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医院省内率先采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技术治愈颅内动脉瘤
来源:湘雅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17日 作者:罗闻 黄辣
本网讯:8月17日,一名罹患颅内巨大复杂动脉瘤的中年女性患者在湘雅医院接受了我省首例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后康复出院。目前全国仅3名专家能够独立开展该项技术。
该名患者自述近来时常感觉头晕、头痛,经头部DSA检查,发现其颅内颈动脉眼段有一个直径约为12毫米、颈宽约8毫米,形似花生米的颅内巨大宽颈复杂动脉瘤。这颗深藏于颅内的不定时“炸弹”,让患者感到惶恐不安。7月底,患者来到湘雅医院,找到放射科专攻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陈长青副教授。
据陈长青介绍,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动脉瘤破裂,而一旦破裂,恐将导致患者死亡。在详细询问了患者病史,并查阅了相关检查资料后,陈长青认为:如果采用传统的介入栓塞技术进行治疗,不仅致密栓塞率低、手术步骤多且时间长,而且远期动脉瘤复发概率相对较高,治疗费用也会相应增加。
经与科主任王小宜教授细致讨论,陈长青决定大胆采用当今全球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最新神经介入技术——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来化解难题。
据悉,针对颅内大型或巨大型、梭形动脉瘤等,在多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基础上,美国和欧洲近年来相继推出了两种投入临床应用的血流导向装置,即pipeline和Silk。而多项研究表明:二者针对难治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安全性高,减少了手术带给患者的痛苦,拥有其它支架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操作难度系数也较大,要求术者非常熟悉支架的性能、特点和关键步骤的注意事项,并且需要高超的血管内操作技能。该项技术于2013年底引入我国,目前全国仅有3位专家可独立开展,其中包括我国著名神经介入专家、中美合作上海德济医院院长宋冬雷教授。
8月9日上午,陈长青特邀宋冬雷教授助阵。陈长青等专家把释放pipeline的微导管越过瘤颈送到理想位置,再用支架导管把pipeline送到微导管里面,通过路图为支架准确定位,让其正好覆盖瘤颈,最后把支架导管回撤。整个手术过程十分顺利,造影结果显示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患者获得了理想的血管重建。
“如果用传统的多支架覆盖瘤颈,不仅步骤多,而且要求填塞大量弹簧圈。但我们采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则可少用甚至不用弹簧圈。如此一来,占位效应就可减轻。”陈长青表示,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作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重大突破,体现了从传统的动脉瘤囊内填塞向载瘤血管重建的治疗理念上转变,为复杂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全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