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行远】刘恢:让绿色冶金追梦之路越走越宽
来源:新闻中心 冶金与环境学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6日 作者:——
十年过去,当被学生记者问及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的现场情况时,我又一次想起了那难忘的时刻。
那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心,观看了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深度净化和回用系统演示,我是现场技术人员之一,负责污泥凝出循环系统的演示。听了这项技术的介绍后,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与我握手。当时,作为一名刚刚回国不久的青年教师,我无比激动和自豪,由衷地感到自己的人生成长与事业选择亮起了一盏明灯。
刘恢(左四)在项目现场
探索新路,十年磨剑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民生建设大领域”,秉持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时提出的理念,我开始寻找新的发展研究方向。
恰巧,2013年联合国环境署通过了《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对“防止汞对全球的危害”达成共识。我第一次对汞的危害性有了清晰的认知,感觉非常震撼。我所从事的有色冶炼行业正是我国除燃煤外的第二大排汞源,国家有色行业要发展,汞的排放就必须要有技术来控制,我决心深耕汞的污染防治,为国家守住绿水青山。
传统应用最广泛的除汞技术是吸附技术,应用吸附剂的吸附作用除去烟气中的汞,吸附后的材料变成危险废弃物填埋起来,处理不当会造成二次污染。关注到这一点后,我决心研制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十年磨一剑,根据汞的特性,经过反复的验证和迭代,我提出了杂化配位的思路,研究开发出一类复合新型材料,在多个维度利用多种元素和汞形成反应,实现了“万里挑一”——在一万个二氧化硫分子里面选择性挑选出一个汞分子,并突破了传统技术中只能处理烟气中汞的局限,实现废气-废水-废渣等多环境介质中汞的高效捕集,让有色冶炼中的汞可以被牢牢控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不做选择题
在坚守“绿水青山”的同时,我思索的还有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抱回“金山银山”。
以往的吸附除汞技术缺点不止环境污染,而且在于价格昂贵,并且吸附后的药剂难以回收利用,经济效益较差。相较于铅、铝、锌等有色金属,汞的经济价值较高;在核电核能方面,汞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然而,国际环境公约明文规定禁止开采新的原生汞矿,所以,对于废气中的汞,我不完全把它作为环境污染物看待,更把它当成一种有待利用的资源。基于此,我提出了有色冶炼汞资源化治理的全新思路,通过高效捕集实现汞的转化回收,把污染毒物变成了有用的资源,在守住环境底线的同时把“金山银山”抱回来。
要实现这项技术突破,我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对研究对象长周期的认知、对每种猜想的反复验证、对影响实验效果因素的考察、技术在不同工程场景的应用……每一步环节都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特别是在收集烟气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部分溢出,味道非常刺鼻。但为了实验的顺利进行,我们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实现了有色冶炼汞资源化治理技术。目前该项技术已在全国有色冶炼及多个行业的20多家企业实施了工程化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回望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南过后的这10年,我从一名青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到如今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在祖国的热土上。我所研究的有色冶炼汞资源化治理技术,为推动构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绿水青山美好家园贡献了微薄之力。天更青了,水更蓝了,总书记对我们的期盼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科研工作和国家的发展永无止境。新征程上,我将铭记总书记的嘱托,不断攻坚克难,以科技创新助力祖国碧水蓝天!
(采访、整理:张贝)
(一审:邓皓迪 二审:韩艳 三审:王建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