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光明日报:中南大学牢记嘱托坚定创新驱动的实践与启示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8日 作者:——
编者按:11月18日,《光明日报》“红船初心”专刊以整版篇幅刊发题为《紧盯“四个面向”,投身科技创新主战场——中南大学牢记嘱托坚定创新驱动的实践与启示》的调研文章,报道中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奋力投身科技创新主战场、坚定创新驱动的生动实践。
紧盯“四个面向”,投身科技创新主战场
依岳麓山,临湘江水。金秋时节,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的中南大学,银杏伴着书香,景色分外宜人。
10月16日,中南大学师生集中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盛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校师生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2013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大学考察时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荟萃、学科齐全、思想活跃、基础雄厚的优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民生建设大领域,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形成更多更先进的创新成果。
近年来,中南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前所未有的奋斗之姿投身立德树人、科研报国行动中,投身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创新主场战。
日前,光明日报调研组一行来到中南大学,深入采访科研团队,并与专家学者及学校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交流,努力探求学校坚定创新驱动的生动实践和启示。
努力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原始创新的路径
科学界有一句俗语叫“上天容易入地难”。一段时间里,世界先进水平勘探开采深度已达2500-4000米,而我国在此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向地球深部进军,是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
在距中南大学10分钟车程的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楼下,调研组见到装载在车厢里的一台“广域电磁仪”。令调研组惊讶的是,这台“相貌平平”的仪器,却有着探测地下数千米深度的超级本领。
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工程管理学家何继善创立的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何继善团队核心成员、中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副主任李帝铨告诉调研组:“电磁探测理论是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支柱方法,何继善院士一开始就瞄准电磁探测理论的世界前沿,从1996年开始致力于电磁探测理论研究,花了8年时间,解出了复杂的曲面波方程,创造了世界先进的‘广域电磁法’理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在指导学生
在解决原理问题后,何继善带领团队着手研制针对曲面波方程的发射和接收设备,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深度、高精度地下探测技术与装备,探测深度、分辨率和信号强度分别是世界先进方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的5倍、8倍和125倍,误差由原来的5%降到1%,推动了电磁勘探行业的技术进步,成为电磁法领域的领跑者。
如何使“领跑”领域加速涌现?调研组了解到,中南大学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努力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原始创新的路径,从而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持续领先。
中南大学科学研究部部长李启厚告诉调研组,在向着世界科技前沿奋进的征途上,为矿物加工浮选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王淀佐院士,专长于金属材料及其塑性加工的左铁镛院士,矿业工程科学技术专家古德生院士,以“极端制造”思想开拓高端制造研发新场域的钟掘院士,致力有色金属冶炼节能技术研究的刘业翔院士等,以及许多国家级中青年专家团队一刻也没有停步。在他们的带领下,中南大学正不断推动基础理论向更高维度拓展,推动基础理论与原始创新紧密结合,向着建设成为具有一流科技实验力、自由探索内生力、核心技术原创力、重大工程支撑力及领域话语掌控力,在全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奋勇前进。
努力打通科技进步服务经济主战场的路径
人们习惯把铁路称之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今天,神州大地飞驰的高铁,已成为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铁路现代化这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场,中南大学科学家团队不断创造着新的历史纪录。
大风是铁路运输的“天敌”。中国工程院院士田红旗团队则是勇战这个“天敌”的“驭风使者”。
这个由田红旗领衔、中青年为主的科研团队长期驻扎在荒漠戈壁、高原山脊,冒着生命危险找风、识风、防风,研究出了“铁路大风监测预警与行车指挥系统”。这项技术是“青藏铁路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过持续研究与改进,他们创建了大风环境下铁路安全行车技术体系,解决了世界风灾最严重地区的高速高原高寒铁路行车难题,将该技术广泛运用于新疆铁路、京沪高铁、沪昆高铁等国家重大铁路工程中,完成了穿越百里风区的新疆铁路立体防风体系设计并运用至今,实现了15级强风下兰新线列车快速安全通过风区。
空气动力问题是制约高速铁路发展的瓶颈之一。面对这一挑战,田红旗团队迎难而上、从零开始,全力投入高速铁路气动设计理论方法、技术及系统,构建起我国铁路空气动力学基础与工程技术体系,创立列车气动外形结构协同设计、列车/隧道耦合气动结构优化等方法,实现气动阻力、交会速度由技术落后到世界领先,关键气动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2022年4月21日,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领先新型复兴号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创造了明线相对交会时速870公里世界纪录。中南大学为这一世界纪录的诞生,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中南大学高速列车研究中心主任梁习锋告诉调研组:“我们自主研建的列车气动动模实验系统,动模型列车速度从时速200公里到400公里,再到现在超过600公里,跑出了世界最高速。从1997年我国铁路六次大提速开始,一直到现在我国所有的高速铁路的空气动力学试验,我们次次都参加了,从没落过一次。”
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2021年12月,在湖南冷水江市召开的锡矿山地区砷碱渣无害化处理技术改造项目竣工验收评审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困扰全世界的砷碱渣治理难题被攻克。中南大学胡岳华—孙伟团队开发的以“砷碱高精度矿化分离”为核心的砷碱渣高精度矿化分离及减污降碳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为砷碱渣污染的难题找到了最优解,新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年来,中南大学坚持围绕学科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服务产业链,从根本上打通了“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工程转化—产业发展”成果转化全链条,促成强链补链延链重大成果就地转化,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为湖南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航空动力三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经济主战场在哪里,中南大学的科技创新方向就向哪里聚焦。科技成果只有用起来才能“活”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其服务国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南大学将始终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不断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发展的强大动力。
努力打通核心技术攻关和国家重大需求的路径
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把“卡脖子”的材料和器件列为科研攻关的重大任务,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彻底实现自主可控。
“科研人员不能光挑芝麻担子,要挑就挑大担子,干国家需要的大事。”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黄伯云院士带领团队,聚焦国家航空航天新材料研发重大战略需求,他们瞄准碳/碳航空刹车材料这一前沿研究领域,走出了一条与国外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改写了中国飞机依赖进口碳和碳航空刹车材料才能落地的历史。
2015年,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C919大型客机提供了机轮刹车系统关键技术。2017年,C919首飞成功,黄伯云院士团队获“C919项目首飞先进集体”。
2019年10月,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商飞共建的“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落户长沙,成为国内唯一、国际先进的大飞机地面动力学平台。
长期以来,团队坚持不断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国家载人航天、大飞机、高超声速飞行器、高速轨道交通等领域提供了一大批高性能先进材料及构件,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作出重要贡献。
“重大的国家任务,一定要把它完成,才能圆我们自己的发展梦。”黄伯云正是这样以身作则,与团队成员一道聚焦国际学术前沿,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集中力量解决学科前沿问题,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
我国是世界金属冶炼第一大国,冶炼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造成污染。
调研组在中南大学新校区“金贵楼”内的墙上看到,一张中国地图上,其中有26个省区都画着红旗。“每实施一项工程,我们就会在地图上画一面红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副校长柴立元介绍,8年多来,中南大学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瞄准重金属污染防治这个业界的“顽瘴痼疾”,发展创新了3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实施工程300余项,工程分布于全国26个省区,并辐射到俄罗斯、塞尔维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努力打通科技创新服务全民健康的路径
调研组来到中南大学异种移植医用级供体动物培育中心,身穿蓝色无菌服的工作人员正在给猪喂食。封闭式无菌恒温空间里,每头猪都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吃的是特殊配方的营养餐。
“这些经过特殊培育的供体猪,可以成为许多糖尿病患者的‘救命猪’。”湖南省异种移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教授王维说。2021年11月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数据显示,全球约有5.37亿成年糖尿病患者,相当于每10个成年人中1人患有该病。此外,全球约5.41亿成年人糖耐量受损,这意味着面临较高的2型糖尿病风险。调研组了解到,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且有年轻化趋势。
在中南大学,以王维为代表的科研团队对异种移植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在猪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研究领域,建立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异种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全体系成套技术。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发展,王维团队已完全掌握异种动物(如猪)的基因修饰技术,可首先以异种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为突破口,继而逐步研究合适的异种器官移植,如肝、肾、心、肺和胰腺等器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贺志军说。
生殖与干细胞工程研究所研究创立人类先进辅助生殖技术,诞生我国首例供胚移植试管婴儿、首例超快速冻胚试管婴儿、世界首批经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PGD/PGS试管婴儿,获批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数十万不孕不育家庭带来幸福,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作出贡献。
中南大学常务副校长、湘雅医学院院长陈翔说:“为人民生命健康服务只有进行时,在以科技服务人民生命健康的征途上,中南大学牢牢抓住人民生命健康这个最大时代关切,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创新主场战,实实在在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把科技创新融入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里。”
启示: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
中南大学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以“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科技理念为引领,通过瞄准产业制高点加速学科链创新链集群建设、瞄准技术制高点抢占先发优势、瞄准人才制高点引育产业人才、瞄准平台制高点提升创新能力、瞄准一流环境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和建设性社会需求的不断突破,加快实现创新发展、高效发展、集聚发展、开放发展以及特色发展,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不断强化先进创新成果核心技术供给力。技术促进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向高端攀升。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基础工业软件供给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水平。围绕产业链优化学科链,部署创新链,聚焦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推动一批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重大成果落地转化,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芙蓉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周宏灏和团队成员在进行科研讨论
不断提升先进创新成果平台支撑力。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国际重大影响力的高端研发平台,推动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金属资源绿色科技创新中心和示范基地;引入行业领军企业最优质资源,建设若干适应学科前沿技术研究所需的重大核心共性关键装备、科教资源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培育一批在前沿交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构建重大需求与协同创新的传导机制,推动学校与央企、政府、投资机构等知识、信息、人才聚合。
不断激发先进创新成果发展活力。深化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新评价体系;推进科研组织机制改革,建立“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科技组织模式;创新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推动学校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把优质科研、产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和优势,把科研设施转化为教学创新平台,把科研成果、产业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培养支撑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不断提升先进创新成果转化水平。构建知识产权运营特色模式,坚持将知识产权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全过程,坚持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来源并服务于科学前沿、重大工程和生产一线;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广泛对接行业、企业需求,搭建学校技术转移服务网络,建立技术需求收集和成果发布机制;加速技术创新衍生新型产业,大力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将高价值专利培育作为提升学校专利质量,促进专利转化运用的突破口,有效促进高价值专利技术成果的就地就近转化;构筑高水平医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平台,完善以引领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
不断打造国际一流高水平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科技创新核心在人、关键在人。学校牢固树立“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理念,着力畅通科技人才引、育、留、用渠道,坚持以平台聚人才、以事业留人才、以发展兴人才,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尽职免责,全方位激发人才创新积极性。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调研组成员:湖南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钟君,湖南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潘小刚,湖南省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蒋俊毅,本报记者龙军、禹爱华、赵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