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举行“四个面向”宣讲团报告会
来源:新闻中心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7日 作者:张旭 摄影:雷畅 邓皓迪
本网讯 6月5日下午,中南大学“四个面向”宣讲团报告会在中南讲堂举行。中央第五十七指导组全体成员,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处级干部、党员学生代表等700余人参加报告会。校党委书记易红为宣讲团成员颁发聘书,校党委副书记付刚华主持报告会。
2013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南大学,视察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了解高校进行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项目情况。他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荟萃、学科齐全、思想活跃、基础雄厚的优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民生建设大领域,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形成更多更先进的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回答了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朝什么方向努力、向什么目标发展等重大问题,为我们更好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来中南大学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十周年。为进一步深化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校组建了“四个面向”宣讲团。报告会上,9名宣讲团成员以小切口、大视野挖掘中南精神和中南力量,生动讲述了中南师生响应国家需求、回应时代呼唤、心系民生福祉的奋斗故事。
经世致用,托举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国梦
“2013年11月4日,是让我毕生难忘的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南大学的首站,是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柴立元院士以《牢记嘱托 为美丽中国不懈奋斗》为题,深情回顾了团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奋斗之姿投身科研报国行动,让美丽中国的梦想之路在脚下不断延展的感人故事。“我们每实施一项工程,就会在地图上画一面红旗。现在已经有300多面红旗在祖国大地26个省份高高飘扬。我希望这治污攻坚的‘红旗’插遍全中国,守护全中国。”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争春以《中南人的“棚子精神”》为题,把大家的目光引到了校园中几个“不起眼“的棚子上。抗战时期,湘雅师生在山沟里搭建“湘雅村”,在棚舍上课学习、做动物实验、做手术;20世纪80年代,学校条件有限,姜涛和团队师生就在和平楼旁的山脚下搭起简陋的棚子做实验;为了获得列车在线路上运行时空气动力学数据,列车开到哪里,田红旗院士团队的简易工棚就搭在哪里……吴争春感叹:“百年来中南人用热血铸就的‘棚子精神’本质就是坐着最冷的板凳,成就最热的事业,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研国家之所需。”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宋晓东以《交通强国里的“中南力量”》为题分享了中南人为建设交通强国而拼搏奋斗的故事。轨道交通学科团队是用生命做科研的驭风使者,他们解决了空气动力制约高铁发展、大风危及行车安全等重大科技难题;82岁的校友孙永福院士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学铁路、修铁路、管铁路,“80后”校友何永兵主动请缨,成为了中老铁路上的一员“开路先锋”。
从学校师生到扎根行业的校友,他们都在服务国家中贡献“中南力量”。“科技创新、实业报国的信仰,俨然成为刻在中南人骨子里的基因。”校团委邸可达以《从“三一”之路看中南人的创业精神》为题,以评书形式讲述了知名校友、三一集团创始人梁稳根带领团队筚路蓝缕,实业报国,让世界感受“中国制造”的力量和中南人担当奋斗的故事。
唯美有容,厚植中南精神家园沃土
湘雅医院唐艳以《同心抗疫——时间不是一个闭环》为题,结合创作的抗疫沙画,讲述了十二时辰里中南人白衣执甲,最美逆行,冲锋在前的抗疫故事。奔赴武汉一线做感控培训的吴安华,为了让患者换换口味而肩背手提地将两大包食品带到病房的抗疫护士,在独自面对内心时写下那封感人至深家书的赵春光,经过一夜的奋战让危重病人转危为安的刘志勇……“这些在疫情防控中作出贡献的中南英雄们,都将标记在时光的日历上,被传颂与铭记。”
“在学生心里,辅导员都是‘万能’的,其实哪有什么‘万能’,只不过是在回答、解决学生遇到的成千上万个问题和困惑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湘雅护理学院袁世平以《请总书记放心 我们一定会当好爱的传递者》为题,结合23年的辅导员工作经历,讲述了中南辅导员牢记总书记嘱托,帮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育人故事。
2019年7月5日,湘雅医学院2011级校友吴思离世,带着希望和爱,重回母校中南大学,成为一名“大体老师”。她的眼角膜让10岁的女孩和17岁的男孩重见光明,也让89岁的湘雅医学院老校友赵存敏老人乃至更多人备受鼓舞,加入报名登记器官捐献的志愿者行列中。党委宣传部王轩以《从无私的吴思到无私的中南人》为题,讲述了中南校园里的大爱与传承。
来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朱正午以《中南的几朵“小花”》为题,讲述了中南学子如何绽放青春之花的故事。身残志坚的莫天池用坚毅点亮生命的强光,用两个指头的敲击为中国软件做出自己的贡献;本科生刘路用创新谱写青春的华章,在夜以继日的努力中证明了“西塔潘猜想”……“他们汇聚起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动力源!”
留学生也有“中国梦”?在这场报告会上,来自尼日利亚的留学生奥涅布希·奇亚马卡·亨利埃塔以《万里同心,“一路”同行》为题,用中文分享了她眼中的“一带一路”故事。她的中文名叫“王小霞”,“‘一带一路’就是通往我梦想的路,孔子学院的汉语学习班让我的中国梦开始生根。通过努力学习汉语,我踏上了来中南的留学之旅。”她还分享了自己到江华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并担任助农主播的经历,以及“一带一路”给自己家乡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变化。
“九位报告人,从不同视角讲述中南人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奋斗足迹,娓娓道来中南人如何领会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调研的讲话精神,如何在‘四个面向’的广阔舞台上,把个人理想、家国情怀和时代精神,融汇成一首首生命的礼赞和奋进的强音,让人沉浸其中、感动不已。我们应该为中南大学的报国理想、为这个伟大的时代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书写精彩华章!”报告会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姜国俊说。“今天听完‘四个面向’宣讲报告会,我的感触很深。作为一名中南交通人,也应该向前辈们看齐,力学笃行,不断钻研新技术、新方法,肩负起青年人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深耕不辍,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祖国交通事业注入新的力量!”交通院本科生党员肖奕忆说。
(一审:韩艳 二审:邓皓迪 三审:王建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