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二医院多学科协作完成“脑血管搭桥+心脏瓣膜置换”序贯式手术
来源:湘雅二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31日 作者:欧阳竹 廖晓波
本网讯 近日,湘雅二医院神经外科与心血管外科紧密合作,成功为一名同时患有严重脑部疾病和心脏疾病的患者,实施了“左侧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与“体外循环下心脏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序贯式手术。
脑心血管疾病棘手 创新思维突破困境
2024年7月至2025年1月,该患者先后经历三次脑梗死,确诊为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引起的分水岭脑梗死。今年3月,该患者又因感染性心内膜炎转入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治疗。患者急需接受体外循环下的心脏瓣膜置换术,但体外循环条件会引起全身低血压低灌注,患者于术中再发脑卒中甚至大面积脑梗死的风险极高。
面对棘手的病情,心血管外科二病区开启科内讨论,并决定进一步组织全院MDT大会诊。经过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会诊,神经外科欧阳竹医师提出了解决方案:先行左侧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保护性搭桥术提高左侧大脑半球脑灌注,待脑灌注改善、脑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再限期行心脏手术。
多学科团队合作 打通生命通道
3月14日,欧阳竹、李闫文为患者完成了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手术过程中,电生理团队精准操控神经电生理监测设备,全程监控患者脑功能状态;心血管外科团队全程待命。患者术后复查显示搭桥血管通畅、左侧大脑半球灌注显著改善。
3月17日,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平稳后,心血管外科廖晓波、陈和明、张致远开展了体外循环全身麻醉下的心脏主动脉瓣置换术。期间,神经外科欧阳竹及电生理团队再次全程守护,实时监测脑电图波形变化和体感诱发电位信号等指标,最大限度保障了体外循环低灌注状态下患者的脑安全。
术后患者神志清楚,未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成功度过了心、脑的双重生命危机,已顺利转至普通病房,即将出院。
“老技术”新应用 解决临床难题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创新性应用是此次成功的关键之一。在此之前,这项技术主要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对神经功能的保护,将其应用于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中实时监测脑功能状态,经文献检索为全球首创。
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体外循环是导致围术期脑卒中的风险因素。传统心脏外科手术中,医生难以实时了解患者脑功能状态,只能通过经验来调整体外循环参数。现在将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引入心脏手术,团队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脑功能状态,个体化地调整体外循环参数,实现了“数据驱动”的精准医疗,降低了高风险患者的手术风险。
目前,湘雅二医院神经外科与心血管外科已合作形成了系统、成熟的“脑心同治”模式。两个科室成功完成了多例同期或序贯模式下的脑心同治手术,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保持着极高的手术成功率和零致死致残率。
“神经外科与心血管外科将进一步加强合作,继续深耕脑心同治领域,不断拓展适应症范围,完善手术方案,优化围手术期管理。”神经外科主任喻孟强与心血管外科主任刘立明共同表示。
(一审:秦洁蕊 二审:唐潇珺 三审:李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