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产业精准扶贫“瞄准”贫困户
来源:华声在线   
发布时间:2016-07-29   
[字号: ]
摄影 作者联系电话

中南大学高文兵书记参观扶贫工作队设计的瑶族工艺品

中南大学驻江华扶贫队在开发农场荒地

中南大学扶贫工作队开发的特色茶叶

中南大学开发设计的有机谷物

“年年扶,年年贫”的传统扶贫“壁垒”,在很多地方存在。如何摆脱传统的扶贫模式?如何让农民增收?如何探寻一条从“根上”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中南大学产业扶贫大胆创新,采用“企业+村委会+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让“年年扶,年年贫”的扶贫“壁垒”得到了突破。

培育发展主导产业 找准脱贫致富新路子

针对高寒山区的实际情况,中南大学按照“一村一品”打造美丽乡村的思路,引导贫困农户发展生态农业和立体养殖。根据社贝村留守老人多、外出打工人多,田土闲置面积大、自然条件好的实际情况,中南大学扶贫工作队决定走“引进来”的路子,以该村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优势,吸引江华县有实力、有远见的农业公司进村与农户联合进行生态农业开发。

2015年底,工作队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江华县瑶郡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社贝村以“公司+农户”的委托帮扶模式,发展特色种养殖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农业产业,走共同开发,共同致富的路子。公司采取以支付土地流转金、优先聘用贫困村民到基地务工发放劳务费和提取部分盈利分红等措施,增加贫困村民收益途径。公司按450元/亩支付农户土地流转金,按60元每天给务工村民(优先考虑贫困户)发放劳务费,仅此一项为村民人均增收1065元。

社贝村逐步建立了以红薯、有机水稻、小米花生和有机大豆为主体的农业生态示范园。目前红薯粉年产量达到5万斤以上,已成为江华县享有盛誉的地方特色产品,系列红薯粉产品正在申请绿色有机食品认证。

中南大学扶贫工作队协助当地致富带头人成立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鼓励贫困户发展养殖业,扩大养殖规模。该村贫困户吴根发身有残疾,身体虚弱,以外出打工为生,扶贫工作队鼓励他饲养土鸡土鸭,协助他一次性购买了300羽雏苗,其65岁身患残疾的老母亲也购买了200羽,全家一起养殖。中南大学还给予了他们适当帮扶,提供资金和销售渠道的支持,500羽鸡鸭已全部销售一空,实现了5万左右的经济收入,在帮扶措施上真正做到“精准”。

通过吴根发一家的带动,本村其他贫困户也主动找到扶贫工作队,希望也给予他们技术上的指导和市场上的帮助。通过以上形式,社贝村贫困户刘新波及两个哥哥3户人家也成立了家具及木材加工厂,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致富模式。

瞄准现代绿色林业 拓宽山区农户致富出路

社贝村作为高寒山区,本村地处山区,山体大,切割深,山高坡陡,是典型山区村,山林面积96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92%以上,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植被丰富,是天然的“氧吧”。扶贫工作队通过招商引资、合资、集资、入股等多种投资方式推进特色旅游扶贫项目,积极探索开发以凤凰山峡谷十里桃花路,紫薇山溶洞,生态休闲山庄为主线的旅游项目。

社贝村七组贫困户魏盛花一家生活在海拔1100米以上的山区,是典型的高贫寒移民安置户,中南大学扶贫工作队经过实地考察,发现这里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魏盛花也有强烈的致富愿望,工作队鼓励她和邻居其他两家贫困户注册了瑶源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以“公司+基地+客户”发展模式为基础,形成企业、农场和客户紧密结合,以现代农业生产、养生体验、休闲度假为三大主体,利用当地农耕文化、原生态环境和瑶族民俗风情等要素进行现代生态养生示范基地。目前接待游客已有500余人次,开发山场300亩茶叶基地,450亩药材基地,200亩的野生油茶基地,50亩的板栗园和雪莲基地,扶贫队正在开垦50亩杨梅林,并引进藏香猪作为林下养殖,预期年经济产值可达500万元,带动就业100余人,人均务工增收18800元。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围绕魏盛花脱贫致富事例拍摄了《大圩的春天》纪录片,引起了社会较大反响。

挖掘文化内涵 创新发展瑶族文化产业

扶贫工作队根据瑶族文化特色,发挥中南大学专业优势,形成整合大艺术、大设计的文化传播平台。学校投入50万元立项支持30支创新团队针对瑶族旅游资源、人文历史、生产生活等方面,以优秀影像的形式来采集优质瑶歌、瑶舞、瑶故事;针对江华特色的瑶族物品进行设计创新,开发体现瑶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原木画、根雕、瑶族织锦、青叶石岩等。今年,共有10支设计团队创意设计基于瑶族元素,乡村元素的工艺作品近200件,开发设计20余款商业流通产品模型。中南大学在学校举办的瑶族文化艺术作品展,获得了社会极大反响。

农户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以土地入股、扶贫资金入股、劳务入股的形式发展加工合作社,根据中南大学设计的作品原型进行规模化量产,针对瑶族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资源等形成小规模手工艺产业。学校提供商业模式指导,建立风险保障机制,以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制度,确保真正让村民收益,让村集体经济增收。

中南大学还向教学教职工、校友构建在线服务平台,提供在线捐赠接口,便于大家捐赠,追踪捐赠,沟通受捐者和捐赠者的互动;实现农副产品、手工艺品定网发布,定向销售,接受订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创新“互联网+” 新媒体推产业发展

工作队顺应“互联网+”的新形势,着力打造农业电商平台,采取“互联网+生态农业”、“基地+大学校内市场”的订单农业运作模式解决市场难题,建立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开展订单贸易,建立食品溯源系统,实现农特产品网络销售,将其打造成中南大学的蔬菜及农副产品供应基地。2016年春节,通过“互联网+新年礼包”的方式,帮助基地销售5000斤金桔,直接创收50000元,帮助贫困户销售山里腊肉1000斤,土鸡土鸭150羽,收入达到45000元,让山区贫困户欢欢喜喜的过春节。

同时学校还投入40万元支持大学生创业团队开展农村电商实践活动,以多种形式拓展江华土特产品进城,提升产品美誉度。积极争取在食堂、超市、学校工会推出中南大学扶贫工程的农特优产品,在网络平台上推广瑶族文化艺术作品,接受农副产品订单,实现互联网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在产业扶贫方面,中南大学扶贫队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科学规划扶贫村,培育乡村特色,推动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乡村民宿、乡村旅游等项目,已将社贝村打造成当地有名的乡村精品,民俗民宿精品村。

来源:华声在线 http://jzfp.voc.com.cn/mobile/article/201607/201607291103411291.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