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人物
雷光华:一位“儒师”的行医育人之道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5-11-20   
[字号: ]
摄影 作者联系电话

在湘雅医院的红楼台阶上,雷光华老师步履匆匆而来,深蓝色的风衣在风里有节奏地摆动,微胖的身材依然稳健,黑框眼镜,自带一种沉稳书卷的气息。他的办公室不大,加上几盆植物和零零散散的书籍显得有些拥挤,但窗外和室内还有绿意相点缀,倒让这秋冬之交反而显得生趣盎然。这个言谈举止都散发着“儒师”气质的医者、师者给我们讲起他这二十多年的行医为师经历……       

行医: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良相是入仕为官,良医是救死扶伤,其实两者的道理是相通的。”雷光华在医学这条路上走了近二十年。回顾这半生,他依旧很欣慰自己的选择:“人生的选择在决定之前就要考虑清楚,一旦决定了就不要犹豫后悔,只有这样的坚定才能换来内心的宁静。”      

在学生及病友眼中,雷光华从不一味地追求手术速度,而是致力将每一台手术都做到完美,不发生医疗事故,减轻病人的痛苦。       

2009年夏天,一位在华的美国商人肯恩先生因膝关节疼痛不能行走,到湘雅医院要求做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经检查,雷光华发现他的半月板损伤更为严重,膝关节并没有严重病变,只需进行关节镜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即可。肯恩先生却十分坚持:“我父母都患过这样的关节病,都在美国作了关节置换手术,所以请您给我换关节吧!”雷光华拿出纸笔熟练地画图,并详细地给肯恩先生解释病情。耐心地沟通后,肯恩同意了雷光华的治疗方案,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手术的第三天,肯恩终于能够下床走路了。       

育人:全面发展,做人第一

雷光华眼中的医生需要高学历、高投入,还要承担高风险,没有执着和热情是很难坚守的。因此,作为一个导师,他对医学研究生的要求相当严格。对职业的热爱这是前提,对病人的理解、尊重、关心和同情是基础,医学技能则是基本素养。在希望学生具备这些基本品质的同时,他还希望学生们能全面发展。然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做好人的基础上。    

说到自己最得意的学生之一——13级的博士生曾超,他赞不绝口:“不只在学术上肯钻研,他还愿意利用自己的时间去帮助他人,愿意跟别人交流自己的学术成果。”每次与老师相约交流问题时,曾超都会提前整理好大家的问题,以免耽误老师时间,老师解答时,他也会一一记录,帮助同学处理问题。     

雷光华的学生不是每个都能向曾超一般“让人省心”,他选择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而采取不同的策略,支持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王伊伦是雷光华2014级硕士,热爱音乐的他与其他雷门师兄组成了“支点”乐队并担任主音吉他手、主唱。起初他以为雷光华会反对学生玩乐队,但雷光华的鼎力支持让他们感到十分意外。雷光华说:“做人第一,同时也要全面发展,艺术学术不冲突,两者都是学问,都需要研究,都需要花心思。”       

为师:敬而不畏,严而不苛

雷光华与学生们有一个不定时的“业务交流会”,硕士、博士、毕业留在长沙行医的学生们在一起交流最新的学术作品、有感触的病例。雷光华非常重视这个交流会:“每个人都会作一个简短的演讲,我会和其他同学一起指正他的问题,从言行谈吐到学术医术一一评析。”雷光华还建了QQ群、微信群供大家进行交流,自己也会常会加入其中,和同学们交流学习之外的事情:“他们会跟我聊以后的方向和工作,甚至是情感类的问题。”       

雷光华认为,最好的师生状态就是“敬而不畏、严而不苛”,作为老师,看到学生学业有成,就像医生看到患者康复一般,是自豪满足的。       

熊依林是雷光华的2005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2012年,他带领团队获得了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特等奖,目前留在湘雅医院骨科关节外科工作。回忆起和雷老师第一次见面,他说:“2010年9月份第一次见雷老师,当时比较紧张,但是雷老师轻松幽默的言语平易近人,让我的紧张弥散在雷老师的和善笑容中。之后他总是适时给我很多鼓励和帮助,2011年在我面临选择技能比赛和耶鲁交换学习机会的困惑时,也是雷老师给予了我中肯明智的建议。”

雷光华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医者仁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些要律一直指引他为医、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