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人物
【爱国奋斗中南人】罗学港和老师史毓阶的故事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发布时间:2018-11-05   
[字号: ]
摄影 作者联系电话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他几近耄耋,虽然已经离休,依旧心系湘雅医学发展、关心学生研究动态;他已逾花甲,身为国家名师,却在老师面前依旧保持卑谦。在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老教授史毓阶老师的心中,培养一个合格的医生是他教书育人的根本;在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系罗学港教授眼中,学生对他的喜爱胜过千千万万的荣誉。他们亦师亦友,他们薪火相传,在这场医学教育的接力赛中,踏踏实实地跑好了各自这一棒。

国家教学名师罗学港 (左) 和他的老师史毓阶

206块骨头,该是哪块儿就是哪块儿
“解剖讲究的就是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两鬓斑白的湘雅三医院史毓阶老院长拄着拐杖、戴着眼镜如是说。多年的医学教学中,他始终秉承着百年湘雅“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严谨作风。“医学教学就好比人体的206块骨头,哪儿也不能多两块儿,哪儿也不能少两块”。
  人体解剖的基础知识需要通过尸体解剖来获得,当时的教学环境比较艰苦,为了给同学们提供更好的实践条件,史毓阶和其他老师亲自制作人体标本。史毓阶说:“让学生解剖的尸体,我们老师都需要先做一遍。每次上课之前,都是我和另一个老师把尸体从池子里面抬到解剖台上。”史毓阶每次都这样备课,只是为了给学习解剖的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创造更好的实践条件。
  史毓阶的学生罗学港也延续了他严谨的态度,他一直教导学生要把人体标本当做病人看,而不是仅仅当做尸体来看待。就好比剃头匠用冬瓜来代替真人练习理发一样,如果真的把冬瓜当做没有生命的道具,可能会养成很多陋习:比如剃完头直接把剃头刀插在冬瓜上,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后果不堪设想。解剖人体亦是如此,学生只有在平时心系患者,方能在实操中保持一丝不苟。
  罗学港甚至将解剖方面严谨的态度带到了生活之中,“有一次带远方亲戚家小孩儿去吃牛排,我发现他刀叉拿反了,就教他正确的拿刀方式,但是孩子反复练习都没学会。我有点着急,就和他说学会用刀叉后再吃牛排。”罗学港笑着说,“事后我回想,觉得这件事本来也没什么,但是我把解剖的习惯和要求带入了生活中。”这种一丝不苟的习惯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了,这一点甚至连他自己都是后知后觉。

让学生“请”我吃饭

“他每次出差心里都惦记着我”,罗学港红着眼眶声音微颤着说,“现在我的抽屉里还放着他从瑞士出差专门带给我的瑞士军刀。”他一边说一边指着办公桌的方向。无论去哪里出差,史毓阶都会记得给学生带份礼物。“当时出国还是件稀罕事儿,去哪个国家我倒是记不清了,我只记得史老师千里迢迢从国外带回一块巧克力给我。”当时罗学港不在办公室,史毓阶特意把巧克力放在办公室的冰箱里,怕巧克力融化了不好吃,贴心地给罗学港留了一张便签:“我给你带了块巧克力,放在冰箱里了,记得吃了它。”

在45年的解剖学教学中,罗学港延续了史毓阶老师对学生真真切切的关心,并将这份关怀实践在教学和生活中。他再三强调:“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得到学生的认可。”

在生活中,罗学港和学生的互动方式别具一格——让学生“请”自己吃饭。罗学港邀请学生到家里来做客,他给学生出钱,让学生自行购买食材、下厨做菜“请”他吃饭。他说:“做菜和在实验室做实验是一样的,如果一个学生不会做菜,那么他的实验也做不好。”在学生做菜的过程中,罗学港从解剖学视角观察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与学生交流学习、生活上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即考察了学生在解剖方面细致的态度,也在这种独特的互动中增进了师生感情。

比起“国家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最让罗学港骄傲的还是他的学生。有一次去看口腔科,在那里实习的学生认出了他。在罗学港去口腔外科检查时,学生带着口腔科开的检查器械陪罗学港到了外科。罗学港疑惑地问道:“你为什么端着这些器械?”学生回答说:“这样就免得外科重复开检查器械包,能帮您省下5块钱呢。”谈到这里,罗学港笑着说:“5块钱虽然不多,但可贵的是学生为老师着想的这份心意。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像对待老师一样对待病人,这比任何事都让我骄傲,这样的学生才可能是合格医生。”罗学港始终记得湘雅老前辈的教导和校训,他认为医生这个职业和医学教育有十分明显的关系。作为老师,罗学港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因为培养的学生能不能做医生,能不能做一个好医生,这和他受到的医学教育密切相关,更因为做医生这个职业,牵扯到人的生命。

竭尽全力跑好自己这一棒

罗学港也按照史毓阶老师对他的要求来教育学生。罗学港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那时史毓阶老师给他提出了有关青光眼的科研问题,并鼓励他进行研究。这个问题,横跨了眼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围绕这个问题,罗学港及其团队,包括后来的研究生都展开了多维度的探索。如今,罗学港也像自己的老师一样,给本科生兴趣小组提出了新的科研问题——脊柱损伤。这一问题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尽管是世界性难题,但是他让本科生参与进来、积极探索。这样就可以更好地锻炼本科生的学术思维,然后有针对地进行研究指导。

“我们那时候,就是做了一些基础的东西,咱们真正发展起来,是到了罗学港老师这一代人的时候。”史毓阶说道。五六十年前,湘雅的学科建设处于基础时期,一穷二白,一切都从头开始。无论是医学设备还是医学技术,都在慢慢摸索中前进。做好基础研究是那一代老师的责任,如今来看,以史毓阶为代表的湘雅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后来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罗学港形象地比喻:“医学教育就像接力赛一样,每一代有每一代的任务,每个人都需要尽全力去跑好自己这一棒。史老师跑好了他那一棒,把接力棒交到我手上。我尽自己的力量跑好了我这一棒,现在我将把接力棒交到下一代手中,希望他们可以担负起他们的责任。”

湘雅医学教育已逾百年,正处于新形势下发展的关键期,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在则是“顺水行舟,慢进则退”。在这个关键的“接力区”,不仅需要传承百年湘雅“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严谨治学作风,更需要传递兢兢业业、爱生如子的师德师风,像史毓阶和罗学港,亦师亦友,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