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微故事】两个湘雅人的故事
来源:湘雅二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2日 作者:贺志军
这是一个发生在33年前的影响了我一生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也感动了每一个听过这个故事的我的朋友和学生。
33年前,我还是湖南耒阳县的一名高中学生。 因为大量便血急送耒阳县人民医院抢救,当时诊断为急性出血性小肠炎,病情及其危重。幸运的是,湘雅56级的张毅老师正作为衡阳医学院的带教老师带领该校77级的学生在耒阳县人民医院见习。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的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
一天晚上,我的病情突然出现了变化,出现剧烈腹痛。当时的值班医生束手无策,而且对休息被影响极不高兴。情急之下,我的母亲凌晨4点多跑到张毅老师的宿舍求救。但母亲那是并不知道张老师的名字,也不知道哪间房,只好对着宿舍大喊“张老师”。听到我母亲的呼喊后,张老师没有半点犹豫,边穿衣服边同我母亲一道跑到病房。检查病情后马上处理,我的症状很快得到缓解。
第二天,张老师带学生查房时,我怀着无比敬重的心情对张毅老师说:“我也要学医!将来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张老师非常高兴,回答我说:“欢迎,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好医生。”
第二年,我成了张老师的学生。送我上医学院时,母亲对我说了一句话:“好好学,将来做一个像张老师一样的医生。”我知道母亲这话的含义——它饱含了一位母亲对挽救了她儿子生命的医生的无限敬意,也让我感觉到了医生职业的神圣责任!
张毅老师(左)与贺志军
此后,在30多年的从医过程中,张老师当年救治我的情形无数次浮现在我的脑海。从做住院医生开始,值班我从不脱衣睡觉,以便在有情况时能尽快行动;我会把手机号告诉我的病人,24小时不关手机,以便能及时听到病人的求助声。在我从一个医学生成长为外科教授的过程中,张老师精湛的医术也时刻提醒我要不断学习,努力向前。2003年回国后,在湘雅二院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实现了包括全腹腔多器官联合移植在内的多项器官移植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
我曾给我的学生讲这个故事,让他们感受病人的痛苦和期盼,感知每个病人的康复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家庭甚至家族的幸福。对张老师而言,我只是他曾精心救治的无数病人中的一个,但我相信: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全心全意救治病人的湘雅精神不仅影响了我的一生,也一定影响着无数曾被他救治过的病人和家庭。
这一生,我的奋斗目标是做一个像张老师一样的医生!
(注:文中所记述的张毅教授,是湘雅56级学生,62年毕业后分配到邵阳医专工作,1985年调入衡阳医学院,历任内科教授、医务科长、校办公室主任、校外事处处长,1991年调韶关粤北人民医院任副院长,1995年退休 ;作者贺志军,是湘雅医院96届外科博士,后留学芬兰坦佩雷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德州大学和匹茨堡大学器官移植中心,2003年回湘雅二医院工作,先后主刀成功完成我省首例肝肾联合移植、肝胰联合移植、胰肾联合移植、小肠移植、幼儿亲体肝移植、全腹腔多器官联合移植等一系列高难度移植手术,其中全腹腔多器官联合移植手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现任湘雅二医院外科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