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23年记:我来,我见,我成长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29日 作者:邓皓迪 谭杰豪 陈炎婧 曾兆麟
2000年4月29日,原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为“中南大学”。迎着世纪曙光“新生”,中南大学开始了新的航程。
那一天,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呱呱坠地,多年后与中南相遇,在此求学。那一年,怀抱梦想的“他们”成为新“中南人”,在此书写奋斗故事。
今天,我们从“他们”的视角,来看看这些有关相遇、见证和成长的中南故事。
我们的中南初体验
“中南最突出的特点是学子们在真正地践行着‘知行合一’。”——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研究生李凤合,出生于2000年4月29日
李凤合在校本部观云池旁
李凤合与中南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缘分。“高三时,我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后来巧合地发现这句话是中南大学的校训。”2021年暑假,李凤合参加了中南的夏令营,期间了解了许多学校的历史,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生日恰好与中南合并组建的日子是同一天。一年后,他成功考研“上岸”,成了一名真正的中南人。
步入校园,优美的环境增添了他生活的诗意,多样而实惠的食堂满足了他对美食的向往,但是在李凤合看来,中南最突出的特点是学子们在真正地践行着“知行合一”的校训。“来中南之后,我发现,大多数同学们都有着清晰的认知和规划,不仅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做什么,而且真的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课题组里融洽温馨的氛围、导师的关心和指导也让李凤合感到精神振奋,重新开始对自我的认识和欣赏,逐渐明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成长规划。“希望自己好好珍惜在中南的校园学习生活,践行中南校训,无论做出什么决定,都要拿出最好的精气神!”
“‘大气’和‘温暖’是我体会到的中南关键词。”——化工院2022级研究生龚雨霞,出生于2000年4月29日
龚雨霞(左)在实验室
在去年酷暑的热浪中,龚雨霞踏上了中南这片陌生的土地,如今她迎来了在中南的第一个生日,得知“与中南同岁”这一特殊缘分的她,仿佛与中南的关系愈发近了。
回忆刚来中南的场景,她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词是“大气”,校园的宽阔、教学区域的整洁干净、实验室的井然有序让她憧憬在中南求学钻研的美好年华。第二个关键词则是“温暖”。尽管一开始课题组研究方向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冲突让她的内心十分矛盾,但鼓起勇气和导师交流想法后,导师适时地为她调整了研究方向和学习计划。这让她感动不已。除了老师的亲切和蔼,师兄师姐对她的照顾、甚至是路边的陌生同学也带给了她不少的温暖。“有一次我心情不好在宿舍楼下哭泣,一个同学递给我一颗糖果,真的很甜。”虽然龚雨霞来到中南未及一年,但是中南的温暖让她早就把这里当成了归属和港湾。“我想要慢慢散步来看遍中南的一草一木,细细体会在中南的生活,和学校一起不断向前、不断收获。”
我们见证中南之变化
“我眼中的中南从未停下向前迈进的步伐。”——通信工程专业2021级研究生周茜,出生于2000年4月29日
周茜(左)本科毕业时在校本部留影
本科就读于中南、如今研二的周茜已经是第六次与中南一同“庆生”了。大二时,周茜加入了学院新成立的微信公众号“中南cc君”新媒体运营团队,见证着公众号一点点成长起来,“这是我本科时期做的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不仅是“中南cc君”,看着信息大楼从奠基仪式时大片的空地到建成为明亮的教学楼、入学时还在翻新的八食堂逐渐成为同学们心中的“网红食堂”、地铁三号线“中南大学站”终于落成……本科四年里周茜切实感受到中南从未停下向前迈进的步伐。
研究生阶段周茜依旧留在了熟悉又亲切的中南校园。解锁新的实验室后,她在这里与伙伴们一起学习研究、一起准备竞赛,为了美好的前途共同拼搏努力,也曾聚在一起游戏放松,一起为世界杯欢呼呐喊……和谐温馨的实验室里装载了同学间深厚的“革命友谊”,也见证着周茜在中南校园的成长变化。现在的她每次听到地铁站播放“Railway Station of CSU”时,内心满是回家的温暖。
“这些年学校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同学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南校区宿管站站长舒小梅,2000年2月来校工作
舒小梅(右)在工作中
2000年,舒小梅来到中南大学从事宿舍管理工作。那时候的学生宿舍,没有空调、洗衣机和独立卫生间。在酷热的夏天,学生只能吹风扇;在湿冷的冬季,也只能手洗衣服。作为宿舍管理员,一个楼栋数百间宿舍钥匙是“重要资产”,每年光配钥匙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现在宿舍环境好了,每一层都有浴室,每一户都有空调,缴费、报修只需要在手机上点两下,刷卡开门省时又方便。”23年过去,舒小梅觉得学校的条件越来越好,同学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方便了。而现代化工作系统的跟进,让舒小梅觉得自己的工作也越来越轻松了,越发享受岁月静好的校园生活。看着23届四面八方而来的学子进入中南校园,目送过23届中南学子奔向五湖四海,舒小梅很想念宿舍楼里进进出出过的同学们:“学校越来越好,欢迎同学们常回‘家’看看!”
我们与中南共成长
“我非常热爱教学这门事业,教学就是我的使命。正是学校给予我养分,我才能快速成长。”——计算机学院教师康松林,2000年4月来校工作
康松林(左一)在为学生课外辅导
2000年4月,计算机学院康松林老师被分配到了当时的长沙铁道学院任教。刚刚入职的他工作还不到一个月,就见证了学校的“摇身一变”。对他而言,中南大学的合并组建不仅代表着工作单位名称的转变,更是教学平台的一大转变。遇到更多优秀的同事,身处越来越完备先进的研究环境,康松林也因此得以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大展拳脚。
这些年,康松林已经从一枚“青椒”成长为“资深教师”。他和同事们一起进行交流学习与合作研究,使“中南大学”的名字在湖南省教学成果奖项的获奖名单上频繁出现;好学上进的学生寻求他的指导,带着“中南大学”的标签闯入全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重点赛事。多年任教的经历使他的教学理念不断成熟,“教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方法比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更加重要。”课本上的固有知识点不再是讲课唯一的重点,康松林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课前预习,也会认真准备与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设计,还连续十几年坚持在周末为学生答疑辅导。对康松林而言,学生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成长,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与回报。
“学校的学科水平由教师直接体现,教师的成长往往也是学校的成长。”——物理与电子学院教师夏庆林,2000年6月来校工作
夏庆林在自己的办公室
2000年6月,硕士毕业的夏庆林来到刚刚合并组建的中南大学物热系工作。当时学校的物理学科相对薄弱,教学设施尚缺,多门理工科专业师生共用着公共实验室。
来校不久,在学校大力鼓励和支持教师自我提升的政策下,夏庆林攻读了材料学博士,为基础物理专业出身的他后来“跳出物理”创造了条件。近些年,他一直在进行交叉学科研究,与合作者们共同研究的黑砷二维层状材料成果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基础学科的厚重与应用学科的致用中,夏庆林以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成长见证与践行着中南的“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也收获着自己越来越大的满足。
现在,学院早已有了独立的实验室,与工科物理基地、实验示范中心、虚拟仿真中心等平台协同助力师生自由探索、创新实践。
夏庆林庆幸23年前的那场相遇,更感谢23年里中南这片土壤的滋养:“在这里,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设计和实现自己的人生,到广阔的天地里去建设和作为。”
“在中南的成长经历是我往后工作生活的养分。”——护理学专业2000级校友李珊珊,今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
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的李珊珊
李珊珊是合并组建后的中南大学“首届新生”。在学生时代,李珊珊受到了年级办老师的诸多关心和帮助:入学后,她在生活上遇到了许多困难、情绪消极,老师便安排她在年级办担任助理工作,让她在工作之中充实生活,提升协调和管理能力,还鼓励她去考专业证书、提升专业技能,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毕业后,综合能力俱佳的李珊珊在实习生中脱颖而出,顺利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这些年,从一名小护士到普外科教学老师,学生时代养成的勤奋踏实的态度让李珊珊成长得更快、走得更稳。
20多年来,李珊珊每一次从校友群里看到中南的照片或视频,听闻学校的各类科研和育人成果喜报,都会感叹母校变化之大、发展之快。“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好好珍惜在中南的时光,让自己吸取更多的营养,走上社会成为母校的骄傲、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审:李贝 二审:韩艳 三审:王建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