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我国著名医学教育家、生理学家、国家一级教授易见龙同志
来源:离退休工作处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03年01月09日 作者:--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抗日救亡爱国赤子、著名的医学教育家与生理学家、国家一级教授易见龙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元月4日凌晨4时逝世,享年99岁。
易见龙教授1904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一书香门第,1923年考入长沙湘雅医学院预科,1925年进入本科。1926年由于军阀混战湘雅停办,他转入武昌中山大学医学院学习。1927投身北伐,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员。1928年转入国立上海医学院学习,1933年以优异成绩从该院毕业,由于五年学习均为全班第一而荣获金质奖章。毕业后,相继在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所、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生理科、北平协和医院生理科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易见龙教授不仅是一位忠贞的爱国者,又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1939年易见龙考取了第三届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留学,本拟去英国,由于当时德、意在欧洲发动了侵略战争,未能成行。直至1940年才改去加拿大留学,在多伦多大学进修生理学及药理学。
1941年易见龙满怀抗日救国之心,受美国医药援华会之聘,从加拿大赴美国,为我国抗日战争的输血救伤筹建“华人血库”。1943年6月7日由中国人主持的第一个血库在抗日战争的严峻关头,在异国他乡纽约宣告成立,半年之内献血者达1157人。1944年2月9日,他率“华人血库”全体人员,携带仪器设备200余箱(重20余吨)以及所制得的干血浆历经艰难险阻辗转回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血库“昆明血库”,为抗日救亡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6年,易见龙回到长沙,受聘于湘雅医学院,任生理科和药理科主任教授,主持重建了生理与药理实验室与动物室。
新中国成立后,易见龙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医学教育和科研工作,并努力将生理科学知识指导临床医疗实践。1952年,因抗美援朝需要,易见龙奉中央军委委派赴沈阳筹建中心血库,短期内便建起了新中国第一个大型血库,易见龙任血库顾问,指导血库工作和培训干部。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才返回学院。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消化生理和循环生理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如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延髓交感神经抑制中枢的存在等被国内外主要生理学教材所引用;在美期间,他对美籍华人ABO血型和亚型、MN型及Rh型的调查,以及回国后对中国人Rh因子分布的调查等,成为该领域的首次报道,被誉为学术界的经典之作。他所创建的血液生理研究室一直成为国内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1996年他被湖南省授予首届“湖南科技之星”光荣称号。
在潜心研究的同时,易见龙教授还身兼数职,从事社会工作。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第一、二届人大代表,由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签发并聘任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此外,他还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中国输血协会名誉理事,湖南省科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湖南分会副会长,湖南省生理科学会理事长等职。从1953年10月起,易见龙担任湖南医学院副院长兼生理科主任,1962年又兼任血液生理研究室主任。1980年至1985年担任湖南医学院顾问,此后几十年也是与病魔抗挣的几十年,但他坚持潜心研究。1978年,他还坐着轮椅出席了在青岛举行的中国生理学会第十五届代表大会,呼吁老一辈生理学家要肩负起高速度高质量培养人才的任务。1985年,年事已高的易见龙撰文“生理科学与祖国”,他在文中大声疾呼“我希望中青年一代在养育我的中华沃土上埋头苦干,努力耕耘,为生理科学事业做出最大贡献”。
易见龙教授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荣的一生,也是坎坷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他爱国为民,忠心耿耿,他催桃育李,沥血呕心,他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将载入历史史册。
易见龙教授的逝世,使他的家人失去了一位好长者,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老师,这不仅是我们中南大学的一大损失,也是全国生理学界的一大损失。易教授走了,但他的精神犹在,他永远是我们后人的楷模。我们要向他老人家学习,学习他赤胆忠心、精忠报国的爱国热情;学习他勇于探索、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学习他身残志坚、诲人不倦的顽强意志;学习他严谨求实、甘当人梯的师德风范。我们一定要继承他老人家的遗志,努力完成他老人家未竟的事业,开创医学科学新境界。
易见龙教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