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创新,让高校教师的德育形象更加丰满
来源:湖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6-12-30   
[字号: ]
摄影 作者联系电话

导读

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强则民族兴——将莘莘学子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讲话,是新形势下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动指南。

如何通过深入学习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本报特约高校领导、教学能手集思广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立德,在我国传统教育所追求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居于首位,是教化育人的基础内容。当前依然强调立德,是因为在高校教育中立什么样的德、如何立德以及立德为了什么,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息息相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的主阵地、主渠道,高校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负责人,道德在他们自身言行、教研活动中的呈现程度与价值分量,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面临诸多棘手问题:教学理念受到欧美教育霸权的倾轧,教学内容受到利益多元主义的冲击,教学方式遭到网络信息技术的解构,导致教师的德育形象不够丰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缺少足够说服力。基于此,我们应紧密围绕党中央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大战略、大部署、大动作,加快建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高校德育体系,让高校教师的德育形象更加丰满起来。

创建德育新理念,塑造高校教师率先垂范与主动作为的形象。德育不应当只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层面,因为“半桶子水”的说教通常只能做到“道德漫灌”,却难以让道德精髓“入脑入心”。比如某些教师在思政课堂上惯于自吹自擂、自弹自唱、自说自话,或动辄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学生进行不平等的道德灌输,殊不知这是学生甚为厌恶的德育方式。教师作为德育主体,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明德、信德、践德的过程中廓清德育脉络、改进师德师风。为了实现对学生全程、全方位的德育,教师还须主动作为,把教学场域、生活场域、实践场域甚至思辨场域紧密串联起来,将学生以往各种割裂的、碎片化、零散式的道德认知,统整到马克思主义主流道德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来。

开拓德育新思维,树立高校教师勤于思辨与敢于担当的形象。道德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哪怕是属于同一个意识形态框架下的道德标准,也会因时、因势、因地、因人而发生变化。高校德育,同样应涵盖国之大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私德等多元内容,并且会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与施教对象差异而变化。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思考,作为“把关人”进行德育内容的筛选审查、调整优化,以勤于理性思辨来反击只重“大德”而忽“小德”、只谈“公德”而忌“私德”的陈旧德育思维。在德育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具备作为呈现者、宣传者、解读者与监督者的责任担当,敢于在少数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误读、曲解甚至污蔑中“拼”出一条阳关大道,使主流道德观成为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思想准绳、行为规范。

强化德育新话语,夯实高校教师善于表达与贴近学生的形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弱化,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话语问题。比如一些教师讲课时满堂都是枯燥的理论术语、概念定义,与言语鲜活的学生显然不在同一“频道”上,互动效果可想而知。此外,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话语的去中心化、去权威性、去真理性、娱乐消费性、碎片猎奇化等已日益成为一种显性趋势。对此,高校应抓住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契机,致力于打造特色鲜明、感召力强的德育话语系统,将道理讲明白、观念说清楚,与其他学科话语形成强大合力,坚决抵制普世、虚无话语体系。德育话语的强大效力,源于师生之间道德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因此,教师应主动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关注他们的成长轨迹及道德诉求,大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亲和力,从而使学生真懂、真信、真用。

搭建德育新框架,彰显高校教师知行合一与经世致用的形象。当代高校所倡导的德育不是故纸堆里的“经院德育”,而应该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融合的“实践德育”。此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这便是高校德育的基本框架与遵循。将这四个“相统一”进一步凝练,就是“知行合一”与“经世致用”,这也是中南大学的校训。一方面,知行合一是德育的基本范式,没有理性认知的行动很可能是肆意妄为,没有行动检验的认知很可能是“乌托邦”空想,知行合一才能让教师主导下的德育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经世致用是德育的最终目标,立德树人就是教师在治学、做事、为人中教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与改造世界,形成师生德育共同体,使学生在进入社会、担当不同职责时,敢于发现问题、直面难题,善于在行动中积极点题、成功破题。

(作者系中南大学党委书记、智库首席专家,教授)

来源:湖南日报2016年12月29日 第14版:理论·智库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16-12/29/content_117577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