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李展明:坚守乡情,大爱无言

来源:离退休工作处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09日 作者:丁艺

本网讯:曾金桂再也看不到老伴在晨曦中浇花的身影了,双福村的老人再也听不到老李温暖的问候了,还在求学路上艰难跋涉的学子再也读不到李爷爷充满殷殷期盼的来信了,但在李展明亲人的心中、在李展明家乡人的心中,他从未离开。那窗台上的花儿还开得正艳,那封封书信仿佛还有余温,以“李展明”命名的奖学金还有余额……

从广东省五华县安流乡双福村走出,在中南大学成长并奉献了大半个世纪的李展明老先生,就像家乡特有的朱槿花,高洁热烈,用生命书写了对生活、对亲人、对家乡人的无限热爱。

(李展明生前照片)

安贫乐道,平凡之中真性情

花影灯光下,李展明为夫人曾金桂按着穴位,边按摩,边考问:“这是什么穴位,按摩这个穴位,有什么作用。”

曾金桂回忆着老年大学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努力回答李展明的问题。

李展民又问:“金桂,你记得我们的约定吗?”

“我们要保重身体,一起过建党一百年。”曾金桂不假思索地回答。

曾金桂是李展明的第二任妻子。2001年,李老前妻突发恶疾撒手人寰,后经人介绍,与曾金桂结为夫妻。虽是半路相伴,但两人始终相敬如宾,十分恩爱。在曾金桂的记忆里,他们这个温馨美满的家,是李展明最引以自豪的,而李展明的体贴是他两段美满婚姻的制胜法宝。然而,世事难料。3月27日,原本身体硬朗的李展明突发脑梗塞。那个甜蜜的约定,成了曾金桂心中永远的痛。

妻子知道,李展明有一个小秘密:健康长寿,才可以寄更多的钱回福芫村,才可以更多地帮助家乡人。为了这个心愿,长久以来,李展明与妻子商定,每个月的生活费不超过500元。十多年来,不管物价如何飞涨,这个标准始终未曾变过。

在李展明的家里, 家具、电器都是几十年前置办的,空调早已停止了工作,放在那儿不过是一个巨大摆设而已,和女儿年龄一般大的木质沙发上,沙发垫子已被磨溶,几乎看不出原来的颜色。

在外孙的眼里,外公是个环保的小气爷爷。一张纸写了正面写反面,两面都写满字了,还要留着写毛笔字;外出自己带水,口袋里装着布手绢,还总是坐公共汽车,从不打车;淘米水可以洗菜,洗完菜可以浇花;洗衣服的水可以冲厕所;枕头的内芯是自己用茶叶渣做的;手洗衣服比洗衣机洗得更干净……

“他不是没有钱,每个月有四千多块钱的退休金。但他从不花在自己身上,家里带电的家具,几乎都是我置办或淘汰的;他和我老公一般高,衣服、鞋子也基本上都是穿我老公淘汰下来的;内衣内裤、袜子、毛巾不能捡着穿的,他都是补了又补”。说到心酸处,李展明的女儿李荣泣不成声。

虽然物质生活贫乏,但在曾金桂的心目中,李展明是个爱生活、懂生活、会生活的好丈夫。他会将路边别人丢弃的花盆搬回家种下花花草草,会赶在小摊贩们撤摊之前买到又好又便宜的菜,会自己动手修补破旧的衣服、家具……曾金桂见证了李展明老师的安贫乐道,见证了一张张汇款单从这里汇到了千里之外的孤寡老人和贫困学子的手中。

(李展明生前用过的袜子)

涌泉相报,反哺回馈跪乳恩

李展明1935年出生于广东省五华县双流乡双福村的一个农民家庭,8岁丧父,家境贫寒,靠着家乡人的点滴帮助与自己的不懈努力考上了当时的中南矿冶学院。1959年留校工作,期间多次荣获校先进工作者、校年度优秀党员、湖南省专利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由于工作出色,1995年,他被国家专利局、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专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并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待遇,1996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当年光荣退休,与中南大学结下了大半生情缘。

对家乡,李老更是一往情深。即便远隔千里,他仍然像一棵永远不会离开家乡的大树,枝桠扬得越高,根往泥土里扎得越深,他的根系牢牢地扎在家乡那片土地上。

李展明家地处偏僻,从广州到五华县,需要走近五个小时的高速,从五华到双流,又是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再到双福村,是五公里的蜿蜒乡间路。

这里的村民一提起李展明,都赞叹不已。已经记不清是从哪一年开始,每年年底,村民李国汀都会收到李展明寄来的汇款,托他转给村里的高龄寡居老人。

“以前是每人几百元,现在是每人一千元,坚持很多年了。”

年逾九十的胡奶奶还记得,每年年初,李展明都要给她打电话拜年,年终给她寄红包,“是个大好人”。

村民还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村里小学重建,李展明听闻,在月收入不足两百元的情况下,立马捐助了一间教室,村民为了纪念他,命名为“展明教室”。

村民不会忘记,上个世纪90年代,村里修路,李展明听闻,在月收入不足一千元的情况下,再次毫不犹豫慷慨解囊。

……

只要家乡人有需要,李展明都不遗余力,有求必应。听到李展明去世的消息,乡人无不悲伤流泪。

“展明一直跟我强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他虽然自己过得很清贫,但总是尽全力回报家乡人对他的恩情。”回忆往事,曾金桂感慨万千。

(李展明生前寄出的汇款单)

润物无声,扶贫助学见大爱

广东自古重商轻文,偏僻的双福村更是过犹不及,为了让家乡人摒弃陋习,李展明将资助、奖励家乡学子完成学业作为自己退休后的追求和梦想。

李旭藩是李展明长期资助的学生之一。其父母都是农民,守着三四亩薄田,养活一家五口人,加上三兄弟同时念书,家里的收入捉襟见肘。1996年,李展明回老家探亲,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当即承诺,每年资助1000元。这一捐,便是六年。“爷爷总是叮嘱我一定要坚持学习,不管考取大学或者创业谋生,文化知识必不可少。现在我能自立了,爷爷却走了,连最后一面也没见到”。回忆起李老的谆谆教诲,这个七尺男儿几度哽咽。2004年,李旭藩顺利考上了上海士官学校。得知消息,李展明高兴地去信鼓励,并汇去700元钱奖励金。

如今已在珠海小有成就的李高文曾就读于中南大学。大学四年,长沙李展明的家就是他周末的安乐窝。成长路上为他答疑解惑、周末加两个菜为他打牙祭、经济困难时伸出援手。李展明亦师、亦友、亦亲人。

……

谦和低调,只做不说,是李展明扶贫助学始终坚持的信条。没有人知道李展明帮助过多少孩子,也没有人知道李展明捐助过多少钱。这些未解之谜都随着李展明的突然离世而无法再揭开。

在老人的遗物中,有一叠厚厚的来信,那是李展明资助过的孩子们写来的。“爷爷,下次您帮我寄一点课外复习资料……”、“高考的作文我感觉发挥得很好……”、“初中马上要毕业了,继续读书还是去打工,爷爷您给我些建议……”、“爷爷要注意身体……”……那封封言词恳切的来信诠释了孩子们对爷爷的无比信赖与尊敬,也正是这些家乡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为李展明助学与奖学行动注入了不竭动力。2001年,为了将奖学行动形成长效机制,李老师决定在老家设立“李展明奖学金”,勉励家乡学子锐意进取。

村里人李国汀有一本明细账,小学荣获“三好学生”称号、中学荣获“三好学生”称号、考上大学等等,都有不同的奖励。“2011年,李老师回老家,我还给他看了这本账。李老师还让我提醒他及时寄钱补充奖学金。”据统计,目前已有36人获得“李展明奖学金”,其中4人考上了大学。

李展明的案头有一支金笔,那是他工作期间,荣获国家人事部、中国专利局授予的“全国专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时的奖品。二十年来,李展明一直视若珍宝。他交代李国汀:谁第一个考上了博士,就将金笔奖给他。

是如今,奖学金仍有余款,金笔仍在,李爷爷却遽然离世。离开了他深爱着的人们、他深爱着的世界。

葬礼简单而仓促,福芫村的人们、那些可爱的孩子们还没来得及看他最后一眼。唯有家乡的群山肃立、家乡的河水呜咽,福芫村的人们隔着千山万水,一遍遍呼唤着李展明的名字……

李展明走了。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若不是女儿在他病危期间,翻箱倒柜寻医疗本,而找出这近三年十多万元的汇款存根,斯人、斯事、斯情,都将堙没于世,永不为人知。

李展明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乡情的自觉坚守,当广为人知,并形成人间浩然正气,与我们一同前行……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