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南温度计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31日 作者:王彭韬雯 胡诣涵 邓皓迪
2021年转眼即将划上句号。回望这一年,我们曾穿过严寒酷暑,也曾体会冷暖交织。这一年,我们在中南感受不同的温度。
冷凝——“低温”中南
7月盛夏的一天,湘雅医学院新校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考验。一位邮政工作人员下车后突然头朝下倒地,面部血流不止。紧急关头,路过的师生们迅速冷静下来,有条不紊地对患者展开救助。在互相配合中,患者得到第一时间的妥善处理,最终得以顺利救治。
护理学专业2020级研究生姜燕是这场事故的第一现场目击人,也是第一位参与急救的人。她表示,“虽然刚看到患者时有点慌乱,但还是告诉自己要镇定,按照步骤一步一步来。其实在平时的课程与实践中,心理素质的锻炼是我们尤其注重的一点。保持冷静沉着的心态,是医者必需的素质。”在炎热难耐的天气里,化解千钧一发险情的,是中南人的沉着冷静。
湘雅医学院师生共同救助倒地患者
2021,中南人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进军。科研这条路上,有激情,有荣光,但每一项成果的背后,不只有激情的燃烧,也凝结了中南科研人默默的“低温”沉淀。
在今年,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胡岳华-孙伟教授科研团队终于攻破了“砷碱渣无害化处理”世界性难题,为“世界锑都”疗“毒”。从技术课题提出到最终落地投产,锑冶炼砷碱渣技术攻关走过了十年光景,这项世界性难题的锡矿山上,留下了多位中南矿冶前辈辛勤奋斗的足迹。经过数十年磨一剑的攻克与沉淀,胡岳华-孙伟教授科研团队终于在今年开发出以“砷碱高精度矿化分离”为核心的砷碱渣高精度矿化分离及减污降碳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将有效解决锡矿山地区历史遗留砷渣环境污染问题,为锡矿山去污还绿披新装的壮丽画卷涂上靓丽的中南色彩。
2021,中南大学喜获三项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获奖的背后,是中南人多年的耕耘与付出。自动化学院阳春华教授团队历经十多年深入研究,突破了复杂资源条件下锌冶炼过程的稳定控制和全流程优化技术瓶颈,发明了锌冶炼过程智能控制与协同优化关键技术,助推了有色金属工业转型升级与智能化发展;湘雅二医院周智广教授团队历经25年的持续攻关,围绕糖尿病免疫诊断及治疗这一难题,突破了现有的诊治瓶颈,实现了全链条创新,为整体提高糖尿病的诊治水平、开创国际糖尿病免疫学领域新格局做出了贡献;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邓敏教授参与完成的“智能化地图综合与多尺度级联更新关键技术及应用”,经过多年的系统研究,创造性地提出并发展了智能化地图综合与多尺度级联更新关键技术,有力地提高了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默默行走在科研的漫漫长路,敢啃“硬骨头”,甘坐“冷板凳”,戒骄戒躁,开拓深耕。中南人怀持“低温”的态度,淡泊名利、勤耕不辍,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持续提升担当国家使命的能力和水平,为我国由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温馨——“暖意”中南
2021年,对于中南师生来说,是温暖的一年。学校持续推进“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把实事好事办到师生心坎上,实实在在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
冶金与环境学院的研三学生彭健飞一直住在因修建年代久远而条件欠佳的校本部10舍,今年回宿舍时,却惊喜地发现宿舍的大变化。“寝室可利用空间明显变大了,床桌实现了一体化,窗户也更明亮了,更宜居,终于我也住上了‘别人家的宿舍’!”。今年暑期,学校对7栋宿舍进行升级改造,对3200余间学生用房进行粉刷维修,更换公寓式组合家具1700余套……彭健飞所居住的10舍就是此次参与改造的学生公寓之一,学校暖心的关怀让他更有动力投入接下来的学习与科研。
“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相关成效
无线网从公共教室拉到学生宿舍,线下办事服务线上化,搭建数据一次填报搜集平台,“一网一站一平台”的信息化建设让中南师生学习工作的效率“跑起来”;为促进健康育人,丰富师生体育生活,学校完善各类文体设施,投入使用“共享器材站”“摸高打卡器”,方便师生随时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为鼓励教学创新,学校重构智慧教学空间,为教师、为学生、为教学改革提供场所;举办“校领导与学生午餐会”,学生与领导老师面对面,畅谈对学校的意见建议……这一年,学校将对师生的关心融入工作、学习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温暖是师生们在中南感受的另一层温度。
2021,中南不仅将温暖弥漫校园,更以大爱将温暖带向国家。7月末,张家界的疫情掀起波澜。疫情初显,中南大学三所附属医院便迅速反应,陆续分批派出相关学科专家、核酸检测团队和心理咨询医疗队开拔出征,驰援张家界等地。中南湘雅人又一次战斗在护佑人民健康的抗疫一线。
在收到支援张家界的“征集令”后,曾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院区抗疫的湘雅三医院神经内科护士喻俊依然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湘雅二医院妇科三区护士长孙淑娟是此次医院所派医疗队的队长,去年她作为医院第三批援鄂国家医疗队员参与了武汉抗疫,今年她也再次奔赴前线。湘雅医院医疗队队长、国际医疗部李东杰医生刚结束为期1个月的发热门诊支援工作,又立刻投入新的战场,“在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13年党龄的党员、一名湘雅人,任何一个角色都不允许我犹豫。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就应该挺身而出。”李东杰表示。
从长沙到张家界,从湘江到澧水,中南湘雅人以自己义无反顾的身姿闪耀使命担当和医者情怀,释放暖心的中南温度。
炽热——“燃聚”中南
2021年,“炽热”同样是属于中南的温度。
“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那还有国么?”9月,中南大学红色宣讲团成员铿锵有力的声音感染着操场上的八千新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夏希贤便是其中一员。在军训间隙,他认真聆听宣讲团讲述的向警予、蔡畅、杨靖宇、徐特立、陈树湘等多名英雄的红色故事后感叹道:“听故事听到入迷处我会忘记身处的环境,完全沉浸在先辈们为革命、为共产党事业奋斗的热烈滚烫的精神世界里。”
这一年,中南人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通过多种方式,感受中国共产党从“星星之火”到“可以燎原”的温度。
中南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场音乐会
在师生党史知识竞赛里,师生们热切参与,在激烈的答题对决中竞相展现党史学习成效;在红歌合唱比赛、“永远跟党走”交响音乐会、原创大型歌舞诗《中南故事》、中南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剧《张孝骞》里,中南人奏响红色“交响乐”,致敬党的百年征程;在红色实践活动里,同学们用脚步丈量大地,数学与统计学院400余名学生在寒假期间回到家乡,踏遍28个省份,走访了90余名党员,参观了170余个红色教育基地,汇集了341篇家乡红色故事并编辑成册。
从党史学习教育长廊,到教育展示厅,中南人在建党百年之际真切地体会到党的炽热温度。文新院2021级研究生冉倩参观党史学习教育长廊时,品尝了学校准备的冻土豆,她说:“冻土豆又凉又不可口,但难凉当时战士的满腔热血,也难凉我现在的走过长廊的激动心情。”
少数民族同学马文艳观看了“红心永向党·民族团结一家亲”文艺晚会,演出中维吾尔族、瑶族、蒙古族等民族歌舞引人入胜,民族室内乐、民族服装走秀、大合唱等节目精彩纷呈。“我感受到了不同民族艺术的魅力”,看完演出后马文艳激动地说,“我更感受到了各族同学在中南大学聚成一团熊熊火焰,点燃时代的热情与信心!”
这一年,中南大学思政实践资源体系的热度也“火出圈”,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全国高校首家“友善”体验课堂,同学们通过互动屏幕体验“友善度测评”;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价值引领课堂,师生共同聆听中南故事;在职业选择能力训练实验中心,毕业生借助小程序真实复刻求职场景……学校打造的16个思政教育主题场馆,让思政教育“有意义”更“有意思”,先“活起来”再“火起来”,走出了一条“中南路径”,“燃聚”校园。2021,“炽热”成为中南师生内心的温度。
冷凝,温馨,炽热。这是这一年属于中南的温度,更是这一年无数个中南人齐心协力、脚踏实地、锐意进取的点滴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