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红色中南·传承】肖利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08日 作者:张翰尹

“母亲虽生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当肖利民回忆起自己入党56年的岁月时,他饱含深情地念出了这句歌词。

“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是我最光荣的事情。”1956年,20岁的肖利民在进入大学的第二年,成为预备党员。从此,“听党话、跟党走、为人民服务”和入党誓言一起,深深印刻在他的心中。此后,无论是在野山沟支援国家三线建设,还是在中南大学机械工程系任教,他始终初心不改。

唯实惟先,甘做伟大事业的“螺丝钉”

大学毕业后,肖利明留在母校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任教了8年。1968年,肖利民携夫人响应党中央开展三线建设的号召来到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龙泉山脉西麓,支援东方红机械厂建设。

当时的东方红机械厂还处于筹建阶段,没路、没电、没厂房,面对这种情况肖利民不禁傻了眼。既然什么都没有,那就从无到有、从零开始。没有住所,他们就住在残破的山下旧庙和衣入睡;没有公路,他们就每日在天蒙蒙亮时徒步上山;山上没有食物,他们只能在日头毒辣的正午下山吃饭,紧接着又匆忙回到山头指导厂房建设。他和夫人就这样一干大半年,扛起了“三通一平”的任务,战天斗地,带领民工把路修通,把工厂建起来。随着“三通”成功,肖利民也得到了当地工人的一致认可。

1969年,工厂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国家核反应堆的一个重要部件的生产遇到了瓶颈,为此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单位人员在全国跑了一圈,都没找到能加工的工厂。听闻这个消息,当时作为车间技术组组长的肖利民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担子。他拿着搜集来的数据资料和调研材料,从车间调了两个帮手,没日没夜地投入了研发工作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成功攻克难题,并获得了机械工业部和成都科技大会所颁发的科技进步奖。回忆起这件事,肖利民仍带着难以掩饰的自豪:“那设施要求可高了!光加工费就能够发我们全厂三四个月的工资了!”但比起自豪,更多的是对厂里伙伴的感谢,攻克难题离不开大家的群策群力。

1968年至1980年,在东方红机械厂的12年中,肖利民用血汗,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勤勤恳恳,师生心中的“摆渡人”

1980年,肖利民携夫人来到了长沙铁道学院(中南大学前身之一),重新站上了三尺讲台。

3年后,肖利民被校党委组织部任命为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肩上的责任又多了一份。但在繁琐的行政事务之外,他丝毫没有怠慢教师的本职工作,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知识“摆渡人”。担任系主任以后,他的“渡客”也就不仅仅是学生了,作为一名教学管理者,如何做好教师的“摆渡人”,对他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

1985年,教师职称评定工作重新开展,这个重担落到了肖利民肩上。于是下班后,肖利民常常是一进家门,抬眼便看见家里坐着前来陈情的老师和满眼热望的同事。他从不回绝拜访,而是每天倾听同事们的心声,讲政策解疑惑,常等到月至中天才能把最后一位客人送出房门。而这之后,肖利民才能开始第二天的备课,一直到凌晨三点左右才能上床休息。连轴转的工作安排压垮了他的身体。在担任系主任期间,肖利民患上了严重的气管炎,每到冬天就咳嗽不止,打青霉素成了他的家常便饭。“每个月反复打针,两面屁股都打成硬坨,针都打不进去了。”回忆起这些往事,肖利民却说:“对于党员来说,群众的事情没有小事,都是大事情,所以肯定要积极解决他们的问题,不能退缩不能懈怠。”

对他来说,机械系就像是他的另一个家,大到项目申报、学科建设,小到同事的工作、学生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他都事无巨细地操心着。同事们也把他当成了家人,亲切地称他为“老肖”。

退休后的老肖仍是个热心的老党员,现已84岁高龄的他经常前往社区委员会,帮助本楼栋的群众办理公共业务。当被问到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来跑这些事情时,他说:“我们这一栋我还算是比较年轻的”。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正如其名字,肖利民一生都在践行一个党员的初心。“这一辈子我都是按党的要求在努力工作,实实在在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这是他一生的座右铭,也是他往昔岁月最好的注解。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