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坚定文化自信,打造中南文化
来源:新闻中心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03日 作者:——
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随后,学校专门召开座谈会,文科学院师生代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坚定文化自信,打造中南文化”的主题,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文化定位与文化自信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阎真
习总书记的讲话,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观背景之下,肯定了文艺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文艺的意义有了新的定位。
首先,讲话中最具代表性的概括,就是“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打通“文运”与“国运”,“文脉”与“国脉”之间的联系,把“文运”与“文脉”提升到同“国运”和“国脉”相通的高度,这在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国家领导人关于文艺问题的讲话中,还是第一次。这对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使我们更加感受到自身工作的意义和责任。很久以来,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经济和科技的成果吸引了社会更多的眼光,很多文艺工作者感到了失落,有被边缘化的感受。习总书记的讲话,将使整个社会重新认识文艺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也将使广大文艺工作者树立起职业的自信。
其次,讲话中提到,“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中国要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但更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有中国立场,中国情感,中国文化体系的国家。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文化的民族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果不是中国文化自身的生命力特别强韧,则已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之中逐渐衰微。现代性是我们的绝对诉求,没有现代性就没有国家的强盛;同时,民族性也是我们的绝对诉求,没有民族性,我们将会失去身份认同的基础。我们不但是血缘意义上的中国人,也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如果失去了文化的民族性,我们是谁?如果有一天,我们虽然还是人种意义上的中国人,却已经是文化意义上的西方人,现代性对我们还有多少意义呢?中国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而文艺,则是维护这个精神家园的最重要的力量。“文化自信”,就是要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
深入社会生活,关注人文情怀
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卫良
对于每一个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首先,要从党和人民的期望和要求出发,要有历史担当、现实关注和人文关怀,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的第一线,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来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用文艺的力量和热情来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家园,把我们的思想情感融入到时代主弦律中去。
其次,要紧跟时代步伐,以自己的所学所能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做一个自觉为学生服务的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者。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创造出更有骨气、更有个性、更有神采的精神产品,我们才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贡献我们应有的力量。
正确把握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若飞
要学习好、领会好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应把握好三个着力点: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要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要充分认识坚持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大意义。
二是要明确增强文化自信的使命与担当。作为高校理论工作者,应着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着力帮助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客观世界,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错误倾向。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坚决反对藐视人民群众,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坚决反对错误的价值观,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
文艺创作要立足于人民生活
建筑与艺术学院 王希俊
从学习层面来讲,习总书记的讲话,是与文艺工作者面对面的一次深刻、意味深远的交流。作为二级学院负责人,一方面要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另一方面要将其纳入到学院“两学一做”的活动中来,促使全体老师、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出发认真学好相关讲话精神。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讲,习总书记对电影、对文艺创作的表述准确又能击中要害,为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习总书记的讲话尤其强调了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他指出,文艺作品不是神意、灵感的产物,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创作价值都需要通过生活的方方面面来体现,生活永远是创作者的源泉。艺术创作要像习总书记所说的那样,要面对生活,将生活作为创作者的指南,深入生活、面向基层、反映生活,不断增强艺术创作鲜活的能力,为人民生活而创作。因此,在学院的发展过程中,学院每一位老师、每一位艺术家也都应该按习总书记的要求来进行艺术创作,要立足现实生活,从人民生活中来,到人民生活中去。
而作为一名学院负责人,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积极贯彻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服务人民,勇于创新创造,坚守艺术理想,走入生活,贴近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发展繁荣、为学院的发展做出我应有的贡献。
着力培养优秀文学人才和文学作品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范明献
高校是文学人才的重要培养单位。文学学科和专业不仅面向本专业学生,而且学校也有众多文学爱好者,我校亦不乏文学人才苗子。习总书记讲话为文学人才培养指明了价值塑造方向,及所需业务能力。我们要培养人才的价值要求和文化自信,要服务人民、歌颂人民。不仅要培养能够创作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有精湛艺术能力的文学人才,也要培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人才。
筑就文艺高峰 助力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万雪飞
文化之于民族,既是绵延之基,又是认同之源。文化的珍贵,在于它能构建民族共有价值与信念的据点,让个人的体验变成集体的坚守。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那么,这个“大问题”如何通过文艺之笔写出答案呢?
首先,文艺创作要汲取传统瑰宝。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纪念“五四运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曾指出:“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体现中国人独特精神世界的词章,应该成为文艺创作者汲取的传统瑰宝,因为它蕴涵着中国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因。
其次,文艺创作要富有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而时代精神在当代中国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确立。因此,文艺创作要富有时代精神,首要之义就是要把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推崇的文化理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同知识分子相认同,同人民大众相熟知,要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作品,来有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生活化。
第三,文艺创作要秉持历史操守。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近代中国由于积贫积弱,备受西方列强欺凌。中国文化在现代化或所谓西化的进程中,成为西方文化“凝视”中的次等文化。基于中国文化的这段历史境遇,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之举就在于重新审视历史,用“批判的武器”将殖民主义“祛魅”,化解殖民统治内化于中国文化灵魂深处的精神危机。为此,文艺创作要富含历史底蕴,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如此,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
最后,文艺创作要力主“会通超胜”。文化自信之于当代中国,首先便要解答如下问题:中国文化如何在全球化的巨大冲击波下,既保持民族特性,又成功实现现代转型?如何在世界各民族文化并存、冲突、渗透与交融的趋势下,提供自己在文化上的原创力?如何协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解答。习总书记说:“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由此可见,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从传统文化精华处钩沉发微,寻找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一切人类优秀文化的融通点,立足于本土、扣连历史、放眼世界,以和而不同、兼容互补的心态实现文艺创作的“会通超胜”。如此,才能创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以文艺之光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坚持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人民性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聂茂
习总书记的这次讲话不仅鼓舞振奋了广大文艺创作者,更是高屋建瓴,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创作出无悔于时代、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同时也对我个人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思想产生了很大触动。
先谈谈文学创作。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对农村的苦难感受颇深。我最初是写诗的,但1990年10月的一天,我在复旦大学的教室里,回想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忍不住写下了5000多字的散文《九重水稻》,写到动情处,泪流满面。此文很快发表在《人民文学》1991年2期散文头题,并被全国众多选刊转载。接着我应约写下《保卫水稻》,发表在1992年《人民文学》上。因为写的是父亲母亲,写的是人民的真实感情,这两篇散文为我赢得了声誉。1994年,《人民文学》杂志从创刊45年以来的众多作品中,选出10篇优秀散文,我的《九重水稻》位列冰心、周涛之后,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央视作了报道。著名作家刘白羽老先生给我颁奖,说:“小伙子,你的创作路子走对了”。我知道,文学前辈肯定我的创作路子,是因为我的“水稻系列”写的是悠悠苍天的耕种者,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真实生活,也就是文学创作的人民性。坚持为人民创作就能取得成功。
其次是文学研究。2004年我从海外学成归来,被中南大学引进,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当代文学。我想起留学时参加一个国内著名作家的讲学,这个作家对中国当代文学十分鄙夷,说从不看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恰在此时,德国汉学家顾彬放言中国当代文学都是垃圾。这些话引起了我的深思。果真如此吗?这些人是否真正读过中国当代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我在研究中发现,不少中国作家以读西方作品为荣,谈及外国作品,头头是道,但对同行作品显得很陌生。而实际上,像莫言一样的作家在中国还有不少,在世界文坛上,中国当代文学更是有着足够的自信力。关键是,我们的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要有这种文化自信。当前,中国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应具有国际视野之下的学者自信,坚持文学研究的人民性,为这个伟大时候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怎样建设中南的文艺队伍
人事处 陈玉如
总书记的讲话立意高远,认为文运关乎“国运”、“国脉”,讲话富有文学性、思想性和哲学性,与我们党关于文艺工作的理论创新和丰富实践一脉相承,又蕴含许多新思想、新观点。作为人事工作战线的一员,将以讲话精神为指引,一如继往深化人事改革。
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和支持力度,加强文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有正确历史唯物观、国家观、文化观、有智慧有才情、敢担当敢创新、可依赖可依靠的队伍。二是加强适合人文社科特点的业界认定、成果认定、考核评价方式等方案的研究制定,用好的制度和接地气的方法激发人文社科师生的热情、鼓励支持师生在坚定文化自信、服务人民、努力创新创造和坚守艺术理想方面深入实践、做出成果。三是切实加强师德队伍建设。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制定师德考核评价标准,引导广大教师更好教书育人、提升师德境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使广大文艺工作者真正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笔下有乾坤,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担当文艺使命。
高校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及使命
科研部 彭忠益
人类创造历史的实践是在具体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下进行的。其中,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的文艺经典。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我们应为此感到无比自豪、无比自信。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优秀的文艺作品来增强自信、引领方向。
高校不仅是文艺工作者的聚集地和大本营,更是文艺作品创作的战斗前线和文艺后备军的培养基地。高校的文艺创作和文化工作不仅要立足社会、刻画变迁,更应该聚焦校园、服务师生。波澜壮阔的高校建设、诗情画意的校园生活、真挚浓郁的师生情谊都是文艺教学、创作的天然素材。广大的高校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同时也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舍得花心血。我校文学院教授阎真的四部小说:《曾在天涯》、《沧浪之水》、《因为女人》、《活着之上》,每部小说的创作都历时三、四年,积累两千多条素材,经无数次修改打磨才成就精品。
校园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培养讲好故事的能力;高校不乏优秀的人才,关键要激发文艺创作的活力。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每一个伟大的文艺工作者都是“文艺工匠”,只有立足实践,面向校园,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把握时代特色,传承文化精神
建筑与艺术学院 唐琳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绵发展,饱受挫折而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
“笔墨当随时代”,每个时代有其不同的时代特色。而艺术源于生活,我们的作品也应随着时代的特点而有所改变、有所突破。艺术更需在形式和内容各个方面下功夫,将我们的文明精神淋漓尽致地表达和传递给他人。
把文化自信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组织部 邹庆林
要加强学习,切实提高对文化自信的认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在坚持干部教育培训以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政治理论、政策法规、道德品行教育培训为重点的前提下,增设一些中国文学艺术方面的培训内容,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要创新教育培训方式,丰富教育培训形式和手段,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让广大党员、干部接受红色基因教育。
做好教育领域的文艺工作
建筑与艺术学院 邹涛
总书记的这次讲话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背景下,明确提出了“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充分体现了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凸显了文艺创作的重要性,令广大文艺工作者无比振奋。
第一,文化体现了民族的内涵精神,而文艺是这种内涵精神的直接表象。当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加强内涵的修为。我们不缺工匠,但是缺乏匠人的执着精神。作为高校相关专业教师,我们应该好好夯实本职工作,同时也应该将更深层次的美学思想透过各种文艺形式良好地传达给每一位同学,提升全体同学的审美能力。
第二,文艺要服务人民。文艺是人民的精神食粮,文艺来源于人民,同时也服务于人民。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的特点,好好地从人民的生活中总结,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第三,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讲稿中引用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等句,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的要求,只有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文艺工作的硕果并不是一天两天的成果,而需要长期积淀,长期执着。因此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也需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努力将教书育人的工作、创新创造文艺成果的劳作坚定地做到位,为推动国家的文艺建设敢于承担自己的那份责任,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艺术要回归本质
建筑与艺术学院 罗红胜
艺术要回归本质。只有不畏名利,才能真正为人民,才能让艺术纯粹,沉淀下来。古人说:“做人以潜心为要”,做人一定要静下心来,才能由艺术的高原转到艺术的高峰,才会有整个民族文化的高峰,才能有文化自信,才能屹立世界文化之顶!现在我们国家对外语的重视反而超过对母语的重视,其实我们更应该把国语学好,让更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交流,学习中国的语言,以此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