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特写】专访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湘雅“三连冠”
来源:新闻中心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7日 作者:王海南
编者按:由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我校取得“三连冠”的优异成绩。近日,学校下文表彰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教师团队。本网专访“三连冠”背后的团队,讲述他们以竞赛促进教学,推进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原卫生部曾组织了三次检验教学质量的统考,湘雅学生夺得了“三连冠”;2010年开始,教育部又组织了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湘雅学生在第一、二届分别获得优秀奖、一等奖后,又夺得了“三连冠”。
此项大赛是教育部在全国推行的唯一的医学类竞赛项目,代表了现今中国医学院校学生竞赛的最高水平,被称为“医科大学生的‘奥斯卡’”。
成绩不是偶然,而是源于百年湘雅一代代人对湘雅精神的薪火相传。“公勇勤慎、诚爱谦廉,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立人风格和学术精神,是湘雅人万千气象的集中概括,更是湘雅人不断攀登事业高峰的不竭动力。
【谋力】循势而动
自湘雅1914年诞生,教书育人、救死扶伤就被湘雅人视为义不容辞的双重责任,并在实践中交相辉映,融进一代代湘雅人的血液。湘雅人也因此较早意识到临床技能教学对医学人才培养、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不断改进、改革教学模式,以顺应医学发展新形势。
2005年,学校、医院共同投资,在全国率先建立临床技能训练中心,湘雅三所附属医院分别建立分中心。该中心不久后成为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开设了诊断学、护理及综合训练等技能训练室,设置了模拟病区,主要承担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急诊医学、五官科学等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心的建立,为培养医学生开辟了临床实践的全新途径,搭建了一座书本理论知识与真实病人的桥梁。
2007年,在学校支持下,湘雅开始派遣五年制、八年制医学生出国短期交流,短则数月,长则1-2年。湘雅医学生的培养直接与国际接轨。
2010年,第一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在京举行。那年的竞赛,湘雅选手在第一轮竞赛中便遭淘汰。一个小插曲为湘雅带来了潜在的、磨砺实力的舞台。失败,促动了湘雅人对临床技能培养的纵深思考。
2011年起,以学生为主体、目标为指引、能力为导向、转化式学习为核心、终身学习为目的,湘雅围绕医学教育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构建了“医理工文融合实验教学平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 “基础-临床转化式实验教学平台”“临床技能训练平台” 四大实验教学平台,将学生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团队协作、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到了日常教学;设立了基本临床技能、专科临床技能和综合性临床技能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形成了《临床技能学》课程体系;选派多名临床教师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等国外知名医学院校进行教学进修,着力提升临床模拟教学水平;改革临床技能考核体系,组建题库,将在校临床技能考核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有机接轨;建立和开展校级临床技能竞赛,寓教于赛、赛教结合、全员参与、以赛促教,培养临床技能教学师资和提升临床技能教学理念,引导和加强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提高。
通过系列改革,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医学的认识。2013年,湘雅第五届竞赛选手龙泽参加了校级比赛。他起初认为“技能没什么,会做就行了”,没能充分理解临床思维。龙泽自恃技能娴熟,却在第一轮竞赛中被刷下。他惊奇地发现,一位同自己比较熟悉的女生竟然坚持到了最后,并将一位急诊“病人”成功挽救过来,得以从容夺冠。龙泽受到较大触动,自己想错了。一个病例,不光是会操作技能,还需要娴熟地掌握什么样症状该做什么样的操作。操作永远不是孤立的,而需要由临床思维“串”起来。
【拼力】必邃必专
每一届竞赛前准备工作,湘雅精神都在湘雅人的实际行动中得到诠释。老师们在舍身忘我地默默付出,学生们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进步,每一个进步都浸透着他们的心血与汗水。
2014年4月,刚刚获得华中赛区冠军的湘雅代表队来不及庆祝,又要踏上新一轮征程。此时,离第五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总决赛只有短短1个月。参赛队员们必须完成的任务是,要进一步熟练掌握比赛划定的128个测试项目及每个项目包括的多种扩展内容。从筹备比赛到总决赛期间,平均每天要掌握一个项目以上。任务之重,压力之大,让培训教师与参赛选手们一刻钟都不敢松懈。
湘雅三医院带教老师唐晓鸿说,“尽管任务繁重,但我们不觉得累、不觉得苦,因为学生们的成长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欣慰。”
三所附属医院的临床带教教师常常被同学们称为“抠细节的人”。指导学生练习时,哪怕只是简单的止血带包扎,也要求他们做得更快、更好。止血带包扎平时也许只要求扎紧压脉带、显露静脉即可,但为了在细节上出成效,这些临床带教教师都要进行详尽的步骤分解,以确定哪些步骤可以省略,哪些步骤可以合并……就是靠这样,同学们能将扎包的动作从7—8秒压缩到2秒。
文学中的剧本是对话加上舞台提示,而选手们也有一个剧本,师生们都称作为“流程剧本”。这个剧本是语言、临床操作的程式与规范,涉及操作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处理中的每个细小动作,都要求淋漓尽致地体现规范、熟练,得心应手。
对“流程剧本”的反复演绎,形成了学生能力、素养的全方位升华。湘雅第五届竞赛代表队队员曹旭说,自己平常说话口音稍重,一着急容易出现含混。在训练中,老师们让他逐字练习,一次次、一处处地纠正发音、停顿甚至语调等。曹旭憋着一股劲坚持着,常常是,一场练习下来,衣服都湿透了。如此“入戏”,终于演出了好“剧”。在华中赛区比赛场上,曹旭说话声音宏亮、清晰、节奏感强,人们即使距离赛场很远都能听清。湘雅代表队员们的综合素质给在场人员留下深刻印象,称赞声不绝于耳。
【合力】“1+1+1>3”
“湘雅代表队代表的不是哪个医院,而是学校。历届竞赛以来,湘雅三所附属医院以轮流‘坐庄’、联合参与的形式,形成了一股汇聚各方优势的合力,这是取得三连冠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这种形式,学校参与竞赛的力量不是1÷3=1/3,而是1+1+1>3”。学校医学教育办主任何庆南说。
在学校统筹和部署下,第三、四、五届国家技能比赛的组队工作,分别是由湘雅医院、二医院、三医院牵头,每所医院的教师抽调力量,进行组合,形成了联合培训队;三所附属医院共同选派了学生参与集中培训,接受统一考核。同学们在各医院的不同科室间辗转,耳濡目染湘雅一批高水平医生精湛医技、高尚医德。这样的“走门串户”集众所长,充分利用了三所医院的优势资源,更有利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准医生以后肩负的是患者的生命,医学生的培养更需要高投入。仅是平常和竞赛练习需用到的人体模型,耗资往往高达百万余元。正是出于这种教书育人、救死扶伤的历史责任,学校和附属医院逐年都在加大教学投入,目的就是要建立起一流的“卓越医生”培养平台。
采访时间不长,但湘雅师生的专注、奉献、敬业,曾不止一次感动了记者。三连冠的故事已成过去,荣誉可喜但不可恃。校党委书记高文兵对湘雅“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激励当前,影响长远”的嘱托,点出了对“三连冠”思考总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湘雅人将秉承学校嘱托,弘扬湘雅精神,继续谱写“连冠”凯歌,不断提升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