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毕业季·以你为灯】安娜:西伯利亚女孩的“交通”学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4日 作者:王丽柔 洪佳慧
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乡村,来到远在中国的湖南长沙,国际教育学院本科毕业生安娜跨越了5000多公里。在中南大学的四年学习生活里,交通运输专业的她,不仅学着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学着用中国语境诠释“交通”,在交流沟通中,见证着人与人的距离拉近。
学会“沟通”,传递温暖
安娜出生于西伯利亚的乡村地区,她的家乡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温差大,每年最高温度达四十摄氏度,最低温度可达零下六十多度。也因此,许多道路建设迫于气候环境因素难以开展,当地交通相对落后,经济发展也较为困难。怀揣着改善家乡交通环境的心,她来到中南大学学习交通运输专业。
刚刚入学时,气候不同、饮食不习惯、课程安排不适应……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安娜。特别是蹩脚的中文不仅导致她与其他人沟通困难,更使她害羞与别人沟通。在学习上,中文的薄弱更使她对于一些专业的名词解释难以掌握,同时中俄两国知识体系和数据算法也不同,一座座难以翻越的“大山”摆在安娜的面前。
好在,每次中国同学在与安娜沟通时总会安慰道:“你慢慢说,我们不着急。”这给了她说中文的信心,让她逐渐愿意交流、敢想敢问。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国际学生朋辈互助队更是起到了极大作用,高年级学姐会时常关注她的生活起居,教会她刷卡开门、线上缴纳宿舍电费。学院的老师、辅导员也会经常询问她的近况:“最近感觉怎么样?”“课程内容能跟上吗?”一句句问候、一件件小事温暖了安娜的心,也让安娜逐渐摆脱了懵懂迷茫不知所措的局面,慢慢适应了在中南的留学生活。
身边的老师同学们以特殊的“交通”给了安娜家的感觉,她也开始学着将这份温暖传递。她参加了国际学生朋辈互助队,在学习和生活起居上帮助新的国际学生,积极地和互助队的同学们一起沟通协调,开展防火演练、知识问答、文化交流活动。在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合作过程中,她学会了如何以开放、尊重的态度倾听他人观点,化解文化差异,找到共同语言。“我会尽自己所能给其他同学提供支持和服务,这不仅锻炼了我的责任心和组织协调能力,也让我感受到了助人的快乐和成就感。”安娜说。
学会“交流”,美美与共
在中南大学的生活时光中,安娜学会了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进行沟通交流,也认识到了世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文化交流中,她不仅倾听,也乐于诉说。
去年12月在中南大学新校区举办的“一带一路”十周年国际文化节最令她印象深刻。各国的学生们穿上各自的特殊服饰,带来了独具特色的产品,互相品尝特色美食。“大家吃过巧克力后都夸赞我们国家的巧克力,我特别开心!”在文化节上,安娜向大家展示了自己民族的文化,感受到了不同国家文化的多彩,也深刻感觉到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意义。
除了校园内的文化活动,安娜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2022年暑假,安娜和留学生伙伴们前往湘西自治州十八洞村开展了调研活动。到十八洞村后,安娜为这与印象中不同的乡村景象而惊讶——当地的交通线路规划完善,公交巴士等一应俱全,还有多条自驾线路可供选择。除此之外,当地村民也保留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并将民族的文化融入到产业发展。
安娜在老师的带领下,亲身体验了当地的特色刺绣,品尝了当地的美食。“这些产品不仅可以当做旅游的纪念品吸引游客,同时还可以通过发达的‘交通’卖到外地促进当地的发展。”在与当地人交谈的过程中,安娜不仅被他们的真挚给打动,更萌生了将这些经验带回家乡、服务家乡的想法。“中国现代化的乡村面貌让人非常羡慕,我非常想用在中国学习到的经验建设我的国家。”安娜感慨道。
安娜(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中南的四年时光,让“学好‘交通’,理解文化差异,促进共同繁荣”成了这位西伯利亚女孩的梦想与追求。这个毕业季后,安娜将在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继续读研。她希望未来能投身于中俄的天然气贸易之中,用自己的力量守护一方“交通”。
(一审:邓皓迪 二审:唐潇珺 三审:王建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