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老师,我想摔你的“玻璃杯”
来源:长沙晚报   
发布时间:2017-05-11   
[字号: ]
摄影 作者联系电话

在中南大学的思政课上,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上这门课。图为胡晓在上课。长沙晚报记者 陈飞 摄


“爱他就去摔他的玻璃杯!”最近,一个关于“玻璃杯”的梗在湖南高校流传。原来,一位高校的“萌妹子”为了要到心仪男生的联系号码,假装不小心摔坏了对方玻璃杯,顺利拿到帅哥号码后两人成就一段佳话在高校流传开来。近日,中南大学的四位思政课老师集体走红,95后学生们在校内社交平台上激烈地讨论着要摔谁的“玻璃杯”。

“我要摔晓哥的玻璃杯!晓哥上课幽默风趣,段子手一个,思政课被他上得那叫一个好。不摔他的玻璃杯,不结一段缘不行啊!”“上刘勇为老师的课不再想玩手机,这样的老师来一打!”

上好思政课是一门技术活。湖南高校如何破解这个难题?为何青年学生纷纷要摔思政课老师的“玻璃杯”?近日,记者走入大学课堂听课,感受思政课老师用何种力量让学生们动心。

直击一 思政课堂爆满,师生“交互式”激辩

高校某些课上,前排座位空出来并不少见。但在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胡晓的课堂,记者看到在几百人的大教室,越往前排人越多。“第一排座位通常靠抢,来晚了就没了。”听课的中南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大二学生郑茂林对记者说。

上课铃响,走上讲台的不是胡老师,而是一位女同学。她将视频和讲解相结合,用幽默的语言表达着对热播剧《人民的名义》的思考,整个教室气氛甚是活跃。

学生在讲台上讲,老师只做点评,在胡晓老师的课堂上并不稀奇。胡晓的思政课堂时常是“翻转”课堂,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一个与思政相关、学生感兴趣、大范围的主题,学生们课外经过深思后,在上课时就会分组上台演讲,激辩时事,激扬青春。

“交互式”思政课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尝试和创新。一改传统思政课老师唱主角、学生被动听的模式,让学生自己设计相关方案,调研、记录、做PPT等,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动起来,自己去探索。

一个理论,胡晓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现实依据作为支撑,用现代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呈现。一张张老照片,在他的讲述下,总能浮现出一段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算起,1893年出生的毛泽东是90后,刘少奇和周恩来是95后,邓小平是00后,陈云是05后,正是这样一批革命先贤将中国带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胡晓在课堂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被进步青年所选择所接受,是因为它与当时最时髦的词汇“革命”紧紧结合在一起。一百年过去了,中国所面临的主题已经发生变化,“建设”“改革”成了最时髦的词汇,更有意思的是历史的使命再一次落到了今天的90后和00后的身上。

一直认为离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常远的学生们,逐渐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其实离时代非常近,很时髦。“如果课堂上还是用革命时代的语言来讲当代故事,肯定比较难被现在的学生所接受,所以会采取理论与现实结合的方式,内容故事化,形式接地气,用学生们的语言解释理论。”胡晓说。

用学生的话来评价:“胡晓老师既能把革命先贤的个人经历糅进故事里娓娓道来,又能将理论知识投射到当今社会最火最潮的事情上。”

【胡晓的“玻璃杯”:课堂紧跟热点,学生变身主角,思政课的“黏度”越来越强。】

直击二 把思政课搬到田间地头,学生叫他“思想的魔法师”

哲学博士、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吴争春在MOOC(慕课)平台上录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视频,对全社会免费开放,不仅深受中南大学在校学生的好评,许多校外的中老年人也被深深地吸引。

讲授专题“君宪共和总难成——资产阶级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讲,MOOC视频选择在岳麓山上拍摄。“搬到岳麓山上教学,把学生带到遗迹现场,是想在追寻辛亥革命历史风云的同时,告慰烈士英魂,感受湖南仁人志士‘敢为天下先’的英勇豪气。”吴争春说。

在湖南大学,思政课老师龙兵被学生们贴上的标签很多:“移动的思政课”“思想的魔法师”……

“理论和政策要接上地气才能出实效。”龙兵把思政课堂搬到岳麓山、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现场教学。每年暑期,带着学生走农村,入社区实地调研,面向社会积极宣讲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宣讲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

“以前从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历史有关联,现在知道自己的学校、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曾经遭受日军的践踏、饱受战火的侵蚀。这些加深了我对过去那段历史的理解,明确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加真实、有血有肉的马克思主义。”95后、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13级本科生谢静茹在微博里写下这样一段话。

【吴争春、龙兵的“玻璃杯”:到田间地头上思政课,给学生一个有血有肉的马克思主义。】

点赞 十年功底打造“爆款”思政课

一堂课需要花费的备课时间是3到4个小时,同时还有十多年的积累。这些走红的思政老师除了是课堂上的“段子手”,还是课后的潜心研究者,所谓“功夫在诗外”。

胡晓在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部分的时候,不仅翻阅相关文献,还要查询文献解读、出台史实、名人解读与评价等,理清脉络,找到出处。

学生们喜欢听故事,但互联网上有海量的信息,学生上网一搜就能找到无数的故事。不过,故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老师的正确分析和引导。

“教师应从故事中推出最经典的理论,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纯理论变得具体化、故事化、形象化。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推导出理论的产生过程,学生是不会信服这个理论的。”胡晓认为备课的过程,也是教师研究的过程。

哲学博士、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胡栋材告诉记者:“思政课是一个贴近时代的课程,备课之外要经常看时事政治,关注新闻热点,这些看似无关,其实都在备课。”胡栋材的《形势与政策》一个学期只有两次课程,所以要求老师将课程丰富起来,同时克服“一言堂”的讲教方式,营造平等对话的环境,使教学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

记者观察 受欢迎的思政课让师生“心意相通”

思政课对于学生最大的意义在哪?记者采访的所有思政老师几乎都说出了相同的观点,在于对学生正确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的塑造。

上过龙兵老师思政课的同学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龙兵的口头禅。“先看看主流媒体怎么说,再看看网友的评论怎么说,有能力的还可以看看国外媒体怎么说,再想想自己该怎么说。”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以前有人云亦云的倾向,看问题也比较偏激,上了龙兵老师的课后,慢慢地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去看问题。”一位龙兵老师的学生说。

“例如老师跟我们讲‘人生观’这一内容时,我们都以为又要听大道理,后来发现整节课是结合几部电影来分析,让我们深受启发并且印象深刻。”中南大学学生说。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刘勇为认为:“对学生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需要用案例、论述等,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

链接

读读湖南高校四位走红思政教师经典“红”句,大家要摔谁的“玻璃杯”——

“老师在课堂上是否对学生负责,学生心里都是清楚的,哪怕他没有认真听讲。”

——胡栋材

“只追求笑点,会不利于同学们思考;只追求深度,会让课堂索然无味。”

——刘勇为

“借我的摆渡,来减少同学们的百度。”

——胡晓

“教学改革,要不断走不断看。如果学生说好,那就要朝着这个方向继续走下去。”

——吴争春

来源:长沙晚报2017年5月11日教育周刊(A16)http://www.icswb.com/newspaper_article-detail-257896.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