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记一位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成功救治
来源:湘雅二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14日 作者:王玉林 王建新
这是一场“持久战”:病发在仲秋、出院已近年关,住院106天;
这是一场“拉锯战”:重症胰腺炎、全身感染、脾动脉破裂、消化道大出血……病情反复,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这更是生死场上技术与胆量的考验:全院上十个科室数十名医护人员齐心协力,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拼搏,数次向禁区发起挑战……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日前,返院复查的刘老,拿到显示正常的体检报告单后,感慨万千。
106天的坚守
65岁的刘老是湖南常德人,身体一向健康的他,2013年9月1日上午突然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中午家人便将其送到湘雅二医院急诊室,被诊断为重症急性胰腺炎,随即收入普外科肝胆胰病区。
重症急性胰腺炎属于急性胰腺炎的特殊类型,是一种病情险恶、并发症多的急腹症,死亡率高达30%。所幸的是,在湘雅二医院的精心治疗下,刘老逐步康复,两个星期后,准备出院回家过中秋。
然而,就在中秋节(9月17日)的前两天,刘老因继发感染导致持续高烧,陷入病危,不得不继续留院治疗,随后的病情更是一波三折:几乎所有抗生素都无法控制体内的感染,行穿刺引流后,成功退热;10月9日凌晨,突发脾动脉出血;术后因并发症住入ICU;11月21日,突发消化道大出血;11月29日再度消化道大出血,直至12月16日才康复出院。
这106天的历险让刘老和家属难以忘怀,从急诊、入院,到手术的漫长过程,普外肝胆胰外科、肾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重症监护病房、麻醉科、放射科、手术室、超声诊断科、药剂科、精神科、输血科、医务部、护理部、门诊部等十多个科室的数十位医护人员积极参与,不仅以高超的医疗技术攻克顽疾,还提供了一流的护理服务,住院106天,没有出现褥疮等任何护理并发症,心理中心数次为刘老提供心理支持。不管是周末,还是中秋节、国庆节,医护人员都随喊随到,让病人和家属倍受感动。
“父亲和我的家人,都在做最大的努力,但都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刘老的儿子回忆起这段惊心动魄而又感人至深的经历,心情仍然难以平静。父亲病重期间,家人不知道背着父亲痛哭了多少回。特别是在ICU抢救时,父亲戴着呼吸面罩,用纸和笔吃力地写下“遗嘱”时,他瞬间陷入绝望的谷底,悲痛的泪水夺眶而出。
“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是湘雅二医院医疗护理团队的精诚合作、各科室间的密切配合把我父亲从阎王爷那里抢了回来。”他感慨道。
间不容发的穿刺
时间回到2013年中秋节,普外科病房里刘老的女儿正在陪他说话,不时给他擦拭额头汗珠,进行物理退烧。在一旁的医生办公室,来自省内外的肝胆胰外科、呼吸内科、肾内科、药剂科、放射科、超声诊断科、重症监护病房等科室的专家们,正在进行紧急会商。对于这一阶段危重胰腺炎的刘老,持续高烧的体温高就意味着严重的感染,而此时感染是最致命的。“王牌”抗生素都攻不下来,大家都估计又是“老顽固”鲍曼不动杆菌在兴风作浪,而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对对付不了它。大家最终明确,在维持既有治疗手段的同时,迅速找到隐藏在腹腔深处感染灶,并进行引流清除已是最佳的救命方法。
“对这例高烧不退的病人而言,首先要找到感染灶并进行介入控制。但是刘老做过上腹部手术,并发生了严重的感染和粘连,胃、肠等器官的排列已紊乱,不仅感染脓液聚集的位置难以定位,而且介入路径几乎被肝、胃和肠管封死,要发现穿刺的缝隙无异于大海捞针。”超声科副主任刘明辉教授介绍。他用探头在腹部横扫、竖扫,换体位找,没有发现蛛丝马迹。反复数次,没能锁定“元凶”。他站起身,来到观片灯前,将CT片一张张与超声影像反复比对,凝神蹙眉在混乱的图像中寻找可以进针缝隙。来回数遍,最终在胃后方胰腺周围发现了宽1.5毫米 “低回声带”缝隙。他迅速回到床前,利索地给刘老腹部涂上消毒的藕合剂,用探头均匀抹开,反复扫描,最终大胆的肯定,沿这窄窄的缝隙可以不损伤肝、胃和十二指肠,把深藏在腹膜后方的感染灶置管引流出来。
“位置深,只有约1.5mm的安全间隙,还在胃肠组织的挤压下七拐八弯,直径就有1mm穿刺细针是直的,只能靠引导扭曲前进。稍有不慎刺破了脆弱胃和肠组织,导致穿孔就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带来致命的创伤。”刘教授坦言,自己遇到的难题无数,但这么棘手的,还是第一次碰到。
用具准备好之后,刘教授在助手的协助下开始消毒,穿刺,1cm、2cm……最开始一段比较顺利,从超声影像上看马上就要到达间隙处了,刘教授眼睛紧紧盯住屏幕上的B超影像,慢慢进针,再用针头小心翼翼地拨开胃壁和肠壁,露出大一点的空隙,再“乘虚而入”。如此反复,1mm,1mm地进针。不到5cm的距离,刘教授穿了半个小时。当影像显示针头到达感染灶中心位时,刘教授长舒一口气,他迅速的拔出针芯,粘稠臭的脓液沿针管喷出,此时的他,后背都汗湿透了。
置管、冲洗、引流一气呵成……当即,刘老顿感到了身体的轻松,体温也随即开始下降。
_baidu_page_break_tag_千钧一发的手术
正当刘老逐步恢复准备出院之际,又一轮危险袭了过来。
10月9日凌晨3时许,护士发现刘老的腹腔引流管里流出红色的鲜血,急忙叫来病房值班医生潘可。“当时发现他引流袋里大概有200ml血液,引流管里还不断有鲜红血液冒出来,血压下降、心率增快。”潘可立即报告了治疗组负责医师黄生福教授,并迅速合血、输血,电话通知超声科刘明辉教授、消化内科主任刘德良教授、放射科主任周顺科教授前来会诊,普外科主任苗雄鹰教授以及刘国利教授、徐迅迪教授、杨乐平副教授、谭雪军护士长闻讯也赶来病房增援。
专家们赶到后查看病人,确定为因感染和胰液腐蚀腹腔内动脉血管破溃。“止血方法有两个,手术和介入,介入止血目标明确、有效、快捷,如此大量的出血,介入止血是唯一有效安全的方法”,介入科周顺科教授毫不犹豫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其他专家都同意介入止血。
几乎在会诊同时,介入手术室护师冷浩群、技术员胡庆忠已经到达介入手术室等候病人。“重症胰腺炎容易腐蚀邻近脾、十二指肠等血管,这些血管一旦破裂将产生致死性大出血,是重症胰腺炎的最严重和最凶险的并发症,许多病人都因出血而死亡。”周顺科教授介绍说。病人到达介入手术室时,已经处于休克状态,脸色苍白,呼吸急促,生命垂危。周顺科教授带领的介入团队立即投入到介入手术中,护士连接病人的吸氧管、心电监护及输血输液管的同时,医师消毒铺巾,技师准备机器及高压注射器,不到5分钟时间,只见造影导管已经进到病人的体内。造影发现刘老的脾动脉破裂形成了一个直径达2公分的巨大假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就像肥皂泡,稍有不慎,就会破裂,后果不堪设想。”周顺科教授小心翼翼地送入栓塞导管,先用聚乙烯醇栓塞颗粒栓塞瘤体远端血管防止血液倒流,再用钢圈将近端脾动脉完全栓塞。不到二十分钟,手术完成。刘老的情况瞬间得到改善,血压稳定上升,脸色恢复红润。“从发现出血到完成手术,总共用时58分钟,效率之高出乎我们的意料。”家属赞叹。
血虽然止住了,但大家的心情却一点也未舒缓。“因为出血导致腹腔内存有大量的凝血块,胰液与感染性坏死组织发生作用,产生新的毒素,感染加剧,直接威胁生命。”黄生福教授介绍。第二天一早,主管医疗陈晋东副院长紧急组织医务部等相关科室进行全院会诊,会诊中,专家们的意见分成了两种。一种赞成手术清创,理由是防止感染。一种认为手术风险太大,建议保守治疗。
“患者脾动脉破裂,而胰、脾周边血管受到胰液的腐蚀,难以达到理想的止血效果,手术台上很可能出现失血性休克,另外患者的病程、体质、耐受力等,都是对术者极大的考验。”刘国利教授介绍,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经过介入手术已成功止血,病情趋于稳定,为进一步手术清理病灶创造了条件。大家最终决定由刘国利教授主刀手术。而正在这时,家属也为要不要手术,产生了分歧,刘教授又开始向家属做解释工作。
“我们最后选择相信他,因为这么高风险的手术,相当于是拿自己的名誉、拿自己的招牌在搏,我们没理由不支持他。”刘老的儿子表示。
时间就是生命。上午11时许,刘老被推进手术室,在苗雄鹰教授的指导下,由刘国利教授主刀,黄生福教授、徐迅迪教授、杨乐平副教授、潘可医生等组成的手术组,小心翼翼地为刘老进行手术,术中所见遇到的情况比想象中更为复杂,腹部广泛粘连,感染性的坏死组织和血凝块如泥浆一般。手术组一边清除坏死组织、脓液和血肿,一边及时堵塞止血,并缝扎明显的出血点,将腹腔充分引流。通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因肺部感染住入重症监护病房,科室主任伍国宝教授、副主任吕友堤教授以及李金秀教授、赵先美护士长等医护人员日夜守护。与此同时,肾内科罗季安教授、彭佑铭教授、刘虹教授,呼吸内科黄信刚教授积极参与,通过十二天的有效治疗,返回普通病房。
后来,因为感染导致伤口裂开。为减轻对刘老的心理负担及身体伤害,刘国利教授等专家又多次在床旁为他进行局部冲洗、清创,防止了再次手术,加快了康复进程。
命悬一线的出血
病情一天天好转,到11月中旬,刘老身体恢复到出院水平,然而就在这时,一场生死考验又横空来袭。
11月21日下午2点多,刘老突然出现呕吐,并呕出了黑色的胃液,随后出现黑便。潘可医生报告上级医生后,给予了及时的对症处理,并密切观察病情。下午三点半,刘老再次呕出四五百毫升胃液,继续黑便,瞬间脸色苍白、大汗淋漓。“消化道出血”,这个专家组和家属都担心出现的并发症还是来了。
由于病情凶险,潘可医生迅速为刘老合血,并前往血库取血,不到5分钟内便开始输血。与此同时,肝胆胰外科迅速组织专家会诊,决定胃镜明确出血部位并镜下止血。消化内科主任刘德良教授及助手紧急携床旁胃镜来到病房,准备进行胃镜止血。
“这时候行胃镜止血风险很大,患者的一般情况较差,体质弱,胃部的积血可能引发窒息,而且加大了找到出血点的难度,还可能引发相关并发症,如穿孔等。”刘德良教授介绍。“但病人已经休克了,必须尽快止血,而外科手术止血风险、创伤都太大,病人肯定受不了,纯药物治疗达不到止血效果。”
为此,治疗组一方面通过大量输血、补液、抗休克治疗、镇静等,稳定患者的病情;另一方面,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并请来麻醉科医生,以防心跳骤停。
刘老生命体征稍稳定后,刘德良教授左手持内镜的操作部,右手持软管部,双手配合,控制内镜的进退,凭借娴熟的技巧很快便完成进镜。刘教授在胃镜下发现刘老胃部有大量的积血,再向深部探查发现与十二指肠相连的幽门部有鲜血不断涌过来。出血点还在下端,刘教授又轻柔地将胃镜送入十二指肠,原来十二指肠里面也充满了鲜红的血液。刘教授一边抽出里面的积血,一边探查出血点。很快便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处正往外流血,锁定“元凶”,刘教授迅速通过胃镜向溃疡部注射硬化剂、送止血夹,出血很快被止住。随后又回到胃里,将存积的约1000ml的积血抽出体外。
“止血效果很好,病人的症状很快就得到了缓解。”刘德良教授介绍,11月29日,刘老再次出现了消化道出血,刘教授再次运用胃镜“潜入”出血点止血,成功化险为夷。
12月16日,刘老痊愈出院。“衷心感谢湘雅二医院的医护团队,是大家高超的医术、忘我的奉献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这里的每一天、这里的每一个人,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家人感激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