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二医院为2名低龄儿童实施全皮下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手术
来源:湘雅二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7日 作者:肖宜超
本网讯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电生理团队先后为9岁和12岁心脏骤停幸存的孩子成功实施全皮下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S-ICD)手术治疗,患者已经康复出院。
9岁的患儿南南(化名)因“意识丧失1次,心肺复苏术后1月”入院。刘启明教授带领心脏电生理团队,根据心电图长QT间期表现、注意力缺陷及多动障碍等临床特点和CACN1C基因杂合变异,综合分析考虑诊断为国际罕见的Timothy综合征。12岁的患儿武武(化名)因“晕厥2次”入院,考虑为恶性心律失常幸存者,两人均有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指征。术前,刘启明教授带领团队与心血管外科、儿科、麻醉科等多学科深入讨论交流,确定了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行。为了保证手术安全和顺利进行,心血管外科廖晓波教授、龚医博副教授术中给予了紧密配合。手术在全麻下进行,采用两切口植入(左腋中线第5-6肋切开约5cm切口,剑突左上缘1cm处切开长2cm切口),全皮下操作,无需穿深静脉,整个手术过程顺利。
两名患儿手术过程
心源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直接原因。及时识别并有效复律是预防这类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关键。S-ICD是在心源性猝死预防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新技术,其优势在于整个系统完全埋藏于皮下,不需要经静脉途径放置除颤导线,通过皮下电极来采集信号,反映患者的真实心律,从而提供安全有效的复律治疗。同时,这也彻底避免了血管损伤的风险,降低了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保留静脉通路,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者拔除的相关并发症,为心源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最新和更为安全的治疗方案。
此次植入手术是继2008年团队为13岁患儿经静脉途径植入传统ICD后,再次刷新了S-ICD植入中国大陆最小年龄的纪录。这也是今年刘启明教授带领的电生理团队为出生3个月、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极低体重患儿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后,在起搏电生理领域的再次突破。
据悉,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团队在周胜华教授的领导下,先后完成省内首例心脏自动除颤转复器(ICD)、心脏再同步起搏(CRT)/除颤器(CRTD)以及国内首批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亦是国内少数几家成熟掌握S-ICD植入的心脏电生理团队。团队在成人与低龄低体重患儿心脏起搏领域处于国内领先行列。
(一审:于涛 二审:韩艳 三审:李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