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人,另一种是阻碍历史发展的人。我们想做那个推动历史发展的人,但也明白自己的力量很薄弱,不过还是觉得应该做点儿什么,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渺小却有力量。”沈子华这么说道。
这大概就是激励她一生前进的信仰,也是她对后辈的期盼。
作为湖南省口腔医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如今83岁高龄的沈子华仍然坚持在门诊坐诊。耐心听患者讲完自己的病情后,她会细心地询问他们的近况、病史,进一步了解病因。诊断完毕,她不忘叮嘱患者过一段时间及时告知自己病情,以便跟进后续治疗。
沈子华的一生,是与口腔医学事业同行共进的一生。
1934年,她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普通家庭。那个年代,战火纷飞,生活艰难,但她凭着一股子信念,冲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迂腐观念束缚,刻苦求学,考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学习口腔医学。1956年毕业时,明明有更好的选择,但沈子华坚定地选择了去援疆。五六十年代的新疆,荒凉是它最真实的写照。那时候,从北京到乌鲁木齐要花整整22天,路途的遥远不足以让沈子华退却,到了之后久久没有分配工作才是让沈子华焦急的所在。后来,她主动请缨,到人民医院口腔科工作,一待就是六年。援疆期间,与爱人两地分居,她毫无怨言,从来没想过调离自治区,更没有向组织提起过这方面的要求,她想的更多的是让爱人也来新疆工作,一起参与援疆建设。
身负责任与担当,当她回到湖南,看到口腔医学事业发展的艰难状况时,便下定决心扛起这个担子。她像一代代的湘雅人一样,迎难而上。资金不到位,她就自己亲自去找人落实;没有补助,她就自费出差学习……“哪有钱去哪找,哪有地去哪找,哪有人去哪找”,一切都是为了把口腔医学系筹建起来。中南大学口腔学科从初创到发展壮大,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努力,沈子华从医执教数十年,始终都把发展口腔学科当成自己前行的目标。耄耋之年,她说,只要老天爷允许,她愿继续为之奋斗下去。
沈子华始终践行着一名医者的情怀,毕业后毫不犹豫地去支援边疆,工作后不遗余力地发展口腔事业,即使面对流言蜚语,也奋勇向前。“现在一些人行医只注重经济利益和临床操作,忽视医学知识的学习,如果我们的医学生也像他们一样,那么教学便是失败的。我们之所以是医生,是因为我们不仅有临床治疗的能力,还有科学的思维。”沈子华语重心长地说道。
她希望同学们好好利用现有的资源,努力学习基础理论,认真对待临床实践,希望同学们做“科学家式的医生”而不是一名“医匠”,“我们为你们打下基础,而希望寄托在你们这一代身上。也许我们还不够优秀,但只要我们努力,有一天我们在世界上也可以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