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以青春之心,守望乡村
来源:校团委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1日 作者:宁成明
近日,在团中央开展的2016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评比中,中南大学团委获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称号。
今年暑假,学校开展了以“青春建功十三五•携手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共立项团队191支,来自30个学院共1209人参与其中。活动期间涌现了大量优秀实践团队,他们或心系乡村精准扶贫、或推动文化艺术下乡、或聆听基层人民的心声、或深入重点单位献计献策。短短几个月,同学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贡献着青春的力量。
扶贫路阻,但且授人以渔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降温预报隐隐预示着江华县瑶族自治县大圩镇兴仁村曾照清夫妇年末微薄的收成。果园里170余亩的金桔难逃被冻伤的悲剧,又因地处大山,交通不便,难有买主前来收购。
“运输成本高啊,难得有批发商贩来,给几个钱算几个吧”,曾大叔有些落寞。
一年开花,三年挂果,夫妻二人多年努力的成果就要无望了。
今年暑假,一支走访江华县的团队帮助了曾大叔夫妇,春节之际,通过“互联网+新年礼包”的方式,销售了近5000斤金桔,直接创收50000元,夫妇二人终于舒展了眉头。
帮助了曾大叔一家的队伍,是中南大学对口扶贫江华瑶族自治县“惠农购”农村电商团队。为了解决农村农产品滞销,而城市消费者没有便捷的农产品购买渠道的问题,团队多次往返永州江华和长沙实地调研。
“作为一名中南学子,我有幸参加了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真正深入地了解农村才知道那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乐园,我们需要尽到作为大学生的责任,让更多人认识农村,进一步为改变贫困地区的现状出一份力。”“惠购宝”社会实践团队的负责人余振宇说。目前,该团队已获得深圳一鸣投资公司100万的意向投资,并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电子商务专项赛中荣获金奖。
2016年,我校开展的“乡村精准扶贫行动”共立项66支团队赴多地进行暑期社会实践,200余农户在实践中被帮助。
走进“医院”够不到的地方
“一位老爷爷,张开嘴巴向我们展示他的假牙,他说,他的假牙装了十年都没有洗过。” 中南大学口腔医学院团委书记李昆接受采访时说道,这是湖南省邵阳市国家级贫困县城步县丹口镇的一位村民,这里生活着淳朴的人们,有的还遵循着用白醋刷牙的老方法,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牙刷,牙疼了,才知道要看病。整个镇上只有一个卫生诊所,更不用说专门的口腔诊所,人们都习惯在赶集的时候到摆地摊的牙匠那里补牙。
今年暑假,中南大学“金扇子”党员博士志愿服务团前往城步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接受了“金扇子”团队的口腔知识科普,村民们才知道了基本的口腔护理,也知道了由于一般的牙匠缺少口腔卫生环境的知识,他们做的一些修复体甚至成为了自己口腔问题的隐患。
为了改善当地居民的口腔问题,“金扇子”团队提供了免费的口腔咨询和检查,在城步县义诊期间开展了大型义诊3次,义诊约1000人次,发放了卫生知识宣传手册2000份及口腔保健物品1000件;为了提高医院医护人员处理口腔问题的能力,团队积极促成学校湘雅口腔医院与城步县人民医院签约技术指导并捐赠了最新的口腔外科医疗器械,在指导同时录制了标准使用教程来规范该院医护人员的操作,邀请知名医疗教进行专场讲座。
除“金扇子”党员博士志愿服务团之外,2016年我校共20支社会团队赴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7个地点开展医疗卫生服务。
跳跃在山那边的“心火”
“老师,真的很开心认识了您,不知下一次‘山那边’您是否还会来?我特别希望您可以再来,没时间来也没关系,只要您记得有一个学校叫大石桥乡中心小学,您曾与一群六年级的孩子一起欢笑,那就足够了!”“老师,谢谢您哦!我相信您不会后悔陪我们这群孩子短暂的15天,虽然我们很皮啦!”捏着临别时孩子们塞到自己手中的信纸,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山那边支教团团长陈司宇眼眶有些泛红,“短短的15天或许无法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但是我们也希望能够在这些孩子心里点亮一簇心火。”他这样说道。
山那边支教团最初源于几个年轻人的公益梦想。六年来,在一次次的支教活动中,渐渐发展壮大。不同于一般的支教活动,建艺院的同学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色,走出了一种新型的支教模式——文艺支教。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装饰画启蒙、葫芦丝……与艺术相关的课程琳琅满目,既契合当地的民俗风情,又让平时与文娱活动接触甚少的孩子们切实感受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然而,山那边支教团不仅仅只是艺术的传播者,也是孩子们的筑梦者。在挨家挨户的走访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家离学校不远却因贫困而失学的小女孩,因为他们的到来而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学习体验;在教授孩子们制作颇具当地瑶族风情的手工艺品时,再笨拙的孩子也都努力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在作品上;在最后齐聚一堂的文艺汇演中,平时羞涩的孩子也都落落大方地上台展示自我。前任团长关志宇对此感慨万千:“希望的种子已经种下,所有人都在期待着,它将在文艺下乡这种别样的暑期社会实践形式下茁壮成长,荫蔽一方水土。”
社会现状不能够单凭简单的一次文艺支教而扭转局面,但文艺支教的优势就在于其中所蕴含的艺术气息经久不绝,是盛放山里孩子们“心火”的长明灯,也是助力孩子们真正走出山那边的桥梁!
“农村需要法律吗?”
一位老奶奶对采访的同学说:“法律?我们不需要。”在包括宁乡团洲村、溆浦坪溪村等多个地方开展的为期15天的调研实践活动里,由中南大学法学院的同学组成的守望乡村实践团走访了近100家农户,得到的这样否定回答并不少。这些村子里,青年人多外出务工,老龄化严重,缺乏文化知识培育环境、缺乏法律知识宣讲都是影响他们法治进步的重要因素。
守望乡村实践团与当地司法局合作,开展了普法活动。““当时一大清早就有挺多人来咨询,问什么的都有。”团队成员法学院朱明珂回忆“送法下乡”活动时说,“有咨询关于婚姻方面法律问题的,也有询问有关合同法相关问题的。”活动开始不久,小小的咨询点就坐满了当地村民。让实践团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为了合同纠纷而忧心忡忡的大叔,成员们边安抚他的情绪,边为他理顺事情原委,并提出建议:“您先进行协商,如协商无果的话便可以上诉,您现在应当好好准备证据,用来为自己辩护……”目送眉头渐展的大叔起身告辞,大家都特别有成就感:“能够切实利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帮助别人,感觉真好!”
正如守望乡村实践团团长盛放所说:“或许我不能马上带给他们实质性的改变,可是关注和了解同样是大学生的职责,守望乡村,感受到的是被寄予厚望的我们肩上所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