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多俊先生原在武汉大学法学院任教,2000年来我校牵头组建法学院,后出任我校法学院首任院长。他在今年入选“影响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百位法学家”,这佐证了他在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和重大影响力。他建构的“国家经济调节说”是我国经济法学的主导性理论,被公认为我国经济法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人之一。
漆先生在教书育人方面同样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法学教育家。在教师节前夕,我们采访了漆多俊先生和他的一些弟子,感受这位法学大家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独特风采。
言传身教
漆多俊先生教育学生,既注重言传,更注重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他自己先做到,让自己成为弟子们的榜样。
他要求学生勤奋,他自己就是勤奋的楷模。漆先生自小就勤奋,可以说勤奋成为了他的习惯。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课堂知识满足不了他,他就找课外书来读。苦读课外书籍获得的知识成为他日后研究学问的丰厚养料。1957年,漆多俊先生被中南政法学院录取。当时,学校日益重视政治教育,在文化课上则放松不少。这种情况下,爱阅读的漆多俊只能在挖废铁、支农劳动之余,抓紧一切机会学习。那时,学校在每个周末都会举办舞会,漆先生从不进舞场,把时间都用来读书思考。漆多俊先生经常说:“拿起笔来,感到充实;放下笔,感到空虚。”不管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在参加工作之后,这份勤勉一直伴随着他。1982年,为写作《国民经济的法律调整》,漆多俊先生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使他身体疲惫。一天晚上,他突感左眼不适。经检查,医生诊断是眼底出血,让他必须停下来休息。但看着即将最终完成的书稿,他还是想咬咬牙坚持一下。眼睛不适,那就用手捂住充血的眼睛继续写作。如今,漆先生虽然已年近八十,仍笔耕不辍,今年就亲自修订出版了两部大部头的专著和论文集。
漆多俊先生要求学生严谨,严守学术规范,自己便带头做到。他指导弟子们撰写了无数的学术论文,但极少联合署名。有个别学生开始不了解老师的想法,发表论文时自作主张署了漆先生的名字,结果都受到了漆先生的严厉批评。久而久之,弟子们都知道了老师的学术操守,再也不寻求与漆先生共同署名发表文章。
因材施教
漆多俊先生前后指导了100多名硕士生和80多名博士生,很多弟子成长为法学教学研究和法律实践领域的杰出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在漆先生培养的弟子中,有26人成为了厅级和省部级高级官员,有60多人成为了法学教授,其中包括20多位法学院院长、副院长,有20余名担任了基层、中级和高级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有数十名弟子成为了颇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律师。这些弟子都感恩于漆先生,得益于先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作为著名法学家,漆先生在录取博士生和硕士生方面无疑有一定的发言权,可贵的是,漆先生一直以学术的尺子来决定是否录取某个学生,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在漆先生指导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中,大多是勤奋好学的寒门子弟。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求学者,漆先生同样严格坚持学术标准,他认为不适合攻读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的人,不管有多大的影响力,也不管谁打招呼,都不轻易放宽标准。
漆先生指导学生,注重“因材施教”。他对学生有共同的要求,例如,勤奋严谨,自律守规,等等。他注重传授学习方法,曾送给所有学生一副对联——“钻进去潜心静气,跳出来纵目骋怀。”他给学生们强调说:“假如你想写一篇意在描绘学校全貌的文章,你钻到每间房、每栋房之中,可以看清内部构造。但要写全貌,你必须站到山上去,到高山上俯瞰,这边是教学区,那边是家属区,这样你才看得清,才能得出整体的把握。”
漆多俊先生更注重对弟子们的个性化指导。对于接触社会不多的弟子,他会要求多接触社会,多了解中国的国情;对于长期从事实务工作的弟子,他会要求弟子多读书,多思考,多关注理论动态。他在指导弟子们确定研究方向时,也是考虑弟子们的个人特质,提出很有针对性的建言。
曾经在漆先生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现在已是我校法学院教授的李国海就曾深刻感受过老师“因材施教”的良苦用心。李国海刚刚进入武汉大学攻读硕士时,得知很多同门师兄都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而且,漆多俊教授对这些发表论文的学生多有表扬。所以,李国海自己也跃跃欲试,迷上了写论文,特别是发表了一两篇论文后,更为着迷,整日思考论文题目,也只看和所拟论文题目相关的书籍和论文。一次,他自认为找到了一个好选题,向漆先生请教。原本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结果却挨了老师的批评。漆先生批评他这样做学问的方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告诉他要想写出好论文,必须扎扎实实读书,打好学问基础。李国海遵从老师教导,潜下心来读书,有了好的见解后再写论文,结果书读进去了,也没有耽误写论文和发表论文。李国海教授现在回想,漆先生当初不认同自己一门心思写文章,却表扬那些发表文章的师兄,其实体现了区别对待,先生是希望李国海先把学术基础打扎实,这样才能走得远。
严师慈父
漆多俊先生指导学生以严厉闻名,可以说是严字当头。
有一名厅级官员考上了漆先生的博士生,但学习不认真,有几次学术活动都缺席了。漆先生不留情面地严厉批评了这名学生,明确要求这名学生要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不能搞特殊。后来,这名学生还是不能达到漆先生的要求,先生就要求他退学了。
对弟子们的学位论文,漆先生严格把关,绝不轻易放过。一般情况下,博士生的毕业论文都会经过三四稿的修改,每一稿的修改,都是经过了漆先生审读并提出修改意见。有一名博士生的博士论文,已经修改了五稿,漆先生还要学生继续修改。这名学生有点不理解,以为导师故意为难他。漆先生语重心长地跟他说“博士论文是很严肃的事,不能马虎,我这么大年纪了,还在三番五次地看你的稿子,你就不能认真修改吗?”最终,这名弟子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沉下心来修改完善论文,终于拿出了一篇符合要求的论文,完成了答辩。
在严厉背后,漆先生也不吝于给予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这种爱体现在教学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纵使事务繁忙,但他对待学生从不会怠慢,他会细心地记得每位学生,也记得他们各自的特点与不同。每逢毕业季,学生们的“毕业登记表”、“学位登记表”的导师意见栏里总会有漆老师漂亮的钢笔字,每位毕业生都有各自专属自己“量身定做”的评语。这些评语,饱含漆先生对学生的深深关怀与殷切期望。
很多学生都曾享受过漆先生的家宴待遇,这成了他们读书经历中的温馨记忆。漆先生顾念家在外地的学生会有思乡之情,每逢佳节都会邀请学生们到家中做客,备好丰盛的菜肴招待大家。每一次,弟子们都是吃饱喝足后尽兴而归。
漆先生对弟子的关爱自然会在弟子那里得到热烈回应。今年恰逢漆先生八十大寿,弟子们策划为老师祝寿,要编辑出版一本感念师恩的文集。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有近70位弟子撰写了散文、诗词、对联,大家以自己的经历,从不同的侧面,用点滴故事,用真诚的话语,合力描画了一位呕心沥血关爱学生潜心学术的法学大家和可敬师长的真实印象,集中表达了对恩师的感谢和祝福。
漆先生极为推崇种子的精神。他认为,种子饱含生命力,遇时则发,发则野蛮生长,最终或成参天大树,或结出累累硕果;种子不择土壤,无论肥沃,还是贫瘠,只要有基本的条件,就会生根发芽;种子不惧压力,即使在大石重压下,也会曲折突破,获得阳光雨露的垂顾。其实,漆先生自己就是一粒种子。作为一名学者,他勤奋严谨,耕笔不辍;作为一名老师,他严格负责、仁爱有加;作为一名长者,他殷切教导,心系学子。在这数十年的执教生涯中,他已记不清自己上过多少课,教过多少学生,却一直将自己的言传身教化作思想和道德的“种子”,播撒在学生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