人才,而林韵玲到头来还是一名副研究员。

来源:红网 http://hn.rednet.cn/c/2016/04/29/39731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