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整改进行时】建筑与艺术学院:寻找抓手多维度促进学院发展
来源:建筑与艺术学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9日 作者:王梓懿
本网讯 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建筑与艺术学院党委始终以“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为总要求,结合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具体要求,以狠抓理论学习、重视实践调研,改进服务水平为侧重点,寻找有力抓手,多维度提升学院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教学科研实力,推动学院长足发展。
立德树人,抓好三支队伍的思政教育
立德树人,根本上是要做好“人”的工作。主题教育期间,学院党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以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三支队伍为抓手,制定针对性培训方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狠抓教师队伍理论学习和师德师风建设,多次召开全院教职工大会进行理论学习和师德师风警示教育,组织学院“三十佳”教学竞赛,编印《建筑与艺术学院教师职业行为培训手册》并进行集中学习与考核;学院萧沁教授带领团队设计创作的“人文地图”,于2019年4月在“学习强国”每日人文地图栏目以专题形式连载,丰富了2019中国版图教育年内容;师生共同创作的“半条被子”舞蹈剧深入省内外高校、社区进行演出,传播红色经典。狠抓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提升,深入学生课堂、班级、寝室,以主题班会、年级讲评会等形式将主题教育的精神传播到学生中去;依托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工作室开展工作沙龙和主题研讨,助推工作效果提升;指导学生创业团队开展红色经典文创创业实践,在实际工作中诠释主题教育内涵。狠抓学生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觉悟提升,召开学生干部培训会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主题教育精神;组织全体学生党员“亮身份、找差距、即整改,做表率”,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同频共振,做好三个课堂的协同建设
同频共振,重点是在“协同”上下功夫,以往学院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设置不够均衡,效果发挥不够统一。主题教育期间,学院在做好第一课堂教学考核及评估的基础上,着重进行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建设,提升一二三课堂的协同力和系统力,增强学生培养水平。建好第二课堂阵地,组织师生集中观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最美大学生、辅导员”发布仪式等视频并进行集中研讨,提升国家荣誉感和榜样示范力量;分别组织举办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的新生风采大赛和以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为主题的元旦晚会,师生通过历史故事再现、红色歌曲演唱和红色经典诵读等节目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风采,传承红色基因,提升思想觉悟。搭好第三课堂平台,组建由党员、团员、保研学生、学生干部等不同类型学生组成的“山那边”支教团,前往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第二小学进行支教活动,鼓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支教期间组建临时党支部,多名团员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支教团返校后组织“义卖”活动,使山区孩子的作品被更多的大学生了解,扩大教育影响力,反哺扶贫工作;加强社团管控,对学院新媒体平台进行“拉网式”排查并一一备案,明确责任人,做好宣传工作。
调研实践,紧扣三个方面的服务提升
调研实践,关键是要扩大调研覆盖面,提升实践深入度。主题教育期间,院党委共开展调研座谈会25次、涉及师生近400人,共形成6个方面12条问题清单,通过整改提升了服务水平。提升学院服务师生水平,为创业南楼、艺术楼安装了饮水设备,解决了学院师生反映多年的问题,组织全院师生前往铜官窑进行现场调研,寻找文化创作、教学科研对接点,提升学科竞争力和文化传播力,同时学院在设备更新、职称晋升、科研平台、人才引进、空调安装、专业教室、党日活动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完善教学条件,提升党建质量。提升师生服务国家影响力传播水平,切实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展示中南师生风采,卢雨教授作品《碰撞﹒2019》亮相第二届中欧国际艺术双年展,我院师生也同时亮相维也纳金色大厅,承担双年展开幕式演出任务,部分师生赴法国奥尔良大学进行文化交流,并现场演出,弘扬红色经典。提升师生服务社会水平,以学科特色为出发点,开展保障民生,扶贫扶困活动,学院区域化共建“美丽楼道”项目是基层治理和社会创新的探索,让区域化党建在老百姓家门口发力,提升居民幸福感,多名教师深入江华瑶族自治县进行文化调研,开展文化扶贫,研制了120余件长鼓文化创意设计产品,获得2项外型专利和4项著作权专利,牵头组织的千人长鼓舞广播操在中央电视台展播。
初心不改,使命在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永远在路上,建艺院党委将团结一心、砥砺奋进,进一步提升学院党建工作水平,提升服务师生能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做贡献,为国家的发展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