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高文兵:和谐中南——有情、有爱的中南
来源:新闻中心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28日 作者:王建湘
当暖冬的阳光照进2015,“和谐中南基金”也悄然走向它的第七个年头。在过去的几年里,它或许不为人所熟知,但每一次在人们的视野里出现,却一定是暖暖的、带着爱的温度。——就这样,不愠不火,与中南人一路同行。
一路走来,不论是回望来时路,还是展望未尽途,“和谐中南基金”这个温暖的“伙伴”,都值得我们对它有更多的了解。近日,“和谐中南基金”的首倡者、校党委书记高文兵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缘起:“学校发展中不和谐的声音,作为党委书记,共产党员的良心不能绕着走。我们能否为促进学校的和谐建立一笔基金,就用来帮助我们身边的这些人。”
2008年11月5日,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司长高文兵任中南大学党委书记。走马上任一个月,没有雷厉风行的“三把火”,这个大家还不熟悉的新书记紧密调研、与师生交流谈心。“亲和”之声不胫而走。于是,主动找新书记反映情况的、上书陈情的,越来越多。对于这些提出来的问题,能解决的,高文兵会想办法督促解决;可更多的,是身为党委书记的高文兵也无能为力的。
“听之任之”不是高文兵的风格,有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一年的12月9日,高文兵在商学院调研时,抛出了自己的想法:“学校发展很快,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带来一些矛盾,如果不将这些矛盾清理、处置好,无疑会制约学校发展的脚步。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小部分困难群体,他们或者因为历史上的遗留问题影响了生活和职业,或是因为身体健康状况导致生活水平下降、因为用工制度的差异导致生活困难等等。这些老同志,很多就是我们的老师辈,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他们辛苦工作了一辈子,现在却过得很苦。听之动容,看之揪心。这是学校发展中并不和谐的声音,作为党委书记,共产党员的良心不能绕着走,对他们,我们不能坐视不管。但是他们的问题又不能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内得到解决,我们只能在情理之中想办法去帮帮他们。因此,我们能否为促进学校的和谐建立一笔基金,就用来帮助我们身边的这些人。”
六年后,高文兵还清楚地记得发生在办公室的一幕:在历史的跌宕中漂浮后,白发苍苍的老人家无处诉说的委屈与无奈,紧握在双手里的信任与希望,不忍相对的眼神。“那一刻,很简单的想法,就是想,怎么样或多或少地帮他们一把。”
“不和谐”的开始:好的想法、制度、政策,怎样得到好的实现、执行、实施?这里面有执行力的问题,有习惯思维的问题,更多的反映了制度设计的不完善或缺失。
高文兵的倡议引起了学校党政领导和师生的共鸣。2009年,正值学校处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6月2日,校党委正式下文决定设立“和谐中南基金”,以加快建立扶贫济困的长效机制,倡导“人人奉献爱心,爱心惠及人人”的互助精神,切实帮助校内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现行制度与救济渠道难以覆盖和解决的特殊群体。
6月10日,学校举行“和谐中南基金”启动仪式,当场募得首批爱心基金450万元。活动得到了广大师生、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可是,就在“人人献爱心”的欢乐氛围中,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了:在基金募捐倡议发出后,一些单位习惯性地将之作为“任务”,摊派到师生头上;更有甚者,为了让本单位的捐款数目更“好看”一些,还给师生规定了“捐款”的“下限”。关于“和谐中南基金”的异样声音瞬时出现。当高文兵得知相关情况时,震惊之余,愤怒了:一个原本从出发点到目的地都是好的想法,怎么在做的过程中就走了形、变了样?!
冷静下来,高文兵开始思考这里面的原因:一个好的想法、制度、政策,怎样才能得到好的实现、执行、实施?这里面,固然有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因为对“源头”的不了解、不理解而产生的认识偏差、执行不力,也有中国社会一些不良习惯思维的传统影响,更多的,应该是反映了我们制度设计的不完善或缺失。如果我们对基金的设立缘由有一个充分的解释和宣传,对基金的筹资方式、管理方案等有一个严谨的程序和成熟的设计,有这些规则在、约束在,好想法在落实中,再怎么“走形”也走不到哪里去!
学习成长:爱,不是口号;想奉献爱,要有实力。这是在基金投入实际运转后必然会遇到的骨感现实。被动等待肯定不是办法,必须让这潭“池水”活起来,自己成长起来。
这个不和谐的小插曲后,基金管理委员会随即成立。关于基金的日常管理、募资方式、资助审批等都以规章的方式确定下来。
规范运转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运”、怎么“转”?等捐款?这是最通常的筹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太被动,一旦没有了捐助,基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很快枯竭。高文兵算了一笔账:以首批资金450万来说,如果钱不能“生”钱,那么,450万就会成为一个有减无增的数字。为了能覆盖更多的受益人群,基金管理委员会一度“小心翼翼”地设定了5万元的最高资助额度。那么,显而易见,这笔资金最多也就帮助几百人而已。这对于中南大学几万师生的庞大基数而已,是个很小的数字。怎么才能帮助更多的人,给他们更多的帮助?
在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金钱面前,高文兵承认:爱,不是口号;想奉献爱,要有实力。这是在基金投入实际运转后必然会遇到的骨感现实。被动等待肯定不是办法,必须让这潭“池水”活起来,自己成长起来。
既然是基金,就要遵循市场准则。基金管理委员会重新梳理了募资渠道:一是外部投入,例如社会捐助、爱心拍卖筹资等;二是基金自我增值,例如稳定投资增值等方式。2010年,学校联合中国银行设计推出“长城主题卡”,师生们每刷一次卡,银行就从商户中收取一部分结算费用捐赠给“和谐中南基金”。这样,只要消费存在,基金便有了稳定的、源源不断的注入资本。
截止2014年底,“和谐中南基金”的爱心基金已有3000多万元。
走向和谐: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也是人人向往的理想的生活环境。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的中南,就是要变成一个这样有情、有爱的地方——一个和谐的中南,也必将是一个快乐、幸福的中南。
从最初的450万元,到如今的3000多万元,“和谐中南基金”汇聚了越来越多人的爱心;从2009年的第一个受助者——身患急性脑瘤的湘雅医学院七年制学生夏绪东,到2014年遭受意外的毕业生黄梅,“和谐中南基金”已经资助了48位师生员工。
在这中间,我们看到,受到基金帮助的,不仅有最初想帮助的特殊群体,也有由于种种原因,现行制度与救济渠道难以覆盖和解决的师生员工,还有2013年,首次颁发的“见义勇为奖”……基金资助的覆盖面越来越大,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如果要问现在我们是否已实现了初衷,我只能说,有些东西,我们不能改变,但是我们尽可能地去改善,它就会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高文兵如是说。而在他看来,和谐基金对师生员工的经济资助是有限的,甚至是不算多的;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其中厚厚的情谊。
2012年,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还不到5天,河南叶县18岁女生张培培从4米多高的平房顶上摔下,造成严重损伤。令还没有报到入学的培培一家没想到的是,学校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派工作人员赶往培培家中,送上“和谐中南基金”资助专款,嘱咐她安心养伤。2014年9月,病情好转的培培终于来到了梦想中的大学——这个素未谋面便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给予生命的希望的——中南。
2014年7月12日,刚刚从中南大学毕业到深圳入职的硕士毕业生黄梅和同住的表妹因煤气泄漏引发喷火被重度烧伤。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且没有购买医疗保险的她们根本无法负担高额的医疗费用。学校在第一时间委派专人赶往深圳,送上特批的“和谐中南基金”资助款的同时,紧急派出湘雅专家会诊、联络深圳校友会救助。在不到5天的时间里,便收到各方善款130余万,远远超出黄梅治疗所需的39万元的总款。黄梅和家人决定将余下的善款捐出来,提供给今后也需要它的人。2014年10月,高文兵到深圳出差时,特意去看望了黄梅一家。他特别高兴地看到,彼时的黄梅恢复得很好。更高兴的是黄梅的父母。他们拉着高文兵的手说:“女儿这一辈子能够遇上中南大学,是最大的幸运。”
高文兵说,这世界,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很多很多的故事,快乐的、悲伤的;幸福的、悲凉的……但只要有爱在,悲伤的也会变得快乐,悲凉的也会渐渐幸福。我们的中南,就是要变成一个这样有情、有爱的地方——一个和谐的中南,也必将是一个快乐、幸福的中南。
畅想未来,高文兵说: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也是人人向往的理想的生活环境。我们一直在努力,努力走向和谐。在走向和谐的路上,我们不光要有扶危救困的“和谐中南基金”,还要有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发展中南基金”和嘉奖为学校做出卓越贡献的“回顾中南基金”。做好这样的“加减法”,中南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