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特写】郑教授的开放式精品示范课
来源:新闻网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7日 作者:唐夏
本网讯 (通讯员:唐夏) “大学里有一棵‘树’,名字叫做‘高数’,上边挂了好多人。”说起《高等数学》这门公共基础课,许多同学表示“恐高”。
然而,在本学期,在数学与统计学院郑洲顺教授的《高等数学》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里,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
“冰箱的4只脚里面有一只是可以调控的,有了这只可以调控的脚,再不平坦的地面也可以让冰箱站稳。”坐在课堂里听课的物理升华班大一学生于天宝和许多同学一样,不相信这样的事实,郑老师通过论证函数的连续性,向同学们分析、解释了这一原理。下课后,于天宝摆弄了几下凳子,真相更加明朗。
朱培章在听有关“导数”这一章时,自告奋勇地上台讲了导数的动机、应用和意义,虽然他说讲的不是很好,但是同学们给予他的掌声和老师的鼓励可以让他兴奋3天3夜。
我校自开展教学改革以来,投入240万元用于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计划建设,《高等数学》等12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首批入选,由有教学经验和教学科研成果的教授担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项目主持人。目前已有《大学物理》、《大学英语视听说》、《工程图学》、《运筹学》等9门课程紧张有序地开展,本科生院组织力量督导和抽查。
《高等数学》的“开放”,一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开放。课前给学生设计导学,让学生“学中做”;课堂上让学生为主体讲解自己掌握的知识,提出不懂的问题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和学习,让学生“做中学”;二是课程教学资源的开放。将课程的学习资料和教学资源放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和课程教学网站,让学生随时可以查询,将课程的学习、讨论、交流延伸到课外。
学生们说,这样学习高数,不再“恐高”了。
郑老师介绍,为了每堂课的导学设计,他们成立了高等数学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建设小组,有6名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和研讨,每一份导学可能都是4、5个小时讨论的结果。郑老师坦言,《高等数学》这门课由原来的192学时缩减为160学时,任务重,压力大,但他们有信心。
下课铃响起,郑老师被学生们围住答疑,常常到下一节课的学生和老师都进了教室。
听了49学时《高等数学》的朱培章同学说,这种教学方式很好,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还读到了老师传授的人生阅历和治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