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人物
【中南人物】蒋丽忠: 与高铁桥梁打交道的科研人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发布时间:2018-05-30   
[字号: ]
摄影 作者联系电话

他是十几年一直活跃在振动台上的高铁桥梁抗震学者,他也是一位两寸粉笔化热血,三尺讲台度春秋的老师,他还是一位言传身教的父亲,他叫蒋丽忠,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砥志研思的科研人

2018年1月5日,国家教育部公布2017年度“长江学者”名单,中南大学蒋丽忠的名字位列其中。

十几年来,蒋丽忠一直从事结构工程学科的教学、科研与技术开发工作,在近十年间多次主持了国家863计划、铁道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理论与应用、高速铁路桥梁抗震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且硕果累累。

讲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他侃侃而谈:“我们的房屋结构或者桥梁结构最重要的就是要保障安全,就是通过恰当的结构设计使得它可以抵抗各种荷载作用,突发地震就是其中的一种动力荷载,那么当地震作用抵抗不住了怎么办?当抵抗不住的时候,只有采取减少地震对结构的作用来实现,所以我们的一个研究主线就是中小地震的抗震和罕遇强震时候的减震两个方法,在突发地震下使我们的结构处于一个安全的状态,不至于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谈起科研,他似乎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热情溢于言表。

在工程结构抗震研究会遇到诸多困难:由于地震的突发性与随机性,所以基本无法掌握地震对结构作用的一手现场数据,也就没办法实现地震的重现,没办法知道突发地震发生时地震作用过程与结构的破坏过程,这加大了结构抗震研究的难度。其次就是理论分析,因为动力学牵涉到许多知识,土木工程不像数学物理有一个严格的推论过程,很多东西是半理论半经验的推导而来的,没有既定的纯理论支撑,全靠研发过程中自己探索,这也在无形中加大了困难。研发过程中的困难层出不穷,但蒋丽忠在高铁桥梁抗震研究这条路上已执着前行了十一年。

十一年前,他一开始并非从事高铁桥梁抗震研究,“其实我的本科专业是机电工程,后来研究生学了动力学。2007年,国家发改委将“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布局在中南大学,但当时我院抗震领域缺乏相关人才,于是我选择转向这个研究领域。由于之前动力学的专业背景和自身兴趣,所以才能在高铁抗震领域入手很快”。非科班出身的他却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对结构抗震的兴趣走在了专业领域的前列,带领着他的团队围绕我国铁路工程建设需求,针对地震作用下车-桥耦合动力作用、高速铁路桥梁抗震设计原理、高速铁路桥梁减隔震技术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开展攻关研究,目前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铁道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被SCI和EI期刊收录150多篇。

于蒋丽忠而言,科研是一场充满不确定但也妙趣横生的旅行,在这场漫长的旅行中,他一直都在与团队并肩,与困难博弈,与兴趣同行。

因材施教的杏坛耕耘者

蒋丽忠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子,小学到高中和大学都是“放养”的,“我记得自己当时考上高中家里人都不知道”蒋丽忠笑道。

家里父母亲都是农民,文化水平有限,所以很多时候没人给自己作参考,很多重大事情都是他自己做决定,蒋丽忠回忆起自己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就一个本子给你,哪些学校是干嘛的?哪些专业好?完全不知道,拿着志愿书随便填,听着名字好就都报,结果哪个志愿都没有录上,后来由于湘潭大学招生名额不满就被调剂到湘潭大学的机电工程。”

本科毕业后,原本他已经准备去工作,但是由于他在校成绩优异,各方面素质都不错,于是理论力学老师鼓励他考研,当时只有两个月准备时间,时间短,难度大,但是蒋丽忠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成为班上唯一一个考上研究生的人,并在研究生毕业后又被保送到了上海交大读博。

这样的成长经历影响到了他对学生和自己的孩子培养:“我都鼓励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蒋老师是我们师兄弟们心目中的良师、益友,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做蒋老师学生是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情之一”周旺保感慨道,周旺保是蒋丽忠的学生,博士期间师从蒋丽忠,博士毕业后在武汉理工任教,由于他杰出的科研水平,后被蒋丽忠引荐回中南任教。

蒋丽忠特别重视学生的兴趣所在,“我一直坚信,对于不同水平、不同资质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本科生的教学以掌握知识为主,硕士生则需要知识的传授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博士生我更看重的是创新能力。”他的课题组在研究中始终明确三个方向:地震下的高速列车行车安全,高速铁路桥梁的抗震以及高速铁路桥梁的减震技术。每一个方向至少以一个教授为主,研究生可以就他们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而且,多年来,他的团队始终保持每周六开组会的习惯,组内年轻老师及博士研究生就自己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交流,他再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指导范围可谓点线面全方位,上至研究大方向下至试验小细节。

蒋丽忠也把培养学生的理念融入了对孩子习惯的培养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永远是扮演一个无话不说的朋友角色,和她像成人一样去沟通交流,面对重大的决定,他总是选择给孩子提供参考意见,但是从不强制孩子做她不喜欢的事情,“她从小就喜欢阅读,我支持她做完学校布置的作业后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感叹道,现在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完全不根据孩子的能力去培养,而是都希望把子女送到清华北大,但是社会分工要求每一个工作都需要有人去做,职业没有贵贱。“我在美国留学期间,我发现美国人的观点不一样,校区的清洁工每天都很快乐,邮局的老头儿每天快乐的不得了,他们觉得自己不是低人一等,所以其实培养还是要根据能力和兴趣来。”

从科研到教学再到育儿,蒋丽忠一直都以兴趣为舟育人,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引导着他们驶向一片更广更远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