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用一生诠释师魂 家人捐100万设奖励基金
来源:长沙晚报   
发布时间:2016-05-04   
[字号: ]
摄影 作者联系电话

事迹座谈会上,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在深情回忆林韵玲老师事迹。记者 陈飞 摄

今日上午,中南大学举行林韵玲老师先进事迹报告会,正式发行《用一生诠释师魂--林韵玲老师纪念文集》。

报告会上,一项特别的奖励基金温暖了众多老师和学生。林韵玲老师的家人感念学生思政工作平凡中的伟大,决意个人捐资100万元,设立中南大学“优秀辅导员奖励基金”。

一辈子“活”在学生心里

林韵玲老师是中南大学一名普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她出自寒门,18岁“光着脚丫上大学”,那时她就是一名党员,一辈子坚信马列;她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31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从一而终;她把所有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为他们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学生喊她“林妈妈”,2014年10月,她在病床上安然离世。追悼会上,林韵玲的丈夫陈寿如没料到,来了这么多人,其中三分之二都是林韵玲的学生,不少是挤时间从全国四面八方赶来,为的是见“林妈妈”最后一面,“‘大老爷们’当场哭倒一片,如同失去了母亲”。

作为大学同窗和丈夫,研究了一辈子爆破技术的陈寿如在想,自己也是老师,也带了五十多年的学生,学问做到了博导,做到了国家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做到了公安部安全技术专家,可论在学生们心中的“当量”,竟远远不如妻子--这位成天围着这帮学生团团转的“婆婆嘴”。

《用一生诠释师魂--林韵玲老师纪念文集》共52万字,142位学生的追思,记述着他们和“林妈妈”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翻着翻着,陈寿如空空的心渐渐填充起来,他明白了:自己一辈子是“活”在讲台;“活”在实验室、施工现场和一个接一个的项目中;而林韵玲的一辈子,是“活”在学生们的心里。

停不下来的“红舞鞋”

也不知是哪一届学生背地里给林韵玲起了“马克思主义老太太”。

这个绰号,上世纪八十年代谌容小说《人到中年》中的有这么一个人物。

现任国家安监总局副司长的露采85级学生薛剑光回忆,也许是林韵玲太“正统”,太执着,太喜欢关心学生的思想、情绪,太习惯动不动就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太擅长找学生谈心交心,太爱唠叨……反正,学生们觉得这绰号挺适合,就这么一届一届传了下来,传到后来,“马克思主义老太太”简称为“林老太”。

今日上午,中南大学林韵玲老师优秀事迹座谈会后,校领导和林韵玲老师家人一起交流。记者 陈飞 摄

的确,林韵玲一生只有一个信仰,那就是马克思主义。

林韵玲活了73岁,党龄却有55年。上大学前,林韵玲就入了党,那年她18岁,打那时起,她就抱定把一生献给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的信念。大学毕业后,林韵玲留校担任学生辅导员,开始了她的辅导员生涯。

已是长江学者,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的采矿79级学生吴爱祥,还记得当年林老师领着他们看的一部电影《红菱艳》。说的是一只红舞鞋,只要穿上它,就能跳出世上最美的舞蹈,可一旦穿上就脱不下,要一直跳下去,一辈子停不下来。

吴爱祥说,“林老师脚上就象穿了一双这样的红舞鞋”。

林韵玲善舞,她的舞台在学生们中间,她穿着这双“红舞鞋”,在学生们中跳跃、旋转、穿巡,日复一日,不知疲倦地跳了31年。

婚后,林韵玲和陈寿如住在校本部胜利村铁炉塘边的“51户”,而林韵玲的另一个家,则在步行半小时路程之外的岳麓山脚下的学生十舍,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采矿、城市地下建筑、工程测量、城市规划等多个专业的23届学生都一直住在这里。

陈寿如说,每天早上天不亮,林韵玲就去了“那个家”,白天在采矿楼上班,晚饭匆匆扒两口,又去那儿了,再回来往往是后半夜。“两头见不着人,天天如此”。

几乎所有业余时间都泡在十舍,忙啥?学生们可记得清清楚楚:“早上把我们一个一个从被子里拎出来,赶到大操场跑步、晨练”;“检查寝室卫生,连脏衣服、臭袜子都催着我们去洗”;“逼着我们读英语,背单词”;“晚上主要是检查晚自习,检查作业”;“开会”;“谈话,没完没了的谈话”;“组织学习,组织年级、班级活动”;“查寝,看我们晚上归号了没有”。

当年的学生干部颜兴中,陈迎明记得,无数个夜深人静的子夜,他们用自行车把林老师送回“51户”,自行车后座上,林老师还在不停的“叨叨”。

在小儿子陈小方幼年的记忆中,母亲大多时候都在与人谈话,“跟学生谈,跟老师谈,跟家长谈,在办公室谈,在学生宿舍谈,在路边谈,每次谈很久,找上门来的就在家里谈,家里房子小,她们谈她们的,我该学学,该玩玩,该睡睡,两不相妨”。

采矿楼前,当年林韵玲领着学生们种下的排排小树,枝繁叶茂,业已成林。

在这些小树的生长期间,林韵玲把六千学生送向了国家建设的第一线,有的成了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有的成了大学校长、博导、教授;有的成了企业精英、领军人才,而林韵玲到头来还是一名副研究员。在大学里,作为一名资深辅导员,这个职称应该是到顶了。

陈寿如觉得,如果1960年大学毕业,她和我一样搞专业的话,依她的资质,成就一定不会比我小,而她偏偏无怨无悔地选择了辅导员这条路,她比我辛苦得多,也勤奋得多。

陈寿如和两个儿子一商量,决定个人捐资100万,设立中南大学“辅导员基金”。

电话那头一声“林妈妈”

凡是在电话那头直接喊“林妈妈”的,家人们几乎可以断定,十有八九,是当年那些“问题学生”。

当年调皮捣蛋,桀骜不驯,颓废消沉那些别人眼中的“刺头”、“浪子”、“稀泥巴”,多年后,却都成为和林韵玲最亲,走得最近的人,因为,他们在各自的成长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林老师在他们身上倾注的感情和耗费的心血,比其他同学要多得多。

采矿84级一学生,喜欢绘画,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专业成绩长期垫底,留级后,自暴自弃,因毕业设计不及格而未能取得学位证。林韵玲没有放弃,在严厉批评的同时,耐心规劝,鼓励他振作起来。第二年,他回校补毕业答辩;刚下火车就崴了脚,走路一拐一瘸的找到林韵玲表示感激,他说,工作了一年,领悟了许多道理,只恨当时听不进林老师的规劝;现在想起来,林老师的话,与我父亲说过的话怎么就一模一样呀,都是恨铁不成钢。今后一定努力工作,来报答林老师的苦心栽培。

工程测量85级一甘肃籍同学,因感情问题与同学拔刀相向,幸被及时制止。有领导主张开除学籍,林韵玲调查后觉得,草率处理,可能导致学生因一时冲动而毁掉一生,于是给他悔过自新的机会。之后,她一直关注着这位同学,不时给他精神上的引导,毕业后又把他安排在某设计院工作。2002年师生在兰州见面,学生痛哭流涕要下跪,说,“我们村好不容易出了我这个大学生,若不是当年您给我机会,让我醒悟,我现在可能正在街头要饭啊”。

有次闲聊,林韵玲向陈寿如袒露了心声:每个孩子背后都有家庭,都有父母,我们都是做父母的人,哪个父母不心疼孩子?孩子们也会迷茫,也会叛逆,也会犯错,可哪个父母会轻言放弃呢?陈寿如明白,她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

后来成为博导、同事的采矿77级学生吴超,最佩服林老师“超强的记忆力”。

数千学生,不论你是哪届,也不管多少年未见,一见面,林韵玲立马能说出你的姓名、专业、年级、籍贯、工作单位、兴趣、特长、爱好……常常令人目瞪口呆。

一次,吴超偶然间发现林韵玲一个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面记载的,全是学生们的基本信息,工整的小楷,密密麻麻。

吴超感叹:“她并没有超强的记忆力,只是拥有超乎平常的爱”。

来源:长沙晚报 掌上长沙 http://www.icswb.com/h/100104/20160429/413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