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改革特写】材料院的年轻人

来源:新闻中心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02日 作者:王海南

2012年1月和2013年12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余琨、刘军、冯艳、潘安强、吴壮志、张宁等青年教师来说,是喜庆的月份。

这两个月,余琨、潘安强被聘为升华学者特聘教授,刘军、张宁被聘为升华猎英学者,冯艳、吴壮志被聘为升华育英学者。对于这些青年教师来说,系列人才的培育和遴选支持对他们的成长,无疑起到“水涨船高”的促进作用。

“学院良好的软环境和对归国青年教师特色平台建设给予的大力支持,对自己的成长助推作用是巨大的,正是有了这些支持,我才能够在短时间里搭建起实验室,开展有特色的科研工作。”从澳大利亚回国的刘军说。在学院工作不到两年时间,他成功申报了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在能源领域顶尖期刊EES(IF:11.6)上发表了论文,所在团队成功申报了新能源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方面的863项目。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梁叔全说,自学校开展全面深度改革以来,校院两级联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一系列举措已经初显成效,学院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那么,学院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究竟遵循了何种思路,采取了哪些举措?

梁叔全认为,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任何支持青年人才的培养是事关学院、学科发展的大事。不过,“刘路常见,刘路破格提拔教授级研究员却不常见。”他说,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做法,尽管是我校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的标志,对于广大青年教师有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但这样的机遇还是十分难遇。如何在面上进一步激发多数优秀青年教师的潜能,形成青年人才快速成长的长效机制,则是另一个重要命题。

为此,材料学院党政管理团队积集体的力量,聚全院师生的智慧,走内涵发展之路,坚持在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下功夫、出力气。2010年以来,学院经广泛调研,深刻反思,决心下大力气解决青年人才成长方面长期存在的“软环境不软,硬条件不硬”的问题。

出台的一揽子政策包括:出资打造条件较好的学术报告厅,拿出适当经费,支持青年科协每周举办学术课堂,形成特色材料青年科学家讲坛;支持学生会组织“材子材女”论坛;从学科建设经费中拨出专款支持优秀青年教师构建特色专用平台……

对于“青年科学家讲坛”,升华学者特聘教授余琨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全院学术氛围比以前浓很多,青年科协每周至少举行一次讲座,密集的学术交流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参与广泛的交流合作,尤其是与国内外知名专家之间的学术交流,有力地助推了优秀青年人才的成长。”

学院的改革措施力求“接地气”,升华特聘副教授刘胜胆老师说:“梁叔全院长等院领导经常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了解青年教师存在的困难,征集青年教师对学院、学科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我觉得这种方式很好,一方面改善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条件,另一方面利于青年教师融入学院,增加话语权。”

学院的做法让青年教师们看在眼中,感激于心。刚刚被推选为材料学院青年副院长的80后青年教师冯艳副教授说,“材料学院开展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推动我们年轻教师交流互助、大胆创新、吃苦耐劳,让我们获益良多。”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