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周文课题组揭示代谢调节多发性骨髓瘤血小板减少新机制
来源:基础医学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14日 作者:闻佳敏
本网讯 4月13日,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周文研究员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骨髓微环境来源的丝氨酸抑制多发性骨髓瘤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生成》(Excessive serine from the bonemarrow microenvironment impairsmegakaryopoiesis and thrombopoiesisin Multiple Myeloma)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丝氨酸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关键代谢物,从分子机制角度为多发性骨髓瘤血小板减少患者治疗策略提供前景。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血液系统浆细胞恶性肿瘤。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增长,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当前该病的重要临床问题是耐药所诱导的复发难治。因此,深入研究多发性骨髓瘤发病和耐药机制成为探索新的诊疗方法的重要策略。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骨髓微环境中氨基酸代谢失衡是多发性骨髓瘤发病和耐药的新机制,提示从代谢角度干预氨基酸来源、摄取和分解可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研究机制图
血小板减少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见的临床现象。血小板减少不仅增加患者出血、感染的风险,而且限制化疗药物的临床应用,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因此,探讨血小板减少的分子机制可能为血小板减少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提供新策略。课题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发现血小板减少可作为该病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利用非靶向和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发现血小板减少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微环境中丝氨酸含量显著上升;系列的体内外功能实验发现丝氨酸通过抑制造血干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导致血小板减少;代谢流实验证实丝氨酸主要通过甲硫氨酸循环导致组蛋白H3K9三甲基化修饰下调SVIL表达从而抑制多发性骨髓瘤血小板的生成,而血小板生成素(TPO)可逆转丝氨酸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延缓该疾病进程,该研究为血小板减少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提供靶向干预新思路。
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周文研究员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周家喜研究员为本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博士后匡春梅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夏美娟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邱录贵教授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李剑教授团队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贺艳娟教授团队在标本收集方面提供了重要协助。
周文研究员课题组长期从事多发性骨髓瘤基础研究,主要从肿瘤遗传异质性、氨基酸代谢失衡等多个维度解析MM发病和耐药机制,近年来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该团队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湖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及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的共同资助。
(一审:韩艳 二审:邓皓迪 三审:王建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